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时空的蝴蝶-第10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要命的是,这大金朝廷恐怕实在是气数已尽,就连这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都是那么的不牢靠:魏王完颜楚白前脚刚刚开拔出征,他的藩镇辖地就立即后院失火——十二月二日,留守开封的一干官吏幕僚,在与城外几路农民起义军,以及当地的革命党线人探子,私下里达成一系列协议,随后突然发动起事,将城内的残余八旗驻军,一律缴械驱逐,对外则宣布河南独立,建立中原革命军政府……

    于是,可怜这位一心要扶保江山社稷、不顾自身安危的魏王完颜楚白殿下,他的勤王救驾之路,才刚刚走到一半,但自家后院的老巢,却已经被一帮反骨仔给联手端掉了!

    眼下,这位魏王殿下手里的最后一点兵马,正困在淮西之地,一时间进退两难。也不知是应该回师河南,平定辖地的叛乱呢?还是不管不顾地继续进军,先把京城保住了再说?

    但无论这位末世孤臣如何选择,这个王朝的迅速崩坏与倾覆,看起来却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了。

    ———————————————分——割——线————————————————————

    说实在的,正所谓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反正这大金的江山社稷,看起来已经是注定要土崩瓦解,因此对于远方陆续传来的一道道噩耗,康德皇帝其实已经有点麻木了。

    然而,对于这座京城之中,那些深受国家厚恩之辈的凉薄表现,他还是感到无比的愤慨和凄凉。

    ——就在得知镇江败报的当天,康德皇帝立即亲自出宫,赶到魔教驻扎在京城夫子庙的临时总坛,希望这些刚刚受封了朝廷官职和诰命的神棍们,能够再拉起一支“神军”,解救京城于危难之中。

    但很不幸的是,当皇帝赶到魔教临时总坛的时候,这地方已经完全空了——那些被皇帝慷慨地封官赏爵,并且花费了朝廷上下最起码几百万两银子的孝敬供奉,享尽了荣华富贵的大师兄、大师姐们,在感受到法力丧失的第一时间,就各自找门路火速开溜,一个肯留下来为朝廷赴难的都没有!

    更令人叫绝的是,他们这些出身草根的家伙,似乎很有艰苦朴素的优良观念意识,在各自打点行李出城逃散之时,居然还有闲工夫将全部值钱的家具统统都搬了个干干净净,哪怕连一个茶碗也没留下!

    正当康德皇帝望着一地狼藉的景象,霎时间气得差点中风发作之际,几个颤颤巍巍的京城府衙差役,又给他送来了一项更加令人愤怒的报告:南京全城之内,数千名在平日里神气活现的大师兄、大师姐、香主、护法之辈,在十一月二十九日的一夜之间,居然已经全都不知去向!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夫妻之间尚且是如此,更何况是这些舌灿莲花的神棍呢?

    这些已经赚得盆满钵翻的魔教神棍,固然可以席卷起坑蒙拐骗来的金银细软,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只是却丢下了全城几十万刚刚被忽悠起来的魔教信徒,望着一处处人去楼空的香坛,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成千上万杆绸缎刺绣的杏黄坎字八卦旗,以及各式香炉、神像、牌位,被丢得满街都是,任人往来践踏。

    而且,南京城中还有不少信奉魔教过于虔诚的倒霉富户,此时终于从走火入魔的癫狂之中清醒过来,再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已经让魔教神棍们给骗得倾家荡产,甚至被拐走了家中大姑娘小媳妇,一时间是人人哭天抢地,捶胸顿足,乃至于站在大街上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却几乎无人理会。

    ——乱世之中,人心凉薄,不管是谁的家里的,惨事祸事都是一大堆……正所谓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眼看着一场兵灾在即,大家顾着自己都还来不及,又有什么闲工夫来听别人的家长里短?

    ———————————————分——割——线————————————————————

    这些享受了朝廷几个月慷慨供奉的魔教神棍,在危难之际,却对待恩主如此忘恩负义,固然是让康德皇帝深感愤慨,悔不该听信了这些骗子们的忽悠。

    但京中那些累世官宦之家,在这些日子的凉薄举动,则更是让他伤心得连气都生不出来了!

    事实上,早在西洋舰队第一次进逼京城之初,朝中就已经有不少官员辞职离京。但好在京中一向冗员甚多,随便抓些人补上就是。至于工作效率什么的,自然就没人管了,只要面子上还过得去就成。

    可是,待到镇江惨败的消息传来之后,京中官宦的逃亡速度,立即就犹如水银泄地,又仿佛大坝泄洪,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朝廷六部那些平日里只知道贪赃枉法、盘剥百姓的大小官吏,估摸着自己一旦落在革命党手里,恐怕不死也得扒层皮,于是连辞职报告都来不及写,就一个个连夜卷起铺盖,带着多年搜刮来的财产,匆匆出城跑路。唯恐自己若是慢了一步,就要被革命党和西洋人给堵在这座城池里。

    虽然得知此事的康德皇帝,当即就暴跳如雷,在十二月一日下达了封城诏令,禁止城内一切官宦出逃,要求大家“共赴国难”。但问题是,上到九门提督,下到巡城小兵,全都公然拒绝执行圣旨——封城圣旨下达的同一天,九门提督自己就已经带头弃职潜逃了,害得传旨太监在城中转悠了半天,也找不到人接旨。

    而守卫京城的禁军,也是每天都要跑掉上千人。就算是暂时还没挪窝的官兵,也不过是想抓紧时间最后再捞上一票,借助自己把守城门的便利,从出城者的身上多搞点好处费,作为日后跑路的盘缠罢了。

    于是,京中官绅的逃亡风潮,至此愈演愈烈,再也无法遏制。

    哪怕是在十二月二日,数艘西洋战舰驶入下关江面,并且炮击沿江各码头,阻断了通往江北的水路交通之后,众人也只是改变了一下行程,向西逃往皖南各府县而已。

    在这种人人策划着卷铺盖跑路的情况之下,大金朝廷迅速走向了分崩离析的末路。

    十二月一日,康德皇帝召集群臣上朝议论战事,结果只来了一半的官员。次日再次举行大朝会,更是只来了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到了十二月三日,除了一干无处可逃的满洲亲贵之外,朝堂上已经是连一个汉臣都不见踪影,甚至就连宫中的太监侍女,也是在以肉眼可以分辨的速度,迅速地减少和消失……

    由于官员逃走太多,从昨日开始,朝廷六部就已经完全瘫痪——因为六部尚书全都不见了踪影,侍郎、主簿同样是缺员大半,就算是那些想要看看风色,暂时还没出逃的家伙,也都缩在家中告病不肯上班。同时积极打点行李,预备车马,只等着敌踪在京郊出现,就要举家上路开溜。

    ———————————————分——割——线————————————————————

    不过,那些外地籍贯的汉族官员,固然可以像船只沉没前夕的老鼠一样,眼看着朝廷倾覆在即,就火速从京城卷铺盖走人。可聚居在城中的五十万八旗子弟、王公贵戚,此时却是已经无处可去——辽东的故乡早已沦陷,外地各省也都先后发动革命,扯下了飘扬三百年的黄龙旗,又还有哪里可供他们躲避战祸?

    不管是哪一路革命党,对待满洲八旗的态度都是差不多的——不是格杀勿论,就是流放驱逐!

    其中一部分有远见卓识的八旗贵人,之前已经在外地置办了庄园别业,此时固然可以改名换姓,带着全家老小悄悄逃出京城这个大漩涡,到外地隐居避祸。还有一些穷得叮当响的底层旗丁,对于出京逃亡倒也感觉无所谓——反正不管逃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当佃户、做长工、扛大包,干力气活,只要改一个汉族名字,日常举止再稍微留神一点,别漏出口风,又有谁能知道自己是满人还是汉人?

    但那些既没做过长远打算,又娇生惯养、吃不得苦的八旗贵戚,这时候可就坐蜡了——若是不走吧,留在京中显然是前景不妙;可要是出逃吧,又没个合适的目的地……似乎不管哪儿都在闹革命啊!

    更何况,家里多少年积攒下来的店铺田庄什么的,都在南京城内外,没了这些能生财的产业,一家老小往后只怕是要喝西北风。还有府邸内窖藏着的金银财宝,一时间也没地方可供搬出去安置。万一被土匪流寇之类的强人给劫了去,岂不是更加遭殃?

    眼看着出城逃命既艰苦又危险,留在京城又担心革命党清算,很多八旗贵戚一时间心灰意冷,觉得自己时日无多,索性抓紧时间尽量享乐——破罐子破摔之下,他们纷纷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家当和积蓄,在青楼ji院里一掷千金、纵酒狂饮,甚至彻夜开起了无遮大会,过起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烂生活,一心只想着最后再享受几天,也不枉在这世上走过一遭。

    当然,那些愿意拼死一战的血性之辈,在八旗子弟当中也并非完全没有。

    例如,原本跟庆王混在一块儿的几个年轻满洲皇族,在强敌兵临城下之际,就咋咋呼呼地拉起一帮在京闲散旗人,自号“宗社救国军”,扯起了几面大旗招摇过市,声称要跟敌人决一死战。

    怎奈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帮人在凑够了人头之后,便要将自己武装起来,谁知兴冲冲地打开户部和兵部的府库一看,居然到处都空空荡荡,既无刀枪,又无饷银,更缺粮草,除了厚厚的灰尘之外,就再无他物……面对着此情此景,莫非要他们拿着一堆擀面杖和菜刀,去跟革命党还有洋人拼命?

    于是,这帮年轻的小毛头们,在热血沸腾地鼓噪了一番之后,也只得各自回家借酒浇愁去了。

    对于康德皇帝而言,眼下唯一还值得庆幸的是,西洋人和革命党的庞大联军,在轻易取得了镇江之战的压倒性胜利之后,居然没有立即向京城进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