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丘吉尔传-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丘吉尔在为此而感到高兴的时候,也对曾经为争取美援做过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却已于12月12日病故的洛西恩侯爵深怀悲悼之情。他立即考虑选择英国驻美大使的继任者。只有“一位全国知名并谙熟世界政治各个方面的政治家”才能胜任这一职务。他曾考虑过劳合·乔治,但因其年事已高而作罢,后来最终确定了由哈利法克斯勋爵继任;这一选择得到了华盛顿高层人士的赞同。由安东尼·艾登接任外交大臣。丘吉尔又安排戴维·马杰森接替艾登任陆军大臣,而其空缺出的全国联合政府总督导员一职则由詹姆斯·斯图尔特充任。

12月30日,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他指出:“危险就在眼前,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但是我们深知,我们不能爬上床去,用以被蒙头的办法逃避危险,……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所有我们整个美洲的人即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枪膛里装满一触即发的子弹,经济的和军事的子弹都有。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就我们所能支配的人力和物力,生产武器和舰只。”最后,他推出一个广为传诵的著名论断:“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英国的战况和与丘吉尔交换意见,1941年1月初,罗斯福派霍普金斯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飞往伦敦。霍普金斯与丘吉尔之间建立了亲密关系,也对丘吉尔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月14日写给总统的信中说:

“丘吉尔是一切意义上的政府,他决定大的战略,而且常常连细节也不放过。工人们信赖他;陆、海、空三军全体一致支持他;政治家们和上层社会也声称喜欢他。我要强调指出,而且不论怎样强调这一点都不算过分:即在这里,他是你所需要、并与之充分取得一致意见的、独一无二的人。”

霍普金斯在英国呆的时间比预定时间长得多,他直到2月中旬才返回美国。当3月8日美国参议院以60票对31票最终通过了“租借法案”以后,罗斯福即指定由霍普金斯负责援助英国的事务。在哈利法克斯于1月赴华盛顿就职后,美国也于2月派出约翰·G·怀南特为英国大使,结束了这一职务近两个月的空缺状态,从此英美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更为密切的新阶段。而这一局面的形成,是与丘吉尔以政治家的深邃远见和外交家的巧妙手腕,经过多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难以分开的。由于“租借法案”在支援英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后来丘吉尔把罗斯福总统的这次胜利,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三个转折点”①。

……………………

①丘吉尔曾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五个转折点。其余四个转折点:一是法国沦陷;二是不列颠之战;四是德国进攻苏联;五是珍珠港事件。

丘吉尔传……七 通向胜利的漫长道路

七 通向胜利的漫长道路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不列颠之战,为在法西斯德国野蛮的狂轰滥炸和虎视眈眈的入侵威胁之下顽强抗击的英国人民的命运而担忧时,丘吉尔及其领导下的英国人民不仅始终保持着沉着坚定的态度,而且对获得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始终抱着极大的信心。丘吉尔成为英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集中象征。在丘吉尔当选为保守党领袖时,《星期日泰晤士报》写道:“丘吉尔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我们在伟大领袖的英明领导下战斗感到无比幸福。今天,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们的坚强领袖。不仅英国人,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信任。”而丘吉尔在他的广播讲话中,把这种英国精神及必胜的信念表达得更为清晰。他说:“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负起这一任务:在欧洲扫清纳粹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我们想夺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的生命和灵魂。仅此而已,别无其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丘吉尔在英国处于最危急,最困难时立下的这些誓言,像一座巍峨的精神灯塔,照亮了欧洲人民在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中通向胜利的漫长道路。

丘吉尔传……1 北非大捷和地中海战略

1 北非大捷和地中海战略

在丘吉尔的多方努力下,英国终于争取到强大的美国提供的数额巨大的援助;但是迄今为止,美国仍然没有直接参加战争。英国作为屹立在欧洲的唯一的反法西斯的坚强堡垒,仍处于长期孤军作战的境况中。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丘吉尔不仅率领全国军民进行了本土防卫战,同时还指挥着海外的英联邦军队在非洲和地中海区域向德意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

由于法国退出战争,英国正承受着德国纳粹军事机器的巨大压力,法西斯意大利以为自己获得了控制地中海、重建古罗马庞大帝国的“5000年难逢的机会”,于是在非洲大肆扩张。在1940年的7至8月,意大利已经将利比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连成一片广阔的新领土,在这片土地上驻有40万以上的意大利军队和民兵师。而英国当时在北非的兵力只有一个装甲师和两个半步兵师,总兵力不超过5万人,防守着近300万平方公里土地;飞机也比意大利的少。在这种多寡不均、兵力对比悬殊的态势下,墨索里尼妄图乘人之危,一举占领埃及,歼灭英军在非洲的主力部队,将昔日的英国属地并入自己的版图。

在1939年12月,英国在非洲对意大利作战的策略是撤出索马里。后来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打电报给陆军部说,不战而退将有损于英国的威望。1940年8月,在意大利军队入侵索马里以后,英国军队在戈德温——奥斯丁将军指挥下,对意军进行了阻击之后很快撤退。意大利为此举国欢庆,墨索里尼对进攻埃及也有了更大信心。他命令格拉齐亚尼元帅发动入侵埃及的战役。此前从意军的主要基地的黎波里沿着海岸线向东直至埃及边境,已修好一条宽阔的公路。意大利人利用这条公路,在埃及边境上集结了大约30万人的部队和大批装备,并在公路沿线建起一连串的兵站和军火库。墨索里尼对富庶的尼罗河平原垂涎欲滴,志在必得;而老奸巨滑的格拉齐亚尼却疑虑满腹,踌躇不前,生怕中了盟军的计谋。就在意军迟疑未决的时候,英军根据丘吉尔的指示,完成了“罗盘”战役的准备工作。

双方在六七八三个月中,发生过一些规模较小的战斗,英军在战斗中,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战果。这三个月中,意大利公布的伤亡人数几乎达3500人,其中约700人其实已成为英军的俘虏;而英国的损失仅有150余人。可以说战争一开始英军就处于上风。

12月份开始了大规模战斗。在经过有意识地示弱并撤退之后,英军出其不意地突然发动了强大的进攻。12月6日,约25000名身体瘦削、面目黧黑,受过沙漠中的锻炼的全部机械化装备的英国陆军部队,被通知进行夜间长途奔袭的演习。他们全副武装地在黑夜中挺进了40多英里,清晨时又被命令整天一动不动地蜷伏在荒凉的沙漠之中。晚上他们继续行进;到第三天也就是8日那天,他们才被告之,这并非演习而是“真要打仗”。9日拂晓,西迪巴腊尼之战拉开了序幕。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英印联军发起了进攻。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攻克了尼贝瓦城。下午又占领了图马尔兵营,俘虏了大部分守军。西面的公路被英军第七装甲师切断,使西迪巴腊尼成了孤岛。10日天刚亮,早已准备停当的驻防马特鲁港的英军部队,就在军舰的强大火力掩护下,向意军阵地正面发起猛攻。战斗进行了一整天。到10时为止,科尔斯特里姆警卫队指挥部就报告说,俘虏已多得无法清点,下午,西迪巴腊尼即被英国部队占领了。11日,英国第16摩托化步兵旅和澳大利亚第6师继续乘胜追击意大利溃军。12日,丘吉尔在下院报告说,布克布克和西迪巴腊尼周围的全部海滨地区都已控制在英联邦部队手中。已将7000名俘虏送到了马特鲁港。

“我们还不知道有多少意大利人被包围,但是,如果说,至少有三师意军的精锐,其中包括许许多多(黑衫党)组织,不是被歼灭,就是被俘虏,却是不足为奇的。现在正一鼓作气地继续向西追击。空军正在轰炸,海军正对准敌人退却的主要公路轰击,并且已接获报告,另外又有大量的俘获。”仅仅在三四个月以前,丘吉尔对埃及的防卫还感到很担心,而此刻,他的忧虑却已一扫而空了。

12月12日,在西迪巴腊尼的最终胜利已确定无疑时,韦维尔将军“主动地采取了一项明智而大胆的决策”,把通常情况下本应留作总预备队的刚从战场上替换下来的第四英印师,立刻调往厄立特里亚,与第五英印师一起参加由普拉特将军指挥的埃塞俄比亚战役。在经过700多英里的长途跋涉之后,他们很快又投入了战斗。这一行动对克伦之战的胜利和埃塞俄比亚的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月16日,丘吉尔明确指示韦维尔:“现在你们的首要任务是粉碎意大利陆军,并尽最大的努力把他们逐出非洲海岸。”在作了一些具体要求之后他又指出,“拿破仑的铭言‘击溃主力,其余便迎刃而解’,应该记取。我必须重申我在上封电报里提出的主张:进行两栖作战,并在敌后登陆,以便切断敌军部队并使我军能由海上运送物资和军队。”

意军在西迪巴腊尼失利的消息,对还在作着重建古罗马帝国美梦的墨索里尼不啻晴天霹雳。故作镇静的“领袖”希望事态能得到制止,局势尚可挽回。于是,“1940年12月17日,领袖给总参谋长卡瓦莱罗一信,语气严厉,命令部队与阵地共存亡。‘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命令’,他写道,‘而且是我们国家的命令’。但愿这一鞭子能够奏效。”

墨索里尼的主观意愿并不能阻挡英军的前进步伐。1941年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