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邻国,这里每小时的工资是日本本土的1/15到1/40。日本的工业生产在2001年下降了8%,然而中国却上升了10%以上,而且前一年甚至升了15%。日本与中国的贸易赤字不断增大。

日本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同样受到了中国的排挤。2002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出口可能会超过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曾经占垄断地位的日本电器产品今天在中国也能以相同的质量生产,尽管部分关键零部件仍需日方的帮助。这些电器产品有:空调、家用电器、电视机、DVD机、半导体、微机和微机辅助设备、电话交互系统和移动电话等通讯设备。所有这些产品都以微薄的利润成批生产,只是高级技术还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尽管日本在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上是亚洲的中心,然而日本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感受到了就业的威胁。如同美国的高技术企业一样,日本的企业也在中国设立了研发和设计中心。例如东芝公司,计划将它在上海的微机芯片研究人员数增加到上千人;世界最大的电器公司松下公司在中国已有4万员工,现在他们又在北京设立了一个手机和数字电视研发实验室,在苏州设立了家用电器实验室。到2005年,在北京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将达到1500人。那么,日本本土的研究人员将来做些什么呢?

西欧、特别是德国的工业景况还是不错的。德国工业的核心是由几千家中型企业构成的,她们拥有“藏而不露的冠军”殊荣,控制着世界许多特殊产品的市场,从装瓶机到彩色蜡烛颜料配制设备都由德国公司控制。在下面这些领域中中国几乎还不可能造成什么威胁,例如高效能机器、印刷机、机器人和其他自动化设备以及光学、激光技术和医疗技术等。我们的汽车工业也同样如此。汽车工业在世界市场上主要被五六个大型企业所控制。大众汽车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占据了统治地位。同样德国的化学工业在全球范围内就技术而言占主导地位,有强大的竞争力。

但是标准产品生产厂家,例如标准钢、标准机械、电视机和家用电器的生产厂家在德国,而且在欧洲都面临着严酷的局面。汉堡港口负责设备的经理说,他们的集装箱设备以前都是从德国厂家订购的,但2001年首次购买了中国的产品。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灯具生产厂家抱怨,中国的竞争给他们带来了威胁。如果我们把绘画当作产品看的话,连巴伐利亚州的乡土画画家都抱怨说,中国的画家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与他们相类似的画。

就连美国的经济界人士,或许也包括英国的经济界人士都在考虑调整结构,避开中国工业在许多领域中的挑战。如果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赤字很大,那么主要由于进口了纺织品、服装、鞋、花炮、餐具等美国不再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从中国进口,也得要从其他低工资国家进口。

■在中国的德国企业

德国对华贸易出口在欧盟国家中占第一位,几乎占这些国家对华出口总额的40%。德中贸易额在2001年达到了320亿欧元,德国出口额增加了28%,增长120亿欧元;从中国的贸易进口增长7%,几乎达到200亿欧元。德国对华贸易赤字近80亿欧元,2002年,对中国的贸易出口额超过了对日本的出口。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直接投资情况良好。投资额度看上去有些低。根据中国经贸部的统计,到2001年底德国累计直接投资额只有76亿美元。这个数字与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地位相比并不匹配。但这个统计没有考虑到再投资的问题,没有包括德国企业的一些子公司从香港、美国或者从欧洲其他国家投向中国的资金。如果把这些投资都算在一起,那可能是76亿美元的几倍。德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上,是由高度现代化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设备和条件构成。德国设在中国的企业与在世界市场上的企业一样都具有领先地位。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地位非常显赫。它生产的小轿车占中国市场的50%还多。2001年,在上海和长春的两家企业共生产轿车36万辆。上海大众公司是中国市场销售最好的外资企业,它把几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汽车型号拿到中国生产,例如在上海生产的有帕萨特和波罗,在长春生产的有捷达和奥迪A6。2002年有望销售43。5万辆,预计这一年整个汽车市场会销售85万辆轿车。其他亚洲国家的汽车是丰田的王国,而中国却是德国汽车大众品牌的王国。

戴姆勒-克莱斯勒和宝马是引进生产豪华轿车的著名品牌。这两个企业最初为在中国建厂生产还费了不少周折。现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建立了一个合资企业,生产公共汽车,并准备把北京吉普车联合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此外他们好像还准备建立一个合资企业,生产大型载重汽车。重要的还有,它要同中国一起发展航天航空工业。宝马最终在2002年允许建立合资企业,生产3~5排座的中型汽车。

大众汽车公司引来了200多个汽车配件厂到中国生产,其中包括世界第二大汽车配件生产厂家、德国的博世公司,该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不少合资企业和子公司,员工总计有8500人,预计在2002年销售额将达到7亿欧元。博世公司在中国不仅生产汽车配件,还有其他产品。博世数控机床比模拟机床还便宜。

德国的化工企业也显示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主要的投资厂家是巴斯夫公司,公司董事于尔根。哈姆布来西特(贺斌杰)将投资战略定位在了中国和亚洲。到1999年底,巴斯夫公司共投资10亿马克,建立了合资企业和独资的分公司。它今后的投资会更大,已经决定与中国石化公司合作共同投资26亿马克在南京建立一个化工联合企业,其中巴斯夫公司的投资额占一半。另外该公司将投资5亿欧元在上海建设相关的工程项目。几乎所有新建的合资企业以及分公司都是赢利的,迄今为止所有的投资都获得了利润。巴斯夫公司驻北京代表对他们的发展这样评论说:“我们在中国获得利润所用的时间是在美国的一半。”

巴斯夫公司,这个世界化工领域排行第一位的大企业,在中国化工行业的投资也是最大的。新建的生产基地是该公司除了在欧洲和美国之外的第三大基地。如果这里的工作进展顺利的话,于尔根。哈姆布来西特可能会从2003年5月起接替于尔根。施特鲁伯的职务,任公司董事长。

与巴斯夫公司走着同一条路的还有拜耳公司,它到1999年共投资4亿马克,只建设了一些小型的合资企业和独资的分公司。据说它将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要在上海的曹江化学工业园区投资31亿欧元,建设一个大型化工联合企业,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像汉高和赫斯特这类大型化工企业也在中国投资,赫斯特公司分为安万特制药企业和原来的化工企业两大部分。

在中国市场上最著名的德国公司是西门子。它有50多个合资厂和独资的分公司,生产范围很广,从通讯交互系统、移动电话、发电设备、自动化设备一直到医疗技术和家用电器。1993至1998年,西门子的销售额每年平均增长45%,达35亿马克,其中一半的产品是在中国生产的,销售最兴旺的2000年达到了48亿马克。对于西门子公司来说,中国是它继德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

蒂森-克鲁伯公司在浦东与宝山钢铁公司合作,于2001年中旬开始第一期扩建工程,总投资计划为14亿欧元,其中60%的资金来自蒂森-克鲁伯公司。它最大的赌注是磁悬浮列车,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建造一条从浦东国际机场到浦东市区的30公里长的铁路。如果磁悬浮列车运行顺利,它们希望能够得到建设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列车线路合同。

除了大型企业外,德国有1600家中型企业与中国建立了联系,大部分还限于设立办事机构,但也有几百家在这里建了合资企业和越来越多的独资企业。对于许多中型企业来说,中国已经成了它们最重要的市场。一些企业通过当地生产再出口的方式使其销售量提高了20%以上。共同的看法是:在中国建立的大部分合资企业或独资分公司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获利,甚至有部分企业赢利很大。

尽管德国的投资迄今为止主要是在工业生产上,但有1/7的投资用于服务性行业。德国的银行设立了分支机构;德国联盟保险公司于1997年成功地获准为上海合资企业办理人身保险这一十分难得的许可,2001年又允许办理财产保险业务。贝塔斯曼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图书俱乐部,它的成员迅速扩大。欧倍德公司于2000年6月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园艺市场,2002年中旬已经扩展到3家市场,计划到2003年再增加12个园艺市场。到2001年底,仅用一年半的时间欧倍德就成了在中国该行业中的第二大公司,并向第一大公司挺进。上海市场是欧倍德公司在世界范围内450个市场中销售排名第五的市场。

还有汉莎航空公司在中国的地位也值得一提。法兰克福-北京、法兰克福-上海航线属于该公司赢利最好的线路之一,它是欧洲唯一一个每天都有班机飞往北京和上海的航空公司。2002年,该公司又开通了每周三班从慕尼黑到上海的航线。公司总裁于尔根。韦伯预计,到2010年底每天将有4个航班飞往北京和上海。除此之外,汉莎航空公司与中国航空公司合作要建立亚洲最大的大型客机维修中心。

汉堡瑞克莫斯远洋公司有“老朋友”之称的特殊地位,通往中国的远洋航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线路之一,许多物品靠这条航线运往或运自中国。该公司与中国的联系在19世纪有所减弱,今天它在中国设有6个办事处,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海运公司在上海港拥有继续装运货物的国际性自由贸易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其有义务为外国投资者更多地开放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