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过年-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理了两个多小时,却只检查了小半地方,我坐在棕堋床上,腰酸的不行,抹了把汗,打算休息一下。忽然想起什么,探头到床下,然后伸手拖出一个木箱子。没记错的话,那里面放了该全都是我的东西。
打开箱盖之前,我开始回忆那里面可能有什么,日记?作文本?成绩单?还是玩具?
我真的没想到回看见这件东西,说实在的,我的心抽了一下。
满满的一箱杂物,放在最上面的,是一本黑色的硬面本。
或许我小时侯用过这样的本子,但这时,我心里冒出来的就只有四个字:那多手记。
我盯着这本本子看了很久,本子有八成新,和写着《那多手记之失落的一夜》那本很象,而且,上面的灰尘很少。
我转头向四周扫视,确定这里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稍稍安定些,伸手拿起本子,翻开。
第一页,第一行,写着“那多手记之乌蓬船”。
这是第二篇,不是我写的那多手记,署名同样是“那多”。
既然我已经把第一篇手记全文抄录在本“那多手记之过年”里,那么这第二篇手记,当然也要照办。同样的,这篇手记也有着相当的可读性。
那多手记之乌篷船
“千年佳酿”随精美“酒壶”出土
据新华社重庆9月7日电一尊封存着液体的精美青铜器最近在三峡库区出土。考古学家称,器皿中可能装有两千年前当地土著居民酿制的美酒。
2001。9。8青年报

花木地区河道大整治清除垃圾污染
只见垃圾不见水,“三无”盲流船长期滞留,美丽的花木地区长期以来的“难言之隐”终于“治愈”了。经过不到1个月的大规模突击整治,日前咸塘浜、黄家浜、龙沟梢等11条重点污染河道彻底“清肠”,清除垃圾7866吨,整治取缔“三无”船舶及打捞沉船43艘,周边居民无不拍手称快。
在整治行动中发现,在原先只见垃圾不见水的河道上长期滞留的“三无”船舶都已失去航运功能,成了外来人员杂居点,其中还不乏废品回收点、“老军医”药品仓库,不仅严重污染水域环境,更是地方治安的一大隐患,由水域署、花木镇会同公安水警、城管监察大队等有关部门的两次“重拳”出击,不留“死角”,有力地改善了周边居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2001。6。9新民晚报

这两则新闻,从时间到内容,原本风马牛不相及。新闻的内容两相比较,相信大多数的人对于千年古酒更感兴趣。
一瓶当地土著用密法酿就,在悠悠时光中陈了千年之久的酒,喝下去会是什么滋味,喝完以后又会怎么样?还有,这样的酒,就算心动,真有人能喝到吗?
有的,那个人就是我。确实来说,我近似于喝到了。这样的话很难理解,不过,在这次我想说的诡异事件里,这瓶酒并不是主角,所以,我想先从第二则新闻开始谈起,把事实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这则报道里所提到的“花木”地区,是指位于上海浦东,靠近陆家嘴的一大片区域。这片区域,今后将成为浦东的行政和文化中心,浦东新区政府大楼及上海最大的公园——世纪公园就在那里,而位于世纪公园旁边的科技馆,则是APEC上海会议的主会场。
APEC会议在上海开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放在浦东开,则浦东也觉得有光彩,那么把开会的地方搞搞干净,以光鲜亮丽的姿态迎接外宾,是最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花木地区的那次行动,就是由此而生。
可是,这世上大多数的诡异事件,一开始都是由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引发的。
那次行动我是随同采访的,当时写出来的文章要比《新民晚报》的这块豆腐干多得多,也生动得多,这就是亲历和非亲历的区别。算来到现在也过去了好几个月,之所以我现在才把这件事背后的隐密写入我的手记里,是因为我刚刚才知晓这几个月前的隐密。
这绝不是我后知后觉,如果不是碰巧……我可能永远都被蒙在鼓里,永远。
我现在把整件事按照时间顺序写下来,一开始是很平淡的,也许已经有了一些令人疑惑的细节,但作为当事人,在当时,或者事后很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发现的。
那天中午时分,我赶到花木的一座小桥旁,桥下是白莲泾,浦东千百条小河中的一条。
水上巡逻艇已经准备就绪,我再晚一点到,船就不管我开走了。
我跳上巡逻艇,和艇上的人微微打了个招呼(其实他们我都不熟),船就发动了。
站在我旁边的是浦东城管监察大队水上分队的人,制服毕挺,年纪很轻。看来他对记者这个行业很好奇,主动跑过来和我说话,还叫我“那老师”,让我心中很舒服。
他姓张,从他的口中,我得知了此次行动的一些背景。
时光要回溯到半个世纪之前。那个时候,中国的钢铁工业还很不发达,没有那么多钢铁来造船,而上海,特别是浦东,河道密布,船运是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于是,水泥船就应运而生。
这种用水泥打造的船,虽然有着诸多缺陷,比如灵活性、坚固性等问题,但只要能在水面上浮起来,在那个时代就足以被接受了。那时,浦东的各公社照保守估计,也有5000~6000条水泥船。
半个世纪之后,这些水泥船已经没有一条能再靠自己的力量在水面上移动,也没有一条出过浦东,不是在风雨中沉在了河道里,就是失去动力在水上漂来漂去。日久天长,很多在岸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处可去的人,就以此为家。
这次联合行动,就是把这些人赶下船,再把船彻底销毁。
接下来的内容,就一般新闻报道而言,还是很精彩的。巡逻艇看到目标就靠上去,登船,明知故问船上的人有无行驶证等一系列证明,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后就开始赶人。有乖乖上岸的,有坚持不走的,还有跳下水大喊大叫以示抗议的,百态纷呈。
查到第四条船的时候,船上住着操江苏口音的一家人,看样子是收废铜烂铁的。那汉子大吵大闹,河岸边顿时围起了一群看热闹的。
等到巡逻艇上十几个穿制服戴大盖帽的人都从舱里出来的时候,那汉子终于知道这次是没法子了,声音也小了下去,但犹自在那里不知嘟囔些什么。
小张火了,说:“动作快点,嘴里都说什么!哪。”
汉子被小张一激,眼珠子一翻,说:“你们就敢捡软柿子捏,这儿还有一条船哪,你们怎么不去……”
说到这里,汉子忽然住嘴。我眼尖,看到他老婆在后面偷偷扯他的衣角。
小张说:“哪里还有船,这里就你们一条船。”
那汉子默然不语。
小张鼻子里“哧”的一声,声音又高八度,说:“不管谁的船,只要没证,天王老子都照收。”
我心里暗暗叫糟,这小张看样子是刚工作的,说话这么不留余地。不过转念一想,住这种船的人,还能有多大来头,就是黑道也只能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角色,话说满了也就满了。
汉子果然受不了激,用手一比,说:“比这条小一点,船舱用黑布包起来的,这两天每天过了十二点都会出现,你们倒是去收啊。”
此话一出,周围的人群顿时一阵骚动,许多人脸上露出惊骇之色,更有些人连热闹也不看,转身就走。
小张说:“十二点以后,谁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
汉子转头问向围观的人:“是不是真的,你们说,是不是真的?”
那些人纷纷点头。
一个小孩不明就里,问旁边的妈妈:“什么船啊。”
那妇女脸色煞白,说:“没什么,走,我们回去。”
小张一愣,随即就说:“好,今天晚上我就再来一次,要是这艘船没证,一样拖走。”
汉子眉头一跳,说:“这可是你说的。”
小张手一挥:“好了,你们收拾好了没有,我们要拖船了。”
他又转头对我说:“那老师,晚上你来不来。”
我想了想,心里隐隐觉得不安,但又觉得这个题材很好,就点了点头。
巡逻艇临开时,我跳到岸上,想详细问一下那条船的情况,没想到几个刚刚点头的人现在都说不清楚。
问到第四个人,那是个六十来岁的老太太,她丢了一句:“小心啊,那是鬼船。”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想提醒一下小张,让他晚上慎重一点,多几个人多做点准备,但想想这种话说出来,难免显得自己这个“那老师”有些胆怯,就终于没说出口。
晚上十二点,我坐在的士上赶往浦东。计程器上的价格不停地向上翻,我心里苦笑,照来回的出租车费算,恐怕要比我的稿费都来得多。
到了今天上午上船的地方,一下的士,就听到巡逻艇的马达声突突地响,小张已经先到了。
我跳上船,这才发现,这条船上就我和小张两个人。
我跑到驾驶室问:“就我们两个人?”
小张说:“是啊,那么晚,不好意思叫其他人,两个人足够了。”
足够?我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但也不好多说。
巡逻艇开足了马力向前开,河道狭窄,两岸的河水随着船涌起来,再慢慢退下去,四周没有任何其它的声音。
到了白天那汉子所处的河段,我使足了眼力四下看去,却一条船也没看见。
那个家伙在吹牛,我这样想着,心里反而舒了口气。
船又往前开了一段,还是什么也没有,小张低骂一声,只得原地调头返回。
我正在为这次深夜采访暗暗叫冤的时候,视野里忽然出现了不该有的东西。
在我们回去的路上,就在传说中有“鬼船”的那一段河道,静静地泊着一艘船。
而在不到五分钟之前,我们刚刚经过这里,那时,这里什么都没有。
巡逻艇的探照灯把灯光射向了那里。没错,船身用黑帆布包得严严实实,活像一艘乌篷船,静悄悄地随着河水一上一下。
“这条船什么时候冒出来的?”我问。
小张摇摇头,说:“靠上去再说。”'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5 1 7 Z 。 c O m'
“砰”的一声闷响,两条船靠在了一起,我忽然发现,这艘船不是水泥船,是一艘木船。
小张用缆绳把两条船固定住,我发现他的手在微微发抖,但是脸上却没有恐惧的神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