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追随内心:乔布斯,从每一次失利开始-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因此沉迷太久。
尽管詹米斯只是史蒂夫雇来的承包商,可是史蒂夫从来没有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而是把他当成密友和死党。他们会约在麦克尼文酒吧打发时间。这个酒吧坐落在山脊上,面朝太平洋。那里曾是地狱天使摩托党的大本营,也见证了肯·克西和他的追随者“快活的恶作剧者”寄情迷幻药的疯狂岁月。有时史蒂夫和詹米斯也会出门远足,沿着离斯凯莱大道不远的一条小径,一路穿过红杉林。他们还会野餐,烤一些三文鱼排。史蒂夫虽然骨子里信奉素食主义,可偶尔也会吃鱼。他只吃健康食品,而且每顿的饭量都很少。一个周日的下午,詹米斯带着史蒂夫和芭芭拉徒步去参观一座现代化的住宅。那是一位建筑大师的作品,他们饶有兴致地观察了房屋构造,整个过程中,房主一直埋头干着自己的事,丝毫没理睬这几位来访的客人。
几周以后,詹米斯才向房主提及,那天的神秘来客就是史蒂夫·乔布斯。
房主追悔莫及:“史蒂夫·乔布斯?那可是这个世界上我唯一渴望见到的名人!”
房屋改建工作一开始,史蒂夫和芭芭拉就搬回小木屋了。此后,史蒂夫与詹米斯的关系也由友情发展为针锋相对的工作关系。史蒂夫要求极为严格,做工必须一流,每个细节都要完美无缺。詹米斯没这个本事,也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有一次,他们打算在地下室装一块嵌板,用来固定电话线。史蒂夫要求每根电话线都必须摆放整齐,不能有丝毫杂乱,嵌板表面也必须打磨得光滑平整。詹米斯想不通,谁会在意一个电线盒呢?
可是史蒂夫觉得这合情合理,“我就是要尽善尽美”。
“这栋房子不值得费这么多工夫,”詹米斯争辩道,“不划算。”
随着改建工作的进行,两人关系开始恶化,时常会因为意见不合而冲对方大吼大叫。他们给屋子换上了大气美观的实木地板,搬进了高档名贵的贝森朵夫钢琴,可是整个改建工作也就到此为止。“那简直是场闹剧,”
詹米斯后来这样回忆,“我达不到他提出的要求。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个像贝聿铭那样的人物,可是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贝聿铭是谁,所以就选了我。”
史蒂夫做事力求完美,几乎到了强迫症的程度。这帮助他走向成功但同时也对他造成了伤害。还没成年时,史蒂夫就已经显现出对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史蒂夫在里德学院的同学伊丽莎白·霍尔姆斯就一度非常担心他是否患上了某种饮食失调症。“他一直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吃什么、
做什么,一定要完美。”伊丽莎白回忆说。史蒂夫给自己制订的饮食计划非常苛刻。他会坚持很长一段时间不进食,就算吃,也吃得极少。有时,他只吃水果,践行“果食主义”,持续一段时间后再换另一种方式,只靠谷物充饥。有时,他会严格执行所谓的“罗马食谱”。那是一种全麦面包,据说是罗马人的食物。
20世纪70年代“反文化”运动盛行时,这种饮食方式备受推崇。在伊丽莎白看来,史蒂夫的生活简直就和挨饿没什么两样。那时,他们这一群朋友,克丽丝·安、伊丽莎白、丹、史蒂夫以及同班的罗伯特·弗莱兰,经常去市郊的一个农场避暑度假。这个农场就坐落于波特兰的西南边,离市中心约40英里,占地220英亩,是罗伯特在瑞士的有钱叔叔的产业,它还有个名字叫“全一农场”。罗伯特迷恋迷幻药,经常身着一身飘逸的印度长袍,他的妻子阿布哈在这个小社区里担任母亲一样的角色。她厨艺了得,经常烹制一大桌美食,邀请各路神秘人士齐聚一堂,共享盛宴。和尚、印度教大师、信仰治疗师、冥想派导师,都是她的座上宾。这一桌食物也有个名字—“萨布基”(subji),在印度语里就是素食的意思。伊丽莎白曾在一位研究有机耕作的前辈那里学习过,因此她帮忙打理农场的菜园。农场的火山土非常肥沃,他们种植的小麦把鹿群都吸引了过来,不停在田边徘徊。为了保护麦田,他们不得不向这些动物们扔掷贝壳,驱赶它们。在“全一农场”,食物应有尽有,可是就算面对这么丰富的纯天然食物,史蒂夫依然不为所动,坚持他的“苦行僧”生活。“饿极了的史蒂夫也会抵挡不住食物的诱惑。”伊丽莎白回忆道。他会暴饮暴食一顿,然后再强迫自己全部吐掉,症状如同得了暴食症。阿布哈非常震惊,她为这一桌佳肴付出了很多努力,而且也一直认为食物是神圣的,史蒂夫这么做是对食物极为不敬的行为。
史蒂夫对完美主义的偏执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史蒂夫年轻时,对完美主义还没有那么执著,大部分想法都藏在心里。史蒂夫高中和大学的朋友都觉得他很随和,充满智慧,但并不疯狂。当史蒂夫21岁时,他和别人合伙创立了苹果公司。他预见到了个人电脑改变社会的潜力,这一发现也彻底改变了史蒂夫。他像传教士一般狂热不已,觉得这就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
30岁时,史蒂夫第一次开始对这一使命产生了怀疑。他开玩笑般地想移居国外,甚至考虑做宇航员或者当花匠。与此同时,他发现自己的追随者失去了耐心。苹果公司中忠心耿耿跟随他的人也焦躁不安,心情郁闷。史蒂夫信任的人走的走,散的散,继续各自的生活。如果想要留住这些人,史蒂夫必须行动起来。
史蒂夫第一个联系的人是丹尼尔·莱文。
1985年9月,劳工节过后的那个星期二,上午9点,史蒂夫拨通了丹尼尔的电话,告诉他自己想创立一家新公司,专门为学院和大学学生设计生产完美的电脑。占领高等院校市场是丹尼尔的拿手好戏。在苹果公司时,丹尼尔联合了24所顶尖大学,包括所有的常春藤联盟院校。这些学校都承诺购买麦金塔电脑,然后卖给学生。本来麦金塔电脑的标价高得吓人,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享受很大的折扣。这个项目大获成功,让麦金塔电脑成为风行校园的产品。目前为止,这是这一电脑取得的唯一一次显著成功。丹尼尔对史蒂夫的想法很感兴趣。很快团队就组建了起来:苏珊负责财务,巴德·特里布尔负责软件,乔治·克罗和里奇·佩奇负责硬件。接下来的一周,13号星期五晚上,这5个成员都来到了伍德赛德。正如平时一样,铁门已经打开,前门也没锁。虽然身为亿万富豪,但史蒂夫在家也没有采取任何安保措施,因为那里没什么值得偷的东西。1小时后,史蒂夫也到了,身上穿着西装。他刚刚告诉苹果公司董事会他们成立新公司了。
苹果公司一纸诉状把他们告上了法庭,指控史蒂夫一手策划了整个阴谋,其目的就是妄图偷走苹果公司的技术,破坏它的生意。史蒂夫从洛杉矶请了一家法律公司,帮他处理这场官司。一位律师亲自开车前往史蒂夫家,与NeXT公司的6位创始人面谈,为辩护工作作准备。然而在交谈中,这位律师发现什么证据都搜集不到。对NeXT公司以后的业务,这些人只有非常模糊的设想。“你们有商业计划书吗?”这位律师问道。他们没有。
“那资金呢?你们会变卖股票投资到新公司中去吗?”
没有,他们还没谈到那一步。
“那你们知道会在哪里办公吗?”
也不知道。目前为止,这座破旧的空房子就是NeXT公司的总部,地板就是他们的会议桌。
经过一番研究,律师委婉地提出了他的看法。丹尼尔·莱文听出律师话里有话,直截了当地问道:“您的意思是,这场官司我们有很大的胜算,但我们都很蠢,是吗?”
他们可不蠢,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家一致同意加入新公司的确是出于盲目的信任。仅靠着对史蒂夫·乔布斯的信任,对他的领导力、创造力、驱动力和意志力的认同,他们都愿意投身这项充满风险的新事业。除了乔布斯之外,剩下的这5位合伙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聪明过人,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但不像他们的领袖那样个性鲜明,爱出风头。他们和史蒂夫差不多年纪,30岁出头,都是风华正茂的时候,而且都是名校毕业,有着一流的教育背景。巴德·特里布尔擅长软件开发,拥有临床医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双学位,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双料博士”。医学院毕业后的3年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研发麦金塔电脑。苏珊·巴恩斯毕业于金融领域头号名校—沃顿商学院,并获得了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名校出身,又是金融专业,她自然而然成为了新公司财务方面的负责人。史蒂夫非常看重搭档的学历,尽管他自己辍学的经历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并引为对文凭至上者最有力的驳斥。同事了解史蒂夫的这种心理:他挑选伙伴,就如同一个“名牌控”买东西,对质量有很高的要求,但对自己的判断又没有信心。而一流的教育背景能让他安心,高学历是一种保障。现在他只需要告诉其他人,巴德是双料博士,大家就立刻知道他选的这个人是天才。
史蒂夫这5个“信徒”中,丹尼尔·莱文和他的关系最要好,可以说是好哥们儿。他们的外貌也有几分相似,都是瘦高个,一头直直的黑发,说他们是亲兄弟也有人相信。但丹尼尔更英俊一些,五官轮廓分明,有点像体育明星或者电影演员。而史蒂夫的脸庞有几分中东韵味,很可能遗传了他生父的面貌。两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是显而易见的。史蒂夫小时候没有参加过集体体育活动,但他参加过游泳比赛,因为这一项目更能凸显个人能力,丹尼尔则是大学游泳队的明星。此外,他们俩都喜欢鲍勃·迪伦,不仅欣赏鲍勃的音乐,对他的个人生活也都抱有浓厚的兴趣。1976年,丹尼尔还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大四学生时,他打定主意,学期论文就写鲍勃·迪伦。为此,他还专门请教了辅导员,说自己打算用领袖的个人魅力理论分析鲍勃·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的成就。(出乎意料的是,这位辅导员不仅十分赞赏这个想法,表示支持他,还提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