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闻学概论(第4版)-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大众新闻传播工具,不管宗旨、目的是什么,它想要在社会上存在下去,就必须考虑受众的共同兴趣。共同兴趣直接关系到报纸的发行量、广播的收听率、电视的收视率。

  现实生活中每天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实和有限的版面之间的矛盾,在报纸一产生时就出现了。报纸到底在无数的事实中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才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兴趣呢?我们都知道,任何大众传媒总是出版在前,阅读在后,记者不可能在每篇稿子写好以后,先征求广大受众的意见再登报。为此,必须事先要研究出一套标准,凡符合这些标准的,就会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新闻工作者为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尤其是在美国便士报运动(1833年)开始以后。因为便士报完全自负盈亏,以社会大众作为对象,为了扩大发行,就必须考虑报纸的内容能否引起众人的兴趣。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提出了各自的标准。例如,美国第一张成功的便士报《太阳报》(1833年9月3日创刊)的创办人戴伊说:

  我们报人的兴旺基于他人的灾难之上,把你真实的“莫斯科大火”告诉我们;把你的“滑铁卢战役”告诉我们;当某个“拿破仑”带着他的纵队在世界上冲杀,把千年的皇冠打落在地,并将世界淹没在血泪之中,那我们这些人太荣幸了【5】。

  这就是说,戴伊认为在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中,只有新奇的、不寻常的、灾难性的、骇人听闻的事才可以上报,才会引起公众兴趣,从而使报纸兴旺。

  被称为“报界怪杰”的普利策在主持《世界报》(1883—1911年)期间,对新闻的共同兴趣提得更具体。他反复告诫手下记者,去采集“与众不同的、有特色的、戏剧性的、浪漫的、动人心魄的、独一无二的、奇妙的、幽默的、别出心裁的,适于成为谈资而又不致破坏高雅的审美观或降低格调的,尤其不能损害人们对报纸的信任……”的事实【6】。他的这个标准,使《世界报》别具一格,到1897年,该报成为美国销路最大的报纸。

  在中国新闻史上,凡能取得成效的报纸也都注意到了共同兴趣,提出了新闻选择标准。《申报》从1872年创刊的第一天起,就开宗明义提出,报上所刊载的内容是: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7】。

  《申报》认为,只有这样,报纸才能“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使得人人爱读。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还进一步说明,共同兴趣对一张报纸的兴衰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19世纪中期《纽约时报》的主持人雷蒙德眼红《纽约先驱报》的主持贝内特常常发表公众感兴趣的新闻,曾感慨地说:“我宁可出一百万美元,如果能使魔鬼每天晚上来告诉我,就像他告诉贝内特一样,纽约的人们明天早晨喜欢读些什么。”【8】当然不会有魔鬼,告诉贝内特的,正是他自身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是可贵的,但它毕竟没有上升到理论,因此,它们是零碎的,不系统的,而且应用范围有限,对某一种报纸适用,对另一种报纸不一定适用。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新闻工作者终于提出了“新闻价值”这一概念。新闻价值是为了解决究竟选择什么事实才会引起公众兴趣这个难题的。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

  (1)时新性。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新闻价值就越高。

  (2)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们的关心,例如,政局的变动、政治决策、战争、重大经济信息、重要科技发明、天气的显著变化、重大灾害、疾病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动向等等。与人们关系越密切,关系的面越大,新闻价值也越高。就拿天气来说,没有哪一天的天气比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是否下雨更让人关心的了。因为那一晚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开幕式能否顺利与天气关系极大。所以,8月8日晚上北京是否会下雨成了一个月时间内媒体上的重大新闻。

  (3)接近性。地理上接近——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对他们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在报纸发行范围内发生的事情,要比外地发生的、性质相似的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心理上接近——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天涯若比邻”、“千山万水不隔心”,就是这种心理上接近的反映。在报纸工作中要加强地方报纸的地方性,其实就是接近性的具体表现。毛泽东同志在《普遍地举办〈时事报〉》中反复强调“简报”要有本地的内容。他指出:

  红军编的《时事简报》,它的内容国内国际消息要少,只占十分之三,本军、本地、近地消息要多,要占十分之七。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士兵和群众看报的兴趣,取得我们所要取得的效果【9】。

  在新闻学上说,就是接近性。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办报思想在1942年4月以后延安《解放日报》的改革中又进一步得到了贯彻。

  (4)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例如,生老病死是社会上天天发生的事情,对一般人来说,当然不会登在报上当新闻;但著名人物的生老病死却成了大新闻。在西方的新闻学教科书中提出一个著名公式:名人+普通的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的事=新闻。正是出于“名人效应”的考虑,西方一些新闻媒介记者对名人穷追不舍。日本著名歌星、影星山口百惠淡出影坛生孩子,结果全日本200多家新闻媒介记者云集医院门口,争拍山口百惠抱孩子出院的第一张照片。英国戴安娜王妃死于车祸,震动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摄影记者对她穷追不舍,想抢拍她和新男友的照片。当她和男友乘车外出时,后面有十几名摄影记者(西方称为狗仔队)紧追其后。为了摆脱记者纠缠,司机高速行驶,最后造成车毁人亡的大悲剧(当然也掺杂着其他一些复杂因素)。

  (5)趣味性。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上其他任何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就可供新闻单位选用。一个事实所具备的这些素质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高,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我们以“9·11”事件的报道《美国纽约华盛顿受到严重袭击》(《人民日报》2001年9月12日)为例。

  综合本报纽约、华盛顿9月11日电 记者何洪泽、丁刚、任毓骏、王如君报道:今天上午,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接连遭到飞机撞击而引发爆炸,震惊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

  美国东部时间11日上午8时45分许(北京时间11日晚8时45分许),一架被劫持的由波士顿飞往洛杉矶的波音767型飞机撞击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世界贸易中心安装有电视天线的一号大厦。约18分钟之后,另一架被劫持的飞机拦腰撞入世界贸易中心的二号大厦。上午10时30分许,遭到撞击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大厦相继坍塌。411米、110层高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纽约市的标志性建筑,平时在那里上班的人多达4。5万人。据了解,在世贸中心有一些中国公司和不少华裔工作人员。

  目前尚不清楚具体伤亡情况。据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说,这些爆炸事件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此后不久,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发生了飞机撞击事件,导致建筑物浓烟滚滚,部分倒塌。有报道说,国务院附近也发生了汽车爆炸事件。

  这一系列爆炸事件在美国引起了极大恐慌。美国国防部发布了最高级别的国家安全警报。国会、白宫及政府各部均迅速将所有人员撤离。全国的所有航班停飞,机场关闭,所有飞往美国的国际航班转停加拿大。

  事发之后,美国总统布什立即向全国发表了简短声明。他说,这些飞机撞击事件可能是恐怖分子所为,这是一个“全国悲剧”,并发誓捉拿和严惩肇事者。

  这条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具有多种元素。9月11日发生的事件,媒介几乎都同步报道,具有时新性。美国纽约作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为世人瞩目,具有显著性。更令人瞩目的是,“9·11”恐怖袭击是美国建国以来第一次遭遇,毫无疑问,震惊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因为这将对世界的政治格局、经济走势、社会心态都产生难以预料也难以估量的影响,具备了重要性。袭击造成数千人死亡,这当中不知有多少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因而极富人情味。纽约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包括华人在内,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同胞在纽约,他们的生死牵动着世界各地亲人,这条新闻也就有了心理上的接近性。可以说,“9·11”事件具备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怎能不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这里,我们顺便讲讲“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广为流传的行话。这句话最先出自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报人戴纳之口(也有说是出自戴纳手下一位老编辑之口)。这句话原意并非是给新闻下定义,而是戴纳试图告诉初学者什么样的新闻才是报纸所需要的。他采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狗咬人”,这是当时人们都司空见惯的、正常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不能供报纸用。“人咬狗”是罕见的、反常的事情,只有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