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涫嫡庑┬愿裨谑返贤砩弦踩伎吹眉uchman(杜希曼),Sand; p。358。

  4月中旬,日军集中一支大型作战部队溯长江而上,进攻湖北、湖南。其目标明显是要劫取华中的粮食供应,但是这项攻势也会对中方施加压力,可能扰乱国军的整训,以及下一次发动缅甸作战的计划①。蒋担心此一攻势意在攻占重庆,而且是由于史迪威为了缅甸行动,力主从长江中游抽调几个军的兵力到云南参加Y部队训练,才提早出现的。蒋命令Y部队司令官陈诚,从云南回防第6战区,并从Y部队调出7万兵士增援长江的守军。史迪威对其练兵计划被干扰非常不满。4月16日,他声称和蒋“大吵一番”。史迪威坚称日军此一攻势只是要夺取中国内河邮轮的“劫掠”而已②。

  ① James C。Hsiung(熊玠)and Steven I。Levine; eds。; China's Bitter Victory (Armonk; N。Y。: M。E。Sharpe; 1992); p。161。

  ② Tuchman(杜希曼),Sand; p。366;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335。

  三

  1943年2月初,宋美龄和她的随行人员,包括外甥孔令侃、外甥女孔令伟离开长老会医院,搭乘高级轿车前往海德公园,即罗斯福总统在纽约上州的寓邸。宋美龄住院3个月,病情讳莫如深,如今出院又与艾莲娜住在一块,引起美国公众和媒体的称羡。她在海德公园作客6天,然后搬去白宫。自从青少年起就喜作男生装扮的孔二小姐,把罗斯福搞糊涂了,一直喊她“小男孩”。宋美龄一见罗斯福,就拜托罗斯福务必把已答应的军事援助,尤其是战斗机,快快送到中国。2月18日,她出现在国会山庄,先在参议院即席演讲,再到众议院发表预先准备的演讲稿。她是在美国国会演讲的第一位民间人士,也是第一位女性。她穿着有东方高领的简朴黑色旗袍,即膝的开岔露出红色衬里,胸前佩戴着中国空军的银翼标记①。德州众议员雷朋(Sam Rayburn)介绍她是“全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是“全世界最杰出的男性之一的好帮手、好伙伴”。她告诉参议院,中国人为了和美国人相同的理想作战——也就是罗斯福总统宣示的四大自由,“它好似自由之钟响彻我们广阔的国土,它是联合国的自由之钟,也是侵略者的丧钟。”她驳斥击败日本没有击败德国来得重要的说法,但她没有明确提到美国对中国援助的问题②。

  ① Li; Madame Chiang; p。201。

  ②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8; 1943。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667457。jpg〃/''/p'

  宋美龄在美国国会演说

  国会议员和美国民众都为她倾倒①。罗斯福夫人说,在白宫会议和晚宴中和宋美龄谈过话的男士,都觉得她“娇媚、聪明和迷人”。但是,纤柔的手、低沉温和的嗓音,掩盖着的是钢铁一般的决心。用餐时有人问到,她会如何应付像路易士(John L。Lewis)这样兴风作浪的工会领袖,艾莲娜日后忆及“她举起美丽的小手,作势切过喉头”②。

  ① 同上注。

  ② Eleanor Roosevelt; The Autobiography of Eleanor Roosevelt (1961;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92); pp。249…250。

  在这个戏剧性的开端之后,宋美龄展开全美巡迴演说。有意思的是,原本在蒋、史之争中强烈支持蒋介石的居里,这时候却开始试图破坏华府对蒋氏夫妇的支持。他向国务院抱怨,美龄巡回演说时,对罗斯福总统的“先击败希特勒”之政策有所批评——这个立场对中国第一夫人来讲,并不算不寻常,也不特别有挑衅的意味①。他也安排暂时回到华府的谢伟思和皮尔森(Drew Pearson)会面;皮尔森评论中国的专栏批蒋越来越凶②。居里也开始搜集关于宋美龄以救灾名义募款敛财的指控——联邦调査局报告引用“可靠性不明”的消息来源,以及自被日本占领的香港之电台发出的、有关宋家涉嫌贪渎的日本政治宣传③。1945年,联邦调査局获悉,此时的居里涉嫌提供资讯给班特莱(Elizbeth Bentley)——在纽约的KGB情报信差④。

  ① Currie Papers; box 1; folder 〃John Carter Vincent。〃

  ② John S。Service and Caroline Service; 〃Man across the Street;〃 Georgetown University Foreign Affairs Oral History Project; vol。1; pp。180…182; 转引自Li; Madame Chiang; p。217。

  ③ 依据《资讯自由法》提供给罗拉李(Laura Tyson Li)的材料;见Li; Madame Chiang; p。218。

  ④ Jerrold Schecter and Leona Schecter; Sacred Secrets (Washington; D。C。: Brassey's; 2002); pp。115; 125; 128; 138。 居里战后受到调查,从来未遭到间谍罪起诉,但班特莱公开指控他是她的联络人之一。居里否认曾替苏联当间谍。

  尽管白宫下达指令,答应给中国的500架战斗机依然是八字都还没一撇。马歇尔和史汀生依然反对空权战略,战争部或许是刻意以慢动作执行总统的命令。在宋子文力促下,蒋致函罗斯福呼吁在未来的几个月集中资源到中国战区,目标即发动陈纳德的空中攻势①。蒋说,任何日本人对空军基地的反攻,都“会被国军阻止”②。有鉴于日本人前阵子对杜立德率队空袭东京的反应,以及蒋当时说守不住、现在又有信心,未免太奇怪,美方的反应也就可想而知。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318…320。

  ② 同上注,p。320。蒋坚称中国部队可以抵挡住日军的进攻,绝不是Romanus和Sunderland所说的,他已经很满意其部队的表现,不再需要提供给他新武器或改善其战斗力。

  在马歇尔建议下,史迪威和陈纳德都被邀回华府参加讨论未来战争方向的研讨会——三叉会议(Trident Conference)。两人搭乘同一架改装的解放者轰炸机回国,气氛冰冷。史迪威显然厌恶和他的敌手分享聚光灯,一个预备军官出身、1937年即退伍的陆军航空队上尉!①但是,媒体却把两人一起捧为国家英雄。《纽约时报》社论宣称史迪威是个受重庆爱戴的外交官:“从委员长以下,人人都喜欢他。”②

  ① Chennault; Way of Fighter; p。220。

  ② Tuchman(杜希曼),Sand; p。367。

  三叉会议正式开始前的另一次会谈中,邱吉尔表明他依然没兴趣攻打缅甸,而倾向进击苏门答腊。然而,他终于同意针对缅北发动小规模战役,这个决定和罗、邱在卡萨布兰卡会议对蒋所做的承诺,以及“幸运儿”安诺德前往重庆的简报有所矛盾①。史迪威和陈纳德也在三叉会议开始之前,于1943年4月30日觐见罗斯福,呈报他们对中国战略的竞争观点。陈纳德在回华府的机上改写计划书,内容和他去年10月交给威尔基那套野心勃勃的版本,略有不同。他现在表示,他要求255架战斗机和轰炸机、以及每月7129吨的补给。有了这些,美国14航空队可在华东夺得空中优势,并更大范围地摧毁日本航运。陈纳德承认,日本人遭受这般空中攻击后,有可能发动大规模地面攻势,企图摧毁相关的机场。但是,他和蒋介石一样,认为国军和他的14航空队可以击退来犯之敌。

  ①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an Epilogue; 1945…1957 (London: Cassell; 1959); p。664。

  粗犷的陈纳德给予罗斯福很好的印象,罗早已从威尔基、居里和艾索浦那里听到对他的好评。陈纳德手下飞行员与日本人近距离格斗之战绩,虽然有可能被夸大(比起其他战区对日本人的杀敌比率高出许多),却已使他成为盟国迄今最成功的空军指挥官。相形之下,史迪威在此次会议的表现,却令支持他的人吓了一跳。他反对陈纳德计划最具说服力的一点就是它会刺激日本大肆攻击,而国军和第14航空队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可是,他却没有好好发挥。他的好朋友马歇尔后来描述,史迪威“弓身、低头坐着,嘴里喃喃絮叨中国作战不力”①。史迪威的传记作者日后解释说,史“没有机智或能力对付他瞧不起的意见,但他又极易瞧不起人”②。可是我们很难相信这位伶牙利齿、说话直率且作风强势的将军,在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会议上,会因为出席人士如罗斯福、陈纳德的批评就说不出话来了。当史迪威碰到他最瞧不起的蒋介石,他言语上可从没不知所措过。罗斯福于是猜测史迪威可能病了,然后问马歇尔:“病人不应该解职吗?”③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323。 军事史家在形容史迪威不寻常的行为时,欲替他开脱,说他太谦虚:“史迪威不太发言替自己说话,他变得沉默,倒也符合他的本性。”

  ② Tuchman(杜希曼),Sand; pp。367…368。

  ③ 同上注,p。368。

  不久后,史迪威在陈纳德不在场的情况下见到罗斯福,为他捎来蒋介石的口信——史很可能随意改编。史迪威的版本指蒋提出警告,若没有先前承诺的500架飞机,日本人可能溯长江而上,而国军可能会弃械降敌。可是史迪威又表现得不够沉着,让罗斯福印象很差,他又陷入“缄默的本性”①。他替罗斯福准备了一份备忘录,列出他的观点,强调把有关缅甸战役(“安纳吉姆”)的事放在最优先,包括空运物资吨数等方面,而且必须要求英军、国军都坚守承诺——但是他没讲明,他指的是原先的“安纳吉姆”,还是已被大幅修正的“安纳吉姆”②。然而,罗斯福告诉马歇尔,在中国,他希望将优先权交给空中攻势,并且尽可能提供蒋介石所要的。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