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回去、抢回来。”①马歇尔显然不满意,但还是传令褒扬。罗斯福表示“非常满意史迪威对整个情况的处理”。就连蒋夫人也拍电报给罗斯福的代表居里,向罗斯福重申委员长对史迪威有“完全的信心”②。但是,蒋在日记中说,史迪威“弃部队于不顾”显示他“缺乏为将之德与识”③。

  ① Lathrop; 〃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 pp。421…423。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139。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4; 1942; box 42; folder 10。

  第一次缅甸战役真的是一场十足的大灾祸。英、印部队约有3600人阵亡、7000人负伤。中国军队整体折损约2。5万名精兵,其中8、9000人阵亡。国军有些师团折损了1/3的兵员,中国部队仅存的几门加农炮、几辆卡车,多数都报销了。相形之下,日军在陌生的国度采取攻势作战,却只有4500人伤亡。史迪威把平蛮之役战败的责任推给中国将领及最高统帅蒋介石。英国人怪史迪威和中国人。蒋则怪英国人和史迪威①。三方都不无道理,但是这次战败,主要是史迪威严重低估日军实力的后果。

  ① Lathrop; 〃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 pp。431; 432。

  如果盟军在1942年一开始就采取蒋的防御战略,在缅甸全力守住瓦城或密支那,躲开平蛮一役是可能的,而且他们就有相当的机会成功。再者,即令防御战略失败,也可以比较有秩序的撤退,而中国本身——以及美中关系——在未来近4年的战争期间也会更强壮些。如今战役失利,蒋在全球同盟的地位,以及在国内对政、军联合政体的领导地位,都大受伤害。滇缅公路一丢,现在中国的海上、陆地供应线全断,只剩下穿越苏联沙漠与草原的漫长路途。国人与军队的士气皆受到沉重打击。此役一败,国军将领和蒋介石又更着重防御的观点了。它也使蒋、史两人倔强的敌对关系从此没有挽回的余地。

  蒋最气不过的是,他认为史迪威弃他的部队于不顾,使大军无主帅;但在马歇尔、罗斯福以及美国新闻界一片赞扬声中,史迪威无意安抚、更不会向蒋道歉。由史迪威负责的国军训练,即将在印度中部蓝伽的军事基地展开,但是,他在6月2日先飞回重庆。

  一

  盟军在缅甸溃败之际,中国的另一个灾祸正在酝酿成形——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乘载著名的杜立德轰炸机群,预备展开空袭东京的任务。基于安全理由,华府直到任务即将展开的前一个星期才告知蒋介石。史迪威也只被交代要整备机场,以便多引擎飞机可能在浙江省国府控制地区降落。16架B…25轰炸机在东京上空完成投弹任务后,将迳自飞往中国降落在这些停机坪。

  获悉空袭东京任务即将展开,蒋强烈反对,认为此举将会激怒日军攻占浙东的机场。他吁请华府至少暂时延搁空袭任务,让他的地面部队强化机场周遭的防戍。华府告诉他,太迟了,但是也承诺出任务的这16架轰炸机,将成为派到中国战区的美国空军之一个中队。这个承诺后来变得毫无意义。4月18日,它们燃料耗尽,除了一架飞到海参崴之外,杜立德率领的轰炸机群不是遭击落、就是在中国迫降。

  空袭东京之后,蒋拍发电报给马歇尔,愤怒地指出日军为了报复而攻打中国沿海地区,因为当地居民拯救美军飞行员,“日本人杀光了当地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童——我再重复一次,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童。”①接下来在浙江、江西的作战,蒋投入34个师的兵力对抗日军,造成30000人伤亡。陈纳德在华东地区的机场全部遭到摧毁②。杜立德率队空袭东京固然十分英勇,对东京却没造成重大伤害,只是如蒋所担心的对中国造成严重伤害。然而,空袭对美国人的士气有极大的鼓舞;罗斯福颁发荣誉勋章给杜立德。

  ① Carrol V。Clines; Doolittle's Tokyo Raiders (Princeton; N。J。: D。Van Nostrand; 1964); p。6。

  ② Haruo Tohmatsu; 〃The Strategic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no…Japanese and Pacific Wars;〃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6。

  6月4日;蒋委员长和夫人接见史迪威,史因痢疾和黄疸,十分虚弱,看起来格外憔悴。蒋氏夫妇“都很愉快”,还邀请史迪威那个周末留在黄山官邸作客。不过,史婉拒了。根据史迪威自己的说法,他“向他们完整地报告”缅甸战役的始末,“毫不手软、直接点名”他想送交军法审判或枪毙的将领①。然而,根据中方此次会议的纪录誊本,蒋一开头就问史,在缅甸是否接到他的讯息,史从没直接回答。史迪威解释由于某些错误(大概是指编码和解码),无法读懂讯息。他把缅甸失利归因于“敌军优于我方”,并列举从后勤、空中掩护到情报等缺失。蒋又问史是否记得,早先他曾经说过中国入缅部队不容伤损。史答说,是的,他记得,但是他认为“采取攻击的折损,会比采取防守来得小”,而且倘若平蛮一役能如他所计划地得胜,结局就会不一样。史迪威旋即向蒋氏夫妇递上他对国军彻底改组的建议书,例如淘汰无能的将校,统合战场权力,让一名指挥官针对所有军种享有全盘的战术指挥权②。宋美龄说:“德国顾问就是这么向他建议的!”③可是后来她说,必须要实际点,“头不能砍,否则就什么都不剩了。”④

  ① Stilwell; Papers; p。121。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53…154。

  ③ Stilwell; Papers; p。121。

  ④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154。

  两星期后,宋子文从华府向蒋报告,又有一位美国人想知道蒋对史迪威的表现有何评价。宋子文说,陆军部长史汀生告诉他,如果蒋认为史不适任,美国会考虑换人。两天前,史汀生和马歇尔曾发信给史迪威,重申对他的支持,并表示如果他在华工作的情况没有改进,他们会派他到可以发挥长才的地方①。马歇尔和史汀生在当时和后来都没说出口,但是他们对缅甸失利,以及史迪威在呈到华府的报告中斥责其战区统帅,都有些吃惊。这些口信似乎替辞退史迪威开了不错的头。

  ① 同上注,p。152。

  蒋立刻回复他的大舅子,列举一大堆对史的不满,如“战略之失败”,组织技巧欠佳,不熟悉参谋长的职责,以及未经上级准许就擅离职守前往印度。可是,他对宋子文说,“我为保全友邦荣誉计,不愿多言。”蒋一向重视“面子”,怕若要史迪威解职会使全体美国军官蒙羞,严重伤害蒋与罗斯福、马歇尔之间的关系。他表示,美国领导人总有一天会了解我们(对史迪威)的看法①。

  ① 蒋1942年6月18日给宋之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1952…1953。

  蒋一再替史迪威背书,显然消除了马歇尔和史汀生对史是否适任的疑虑。此后,他们俩坚定地和史迪威站在同一阵线反对蒋,甚至到了不顾中美盟谊也要支持“酸醋乔”的地步。蒋却似乎以为,他还是可以让史迪威了解、接受他的行事方法。他再一次告诉史迪威,要重视了解中国人的心态。他解释说:“你如果跟着我多几个月,就会了解中国军官的心理,我可以告诉你更多他们的特性”——显然指的是忠诚、面子和荣誉等等的重要性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157。

  那一个月,美国海军以仅剩的3艘主力航空母舰,在中途岛战役击败日本的主力作战舰队,击沉了全部4艘日本航母。日本势力的巔峰已过。可是欧洲方面,德国国防军正包围苏联的席瓦斯特堡(Sevastopol)和罗斯托夫(Rosov);北非战场,隆美尔将军的坦克兵团在比尔哈肯(Bir Hacheim)击败英军,向托布鲁克(Tobruk)、开罗和苏伊士运河推进。6月26日,史迪威告诉蒋委员长,被派到中国战区的美国空军第10大队的B…17重型轰炸机,要从印度调到埃及去参加运河争夺战。

  蒋闻言大怒。他告诉史迪威,中国的战情和中东的战场一样吃紧。英国有数千架的飞机,而盟国还要从归他统辖的中国战区抽调轰炸机?他问,做这样的决定怎么没先通知他?史迪威同意由于华府官员的“无知”,这个决定确实有欠妥当。蒋要他去问问罗斯福:“美国是否还有意维持中国战区?”蒋夫人更生气,出言挑衅:“中国还需要继续作战吗!”然后又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国民党内的)亲日分子可是很活跃的。”蒋又说,宋子文曾经报告,华府正在等候史迪威就应否运交给中国空军先前承诺的500架飞机一案做出建议。蒋夫人气冲冲地问:“你为什么还不答复呢?”①

  ① 同上注,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1957…1959;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1; p。26。

  罗斯福很快就针对蒋的抱怨做出答复,保证未来一定支持重庆,也说明情势告急不得已必须抽调这批轰炸机。蒋以一份备忘录回答华府,标题是“维持中国战区的三项最低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遵守1941年7月的承诺,派驻500架飞机到中国;每个月飞越驼峰(喜马拉雅山)空运5000吨物资;派遣三个美国师团到印度。

  早先,史迪威几乎支持所有的“要求”(他只要求派一个美军师团)。但是,现在他呈给华府的报告,却把蒋的声明形容为“最后通牒”——除非所求援助都到位,否则“中国将另有安排”。史迪威暗示,意即中国将与日本单独媾和①。蒋再度祭出中国要崩盘的威胁故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