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邓丽君-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吧。她还积极学习各种外语、向往留学生活,保持着终生不渝的好学精神。

邓丽君退学的消息一经传开,台湾各夜总会、台北歌厅、台湾广播公司等纷纷赶来,要和她签约,邀她加盟。于是,邓丽君又在母亲的陪伴下,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歌厅、夜总会、电台……娃娃歌后14岁的邓丽君便正式出道,进入了演艺圈。

邓丽君第一次正式与观众见面,是在1966年3月中旬的一天。这是著名流行音乐作曲家《生命如花篮》的作曲者梁乐音让她得到了这次在电视上亮相的机会的。当时梁乐音带着邓丽君和他的另一名得意高徒一同出现在“台视”的《艺文夜谈》节目中接受主持人的访问,邓丽君还客串演唱了一曲。那时的她已经得过好多次歌唱比赛的冠军了。她那略带童音的歌喉圆润甜美,获得了更多人的赞美。梁乐音也成了她歌唱之路上的贵人。

清丽脱俗的邓丽君在歌厅跑场兼唱时曾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她曾由在歌厅乐队吹黑管、后在台北国际舞厅当搬走的程刚介绍,在国际舞厅试唱。不久,有一位余先生接办台北国之宾歌厅,请来了许多大牌歌星,如姚苏蓉、吴静娴、美黛、王慧连等,而刚出道的邓丽君也由于备受赏识就和赵晓君轮流担任开场的演唱。那时,邓丽君那聪明活泼、清新可人的形象已留在众人的心中。

1967年,台湾“宇宙唱片公司”发掘了邓丽君。14岁的邓丽君作为正式歌手,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开始录制唱片。9月“宇宙唱片公司”推出了邓丽君的第一张黑胶唱片《邓丽君之歌》第一集《凤阳花鼓》。邓丽君正式以歌唱为职业,同时展开了她追求唱片歌手的生涯。

《邓丽君之歌》系列的第一张就体现出了邓丽君演唱民歌小调的风格。邓丽君便以善于演唱民谣而备受瞩目,那种可爱小女孩的甜甜的歌声,那种纯真朴实的感情流落,迷住了大批的听众。这之中有和邓丽君的父亲一样从大陆来的士兵、有和她一样青春活泼的少年学子、更有天南地北的商场中人。她的演唱实绩受到普遍好评,当然这与当时歌坛的翻唱风有关,也跟当时流行上海情歌、黄梅小调和各地民谣有关。

于此同时,邓丽君仍继续在第一酒店、夜巴黎歌厅、七重天歌厅等处演唱。七重天改组后,她又转往台北歌厅、丽声歌厅等地演唱。她还经常参加警察电台每个星期天播出的《空中歌厅》等节目。

看到邓丽君的歌曲受到相当好评并引起广泛的影响,宇宙唱片公司在1967年这一年就又陆续推出了《邓丽君之歌》系列之二《心疼的小宝宝》、系列之三《嘿嘿阿哥哥》。随着邓丽君唱片的密集推出,她演唱民歌民调的曲风也渐渐成了她的个人特色。这类曲风不仅得到演艺界的肯定,而且也备受大众喜爱。由此也奠定了邓丽君初期歌唱生涯的风格,很快她就被人称为“小调歌后”。

炙手可热的小丽君很快就进入演艺状态。和圈内人士一样,有了片约,有了忙碌的日程,有了大大小小的秀场。台北、高雄、台南、台中、以至苗粟、桃园、园林等大小都市的歌厅、饭店都纷纷邀请她去演唱。她曾在台北最大的、最豪华的“巴黎夜总会”驻台演唱,创造了连唱七十天的最高纪录。那时还没有 “作秀”这个新鲜的名词,但邓丽君小小年纪就熟悉秀场的热闹,也领略到了“作秀” 的辛劳。她那时的最高纪录是参加了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六个现场直播节目的演出。当时由于现场节目没有先录像后播放这种技术,现场直播就是名副其实的现场直播。要在这种场合演唱好,必须要有临场应付能力和歌唱表演实力。邓丽君以自己完美的表现,再次向外界展示了她惊人的歌唱实力。

随着20世纪全球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台湾在60年代进入电视的视听媒体新纪元。1962年“台视”

的开播标志着台湾正式进入了电视媒体的时代,其后又相继于1969年及1971年,成立“中视”(中国电视公司)及“华视”(中华电视台)。此后一直到90年代初,台湾电视媒体就主要控制在这三家电视台手中。传播媒体的发展助长了影视业的繁荣,尤其是电视、卡式录音机等的兴起,使得影视业朝着更加普及化、年轻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台视”(ttv)即台湾电视公司,是台湾创办最早的电视公司。由台湾省政府与金融机构及台湾水泥公司等民营企业,以及日本的四家电气公司(富士、东芝、日立、日本电气)合作投资建立起来的商业电视台。1962年4月创立,同年10月正式开播。台视最初的节目都是黑白的。直到1969年10月中视的开播,才改变了台湾地区电视独家播映的局面,并全部以彩色播映,将台湾地区电视由黑白带入彩色的时代。在1965年的时候,台视的有效播送范围才扩及中南部地区,直到1974年台视、中视、华视的播送范围乃扩及台湾全省与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

电视时代的来临,带来了视听享受的时代,娱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影视业由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电视媒体逐渐取代了广播、电影对流行歌曲的影响力,成为现代拥有最多消费人口的大众文化休闲产品;成为70年代以后,最能左右流行歌曲发展的传播媒体。

邓丽君就出现在台湾经济起飞、娱乐业兴盛的时代,她经历了战后重振的艰难、体验了欣欣向荣的喜悦、目睹了突飞猛进的繁华,她的个人经历和事业成功,正是台湾日益繁荣的缩影。

长期以来,三家“无线电视台”的节目内容皆以娱乐性为主,极大地开拓了流行歌曲的宣传渠道。

而电视歌唱节目的播出,对于歌唱人才的选拔,全岛歌唱风气的带动,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电视歌唱比赛节目所选拔出来的优胜者,往往成为电视台歌唱人才的来源,而优胜者们往往也凭借该项节目而步入歌坛。早期经由这些电视歌唱节目选拔出来的人才,日后大多成了国语歌曲的歌手。

娃娃歌后台视开播之后,立刻开辟了台湾第一个综艺国语歌唱节目“群星会”,这个由慎芝主持的歌唱节目,有极高的收视率,对台湾国语流行歌曲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开播15年来,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歌唱人才,同时也刺激了台湾国语唱片业的成长。邓丽君是藉由广播电台的歌唱比赛的管道进入歌坛的,但真正确立她的歌坛地位的还是上电视台表演。

1968年,由于歌艺备受肯定,邓丽君接受台视邀请参加了“群星会”的演出。“群星会”那时是台湾惟一的歌唱节目,也是最具影响力、最受欢迎的电视歌唱节目,是台湾歌坛培养实力派歌星必登的圣坛,而只有那些在歌唱圈取得一定的成绩的歌手,才有机会获邀登台。

这是邓丽君第一次上电视歌唱。可是邓丽君以15岁的稚龄获邀上“群星会”,不但电视台认为她年龄太小而反对,邓丽君的父母、哥哥也都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而反对,但在“群星会”的制作人慎芝与关华石的坚持下,邓丽君终于获得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谁知百年不遇的契机却成了毕生最难忘的事。

由于邓丽君是首次上电视台歌唱,并且这样的机会又来之不易,天性聪颖的她便过度紧张,一上台就把歌词给忘了。现场节目居然发生了这等事,让慎芝急得团团转。这次失误虽然没有影响该节目播放后的收视率,也没有影响邓丽君在紧接而来的一系列节目中的发挥,但这次不光荣的纪录使她被“冷冻”了一段时间。

后来邓丽君的歌唱实力和突出唱腔还是让“台视”对她另眼相看,她签约加入“台视”,成为“台视”的专属歌星,也成为了“群星会”节目的固定班底。由于“群星会”在台湾民众中享有的崇高地位,这就表明邓丽君的歌艺表现已被全台湾最权威的歌唱节目所肯定。“娃娃天后”渐渐成了红牌歌星。

台湾的唱片公司紧紧盯住了邓丽君,要全力栽培她成为唱片明星。1986年,邓丽君在唱片方面的表现特别惊人。这一年,宇宙唱片公司倾情奉献,一下子推出了《邓丽君之歌》的第四、五、六、七、八集。邓丽君出道还不到两年,居然发行了八张专辑唱片。几乎是每两个月一张的速度,这足以凸显出邓丽君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到1971年,《邓丽君之歌》这个系列共出了二十集之多,宇宙唱片时期正是邓丽君风靡歌坛之始。

《邓丽君之歌》中包含了邓丽君早期有影响的几首歌曲,如《小放牛》、《阿里山的姑娘》、《踏雪寻梅》、《桃花江》以及那首尽人皆知的《访英台》等。邓丽君演绎中国传统小调与黄梅调等非常流行的曲风已经形成,她的地方小调唱腔也形成了流行音乐中所谓的“邓腔”。因此在邓丽君早期的歌唱生涯中,这些歌曲都成为了她的招牌歌曲。一首《采红菱》更是让邓丽君顺利踏进台湾歌坛,成为备受瞩目的新人。

《采红菱》(作词…佚名、作曲…佚名)是邓丽君踏入歌坛的招牌金曲,也是她最受好评的歌曲之一: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妹有心,得呀得郎有情,就好象两角菱,从来不分离呀,我俩心相印;划着船儿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湖水清呀照双影,就好像两角菱,划着船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一个你呀一个我,就好像两角菱;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

其他的歌如《一见你就笑》、《不老的爸爸》、《心疼的小宝宝》、《悲观人生》、《畅饮一杯》

等都是邓丽君早期的名曲。当时邓丽君不仅唱中国的民谣、各地的民歌,还经常演唱台湾民谣,如《烧肉粽》、《丢丢铜仔》、《天黑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