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兵在1917-第19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的情况就是如此,你想想,如果特权阶级仅仅比普通老百姓强一点,负面情绪还会那么强烈吗?当你丫一个堂堂中央委员都只能踩自行车上班,那普通老百姓还会觉得走路坐公交不公平不合理吗?

    可能他们依然对生活不满意,但发泄的矛头恐怕不会对准高层或者制度。这就是华夏太祖那个时期,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没有多少人觉得上面的都是狗官,都是敲骨吸髓的王八蛋。因为大家的差距没有拉开,都在过苦日子。

    但你要说太祖那个时期的官员都是廉洁奉公,都是人民公仆,那狗都要笑了。普遍的贪污受贿可能没有,但是占小便宜官僚主义作威作福什么,绝对是还是广泛存在。甚至越是芝麻绿豆大点的小官这种现象就越普遍,当年一个街道主任都是土皇帝,说你们家哪个小子姑娘下放那就得下放,说你不能参军上大学那就是一点儿戏都没有。要找他们办点事,一样是事难办面难看。总而言之,他们一样会“合理”的捞好处,只不过这种好处不是后来的几十万、几百万和几千万的大交易,可能是一匹布、一盒烟或者几斤肉。

    反正说穿了,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私心,永远也不要指望所有人都公正廉洁,尤其是官僚,手握权力的他们,想要变坏实在太容易了。

    这么说吧,哪怕李晓峰是个仙人也解决不了人心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始终坚持理想和信念,更多的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三姑六舅有摆脱不了的人情。

    指望通过教化和灌输让所有人都变成捷尔任斯基是不现实的,这个世界上捷尔任斯基总是少数,更多的是善于钻空子的普通人。所以想要靠理想解决现实问题,就等于是画饼充饥。

    李晓峰绝对不是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很清楚,暂时来看特权阶级是无法根绝的,他能做的是将特权阶级的特权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至于贫富差距悬殊,导致越来越的仇恨和不满。

    所以李晓峰想要做的不是彻底的消灭特权阶级,那是纯粹天真理想主义者才会去做的蠢事,是费力不讨好。如果他真那么做了。恐怕不比历史上赫鲁晓夫的结局好多少。立刻就会被群起而来的大小革命闯将们打翻在地。

    李晓峰想要做的是限制特权阶级的规模和特权的大小。将其控制在社会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也就够了。更何况。有差距才会有动力,如果举国上下都是苦哈哈的,恐怕也是人心离散国将不国了。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改革的目标也就有了,那就是消灭那些比较过分的大特权阶级,将这些不受约束的特权装进笼子里。比如第一条就是领导干部终生制,第二条就是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这两条太坏了。

    第一条等于是给了特权阶级铁饭碗,反正无论如何都不会丢饭碗。做不做事、怎么做事就不重要了是吧!至于第二条,官只会越当越大,那还怕什么,反正犯了错误也不会丢掉乌纱帽,搞一点权钱交易不是很方便。

    作为组织部长,李晓峰在这个方面发言权还是颇大的。反正先在党内施行这两条,卡住了党员也就卡紧了苏联的干部队伍。从卫国战争爆发以来,打着一切为了保卫祖国的由头,李晓峰和鲁祖塔克可是对干部队伍下了狠手,凡是官僚主义气息严重的。凡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只要你犯在他们手头。妥妥的要丢官。哪怕你丫的老子兄弟是老革命也不行,在卫国战争这个大前提下,没人敢为他们说好话。

    至于老革命,老革命办事不力一样要被追究责任,那些资历老但能力低的也在这次战争中被清扫了一遍,要么退二线要么离休养老,总而言之能者上不能着滚粗。

    说实话,一度压力颇大。也就是李晓峰和鲁祖塔克联手才能扛得住。而且也得感谢这场战争,在生死存亡的威胁下,没人敢打马虎眼,而这也无形中减少了相当的阻力。

    总而言之,干部队伍的净化是有成效的,虽然没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着实给党的中基层充实了一批有能力而且愿意做实事的年轻干部。就连列宁和托洛茨基对此都相当的满意。

    当然,李晓峰很清楚,这并不意味着改革就成功了,实话实说,这算个屁的改革,根本就还没开始改革好不好。某人真正在意的还是经济制度这一块,这一块不作出改变,意义不大。

    动这一块才是改革,前面那个仅仅算是完善了用人制度,算不上设么改革。按照李晓峰从后世学来的经验,计划经济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时期还有点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生产。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其负面效应就会爆发,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不合时宜。

    而在李晓峰看来1960年对苏联来说就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以前,计划经济还能维持和有所发展,而在此之后,基本就只能算一年不如一年了。

    为什么呢?这还要从苏联的经济形势说起,十月革命之后就不用说了,算是一穷二白。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都必须集中国家资源搞建设,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可以完全体现出来。如果没有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1950年左右应该能最初的原始积累。

    不过因为二战的爆发,惨烈的战争吞噬了不少之前的努力,再算上后面恢复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不景气的世界大环境,很有可能苏联在1960年前后才能完成这个积累。

    而在此之后,问题就要开始爆发了,什么问题呢?缺乏更多的动力了。计划经济中全国的一切国计民生都要靠计划,一个工厂、一家企业生产多少商品完全靠国家的计划,国家说你生产多少你就生产多少,而且销售什么都不用管。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和消费群体是完全脱节的。对企业来说,国家命令它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缺乏创新的动力。而对于消费群体而言,所有的消费品都是既定的,压根就没得选择。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企业根本不关心顾客的反馈,反正他只对国家的计划负责,实际上生产什么企业也完全没得选。这就是相当呆板了。如果是封闭的经济圈能够完全自足自足还好说,大不了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自给自足,哪怕是美国和苏联也必须进口相当数量的工业原料和其他物资。也有一堆穷亲戚和小弟要打发。而这些东西实际上都得用本国的产品去交换。

    而计划经济的体制很难应付其他国家的竞争。仅靠国家的统筹计划很难对抗其他对手的市场经济。毕竟后者更加灵活、更加面对消费市场。而结果就是要么关门过小日子。要么就只能靠出口初级原料被剥削。

    看看苏联解体之后的那一票加盟国(包括俄罗斯在内),因为工业缺乏竞争力,迅速从国际市场消退,而随着苏联时期的老企业一家家的完蛋,被动的完成了去工业化的道路。最终一个个沦落到靠卖石油过日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知道苏联时期的重工业还是相当牛逼的,怎么一眨眼的功夫就全完蛋了。说白了就是计划和实际脱节了,苏联时代的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一个封闭的市场。没有外部竞争的时候,还能在社会主义圈子里称王称霸。而一旦苏联本身消亡,不能在维护这个经济圈,丢掉了大部分市场,自然要完蛋。

    更何况苏联的计划经济是国家主导一切的经济形势,说白了就是一国最核心的那几个人决定一切,他们的意志代表了一切。而我们都知道,是人都会犯错误,一旦这几个人的决策出现问题,那整个国计民生都要受到影响。一切都全凭最高领导人的个人意志。他说要生产多少原油、煤炭、钢铁就得生产多少,哪怕不合理也得这么干。

    再加上冷战期间。为了应对北约的威胁,苏联是疯狂的扩军,这又挤占了大量的计划份额。然后加上一大票找老大哥打秋风的小兄弟,最后的结果是苏联的计划完全不符合实际,导致民生领域的投入在六十年代中期就基本停滞,结果自然是生生憋成了小儿麻痹,不垮台才怪。

    要改变这一切,其实重点很简单,那就是明确苏联未来发展的目标。说实话,苏联领导人对这个问题简直是一锅粥。从他们的逻辑看,美帝是邪恶的敌人,敌人绝对是亡我之心不死的,所以要保证苏联的生存就要不惜一切代价的跟美帝对着干,要在所有的领域跟扬基别矛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想法是对的,苏联和美帝确实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确实是你死我亡。后来美帝不就给生生给老毛子和平演变了?但是,苏共的领导人忽视了一点,苏联当年的国家安全实际上是有保证的,不管是作为五常还是世界数一数二的核大国,美帝想要通过军事手段消灭苏联是不可能的。其国家安全的紧迫性其实没那么强。

    对苏联开说,如果保持战略防守态势,维持一只较为合理的军事力量,继续相持下去完全是没有问题的。而老毛子比较奇怪的是,完全是冲着同美帝争霸去的,而更奇特的是这种争霸实际上对苏联的国家利益没有多少好处。

    简单的分析一下,作为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苏联几乎不需要多少其他国家的原材料,不像英国那么依赖殖民地的供应,作为一个基本封闭的经济圈,他又不需要什么海外市场来倾销商品,这也就决定他不需要太关注海上利益,甚至不需要去争夺海权。

    这种情况下,苏联对英美等传统赚剪刀差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不具备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说非要有矛盾的话,那也是********上的,完全出于世界大革命的理论构想。但实话实说,这对苏联真的有好处吗?

    支援穷兄弟闹革命,固然是可以拓展地盘和地缘影响,让苏联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