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兵在1917-第12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李晓峰决定纠正这个错误,反正一战胜利到二战爆发之前的这将近二十年时光。俄国的势力是不可能向西欧或者南欧发展的,倒是可以未雨绸缪重点加强北冰洋方向,一旦小胡子朝挪威出手,苏联完全可以抓住机会分一杯羹。

    甚至操作得当的话。在二战胜利之后,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也不是没可能。那样的话,北方舰队将直接面对英伦三岛,彻底地摆脱被封锁的被动局面,那时候就轮到英国人和美国人头痛了。

    当然这些还太遥远,暂时李晓峰只能提前开展布置,打好基础,之前他已经向导师大人进言,在内战结束。在击退了协约国的干涉之后,应当修建两条重要的运河!

    第一条运河就是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运河,这条运河修通之后。黑海和里海就打通了,黑海舰队完全可以支援封闭的里海,确保俄国在里海周边的渔业和石油利益。

    第二条运河就更加重要了,那就是沟通北冰洋和波罗的海的北海—波罗的海运河。这条运河历史上也修建过,不过船闸和规模太小,只能用于将北方的林业资源运到彼得格勒。

    在李晓峰的规划中。这条运河的规模应该更大,必须要满足波罗的海舰队调往北冰洋的需求。如此一来。北冰洋和波罗的海将打成一片,两大舰队完全可以合为一体。这其中的战略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要修好这条运河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历史上苏联就是用内战中的几十万反革命份子修建的这条运河(修完之后,反革命份子也被解决得差不多了)。

    李晓峰当然不会这么浪费人力,而且光靠人力也没办法修建他想要的那种规模的运河。幸亏之前搞到了不少黄金,否则这条运河还真修不成。

    而且,这还只是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舰队尤其是主力舰方面,俄国在未来二十年需要一支什么规模的海军才是重点问题。

    现有的舰队肯定要裁撤,在这场海战爆发之前,除了黑海舰队的那三艘无畏舰之外,李晓峰暂时想要保存的也只有两艘巴伐利亚和四艘国王级,十来艘的规模应该是足够了。

    但是这场海战让李晓峰改变了部分想法,纵观这场海战,表现最突出的是空军,除开空军之外最突出的其实是那四艘德制战巡。跟后面没有速度的主力舰队相比,四艘战巡简直就是救火队员,没有他们优良的表现,巴西列夫的舰队表现得可能更差。

    从这四艘德制战巡的表现看,拥有速度优势的主力舰还是有用的,而且从后来二战中的主力舰的表现看,高速战舰才能跟上航母编队,才有意义。

    很显然,包括巴伐利亚级在内的老式德制战列舰虽然看上去不错,但速度实在太慢了,根本无法跟上航母编队活动。看看日本海军的战列舰,表现最活跃的不是用举国之力营建的两艘大和,也不是条约时代的七巨头中的长门、陆奥,而是四艘略显老态的金刚级,原因是什么?只有他们有速度而已。

    所以李晓峰决定留下四艘德制战巡,将他们加以现代化的改造,用燃油锅炉全面替换掉上面的燃煤锅炉,速度达到30节左右问题并不大。而且必须看到,德制战巡的底板还是很不错的,大部分都有300毫米的水线装甲,比金刚级203毫米的底板强多了,至少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时候不用动水线装甲,加强炮塔和水平装甲就行了。

    李晓峰大概的咨询了一下,四艘德制战巡里塞德里茨号和毛奇号比较麻烦,改造的时候可能要有大动作——拆除舰体中部的两座炮塔,将其让位给锅炉舱,如果不想削弱太多的主炮火力,那就要拆除舰桥并后移,然后在原本舰桥位置新增一座主炮塔。这样一来,两舰可以增加锅炉数量,其增加的功率完全可以抵消增加水平装甲以及防雷突出部的重量。

    至于兴登堡和德弗林格尔就不必这么麻烦了,改进的时间可以放在三十年代,到时候全面替换上面的老旧锅炉,代之以新式锅炉和蒸汽轮机的动力,完全足以抵消增强装甲以及大量高炮的重量。

    而这样四艘快速战舰无疑比老旧的慢速战列舰价值更高,不过如果保留四艘战巡,那么就要淘汰四艘战列舰,那么是淘汰四艘国王级还是淘汰两艘玛利亚皇后和那艘还没建成的波尔塔瓦呢?

    ps:鞠躬感谢废人s同志和尤文图斯同志!

545 红海军的未来(中)() 
如果让李晓峰选,一准将两艘玛利亚皇后级和波尔塔瓦号淘汰掉。毛子的战列舰设计得一塌糊涂,要速度没速度要防御没防御,垃圾之极。淘汰掉这三艘垃圾,保留德国货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俄制无畏全部被淘汰了,对于后勤来说可是简化了不少。比如最简单的一项——火炮,德制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和俄制305毫米主炮完全不通用,如果保留俄制无畏舰,那么从身管到炮弹都得准备两套。

    并且这还只是主炮,副炮也一样麻烦,德国人用150和88炮的组合,而俄国人用120、130和75毫米高炮的组合,对于后勤来说,这么搞简直是灾难!

    这还只说了火炮,其实还有锅炉、轮机上的保障问题,同样也都是两套完全不兼容的体系,最好的做法是淘汰掉一套。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俄制无畏真心是没有保存下来的必要了,但问题没有这么简单。首先,因为俄国内战的影响,俄国的造船工业被毁得是差不多了。战时开工的战舰基本上都只能在船台上生锈。大量熟练的工人和技师都流失了,船舶设计人员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少有资产阶级和贵族背景的设计人员都选择了逃出俄国。

    李晓峰之前之所以要求拆东墙补西墙恢复尼古拉一世号的建造。根本目的不是可怜这艘无畏舰,而是为了帮俄国保住一点造船人才。有活干,工人们就有饭吃。也不至于被征调去当炮灰,而设计师和工程师也有事情可做,不至于白白的荒废了功夫。

    总而言之,尼古拉一世号的建造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而是保住俄国造船工业的大问题。如果仅仅因为白捡来的德国货,而将显得比较糟粕的国货抛弃,等于是因哽废食。属于自废武功。

    这还只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玛利亚皇后级和尼古拉一世级都是在黑海,而这是一片很封闭的海域,因为协约国的干涉,在俄国和协约国关系没有恢复正常之前。黑海舰队根本不要想得到其他舰队的支援和补充。

    而黑海舰队很有必要保留一定数量的主力舰,这可以使黑海周边一票仇俄的小国安分不少。如果急吼吼的将黑海舰队仅存的主力舰全部淘汰,这个坑谁去填?

    所以,在俄国和协约国关系恢复正常之前,黑海舰队的主力舰肯定是动不得的。可是不动黑海舰队的无畏,就必然要动白捡的德制无畏,这个矛盾几乎是无法调节的。

    至少在李晓峰看来,是没有办法的。除非政治局对海军另眼相看,问题是这可能吗?

    而就在李晓峰一筹莫展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哪里来的转机呢?犹太人!确切的说是犹太财团。

    东普鲁士人民共和国背后的大金主就是犹太财团,如果没有犹太财团慷慨解囊,东普鲁士的财政早就崩溃了。在哈姆拉内海峡海战结束之后。犹太大金主惊奇地发现波罗的海舰队竟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竟然击沉了英美联合舰队数艘主力舰,还重创了若干,这等战果简直是亮瞎狗眼啊!

    确实,随着德国战败,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就坐稳了世界第一和第二两把交椅。不客气地说这两国海军加一块就是吊打世界的节奏。面对如此强敌,落后的俄国海军竟然能正面将其击退。这说明什么?

    说明波罗的海舰队很强大!是的,对海战真相不太了解的犹太金主们被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的宣传误导了。那两家为了遮羞,一直不提被空袭打得很没面子的事儿,反而一直在强调在海战中击沉并重创了三艘甘古特和四艘德制战巡,说这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

    很显然,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腆着脸说咱们海军还是能打仗的,纯论海上战斗力,足以吊打俄国佬。至于损失的那些主力舰,那是意外,是敌人卑鄙的从空中偷袭,不关海上战斗力的事儿!

    所以在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的宣传中,这场海战他们是无可争辩的胜利者。可是犹太人精明阿,稍微数数就知道不对,如果这场海战真像英国人和美国人宣传的那么辉煌,怎么回港的时候不光少了几艘主力舰,还有不少主力舰几乎是遍体凌伤呢?

    因为没人向犹太金主们解释空袭的事儿,所以他们就默认了一点——英国人和美国人这是粉饰太平,实际上这场海战他们是惨败的一方!

    好吧,这下问题就来了,如果胜利的是俄国人,俄国人是怎么获胜的呢?反正犹太老板们是不相信破破烂烂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能抗住世界海军老大和老二的联手攻击的。而现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做到了这一点,就必须深挖掘找原因。

    很快犹太老板们就用脑补的方式找到了原因——红旗波罗的海舰队之所以变强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收获了德国的公海舰队。也就是说俄国人的胜利完全是由德国人制造的。也就是说德*舰很好很强大啊!

    你看看,跛腿的俄国海军开着德国战舰都能跟世界两强放对,还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德国货的优越性嘛!

    很快犹太老板们就开始推导了,要保证东普鲁士的海上安全,肯定需要一支舰队,如果能有两艘很好很强大的德制战列舰看场子,以后周边的小国没人敢找茬了吧?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收不住了,因为犹太人也意识到了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