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征战岁月-第24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长信任的大员之外,谁人不对戴笠畏惧三分!得罪戴老板,那就是噩梦缠身,永无宁日,说不定哪一天把身家性命都丢了!

    见师长在那儿一个劲儿的笑,葛振壮忍不住心里嘀咕,“不就是那个戴笠的一封电报吗,师长怎么貌似很开心的意思?”他忍不住提醒到:“师长,我们应该如何给戴笠回电?”

    唐秋离摸着下巴,沉思了一下,说道:“告诉戴笠,凡我国人,与日寇有不共戴天之仇,双方断无谈判的可能。东北乃国民政府之东北,日寇奸计断难得逞,不日,我独立师部队。将要对被合围之关东军主力,发起毁灭性的进攻,使沦陷日寇铁蹄下十余年的东北国土,重归中国版图,复我河山!”

    明面儿上是给戴笠回电,实质上,却是告诉重庆的蒋委员长,别整天疑神疑鬼的,算是给他吃了个定心丸吧!当然,现在的唐秋离。也没有打算在东北另起炉灶的意思,很简单,时机未到。

    大西南的重庆,蒋委员长黄山官邸内,一间密室里。只有两个人,一位当然是蒋委员长,另外一位,则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书长,蒋委员长的第二号智囊张群,字岳军,此人乃是政学系的中坚人物。早年与蒋委员长一起留学日本,两人私交甚笃,深得蒋委员长的信任,时时顾问机枢要事,差不多是言听计从。

    两个人面前的桌子上,放着军统局通过特殊手段。从德国驻华大使馆,弄到的有关日本人欲与唐秋离谈判,所开出的条件,蒋委员长喝了一口白开水,向兀自沉思的张群问道:“岳军。你怎么看这件事?”

    张群目光之中,火花一闪,沉吟着回答道:“介公,谈判断然难成,日本人是枉费心机了!”

    蒋委员长讶异的抬起头,“岳军,为何有此断言?”

    张群说道:“现今东北的战局,那是明摆着的,一百多万关东军主力,被唐副委员长的部队,在辽西和西满,围个水泄不通,全军覆没是迟早的事情,日本人无论是否谈判,唐某人对东北是志在必得,这个时候,日本人拿出以退出东北为谈判条件,岂不是可笑之极?”

    “拿已经是他人的囊中之物,作为谈判的筹码和本钱,日本人不是昏了头,就是异想天开,再看朝鲜半岛战场和远东战场,独立师部队势大,日军都处于不利地位,日本人还是小看了咱们这位唐副委员长的胃口,区区一个东北,打动不了他的心,所以我敢断言,谈判绝无可能!”

    这些道理,在看到军统局搞到的情报之后,蒋委员长也是了然于胸,换做是自己,也不会愚蠢到答应谈判的,自己担忧的,是收复东北之后的问题,万一,那个羽翼丰满的唐秋离,依靠东北大片国土,另起炉灶,与自己分庭抗礼,自己又当如何?

    出兵征讨吗?且不说这么多年,有独立师部队在前面挡着,中央军在大西南养尊处优,远离战火硝烟,虽说美国人提供了大批的军备,中央军的装备水平,与以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一支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能是唐秋离麾下,那些百战之师的对手吗?

    张群闪了蒋委员长一眼,对于这位老友内心的忧虑,已经是了然于胸,他心下也是踟蹰,是否说破,但这事儿太大,涉及到一大巨头,那是个可以与蒋委员长分庭抗礼,甚至隐隐已经超过的庞然大物,也是有另立门户的本钱和能力的,倘若唐秋离真的在东北另立门户,国民政府也莫之奈何!

    人之常情,哪一方巨头,实力膨胀到了一定程度,都会有野心的,比如,曾经独霸山西的阎白川,曾经称霸两广的李德邻、白健生等人,在实力到了某一时期,都有过挑衅中央,取蒋委员长而代之的想法和行动,唐秋离也概莫能免,老友的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说破了,令人沮丧,但若不说破,又辜负了老友的信赖,张群反复权衡,说道:“介公,可是在担心,东北光复之后,唐某人借此另起炉灶?”

    蒋委员长悚然一惊,看了张群一眼,喟叹到:“岳军深知我心啊!”

    既然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张群也就没有什么顾忌了,“介公,有此忧虑,并非杞人忧天,如今,唐某人势大,坐拥数百万精锐之师,又在海外打下了大片的地盘儿,外蒙古、中南半岛、东印度、苏俄的远东部分,都足以支撑其另立门户!”

    蒋委员长叹息一声,颇为感慨,“养虎为患,古往今来都是教训啊,想不到我蒋中正也会走此老路,重蹈覆辙,倘若他果真另立门户,我们莫之奈何啊!”

    张群的眼中,闪动着幽幽的光波,摇着头说道:“介公,诚如您刚才所言,唐某人另立门户,我们也无可奈何,但依我看来,这种可能性极小!”

    蒋委员长浑身一震,身体骤然前倾,颇为急切和震惊的问道:“岳军,为何有此断言?”

    张群索性敞开了说,“介公,若是唐某人另起炉灶,不在光复东北之后,恐怕在前几年,就有这个本钱了,观其所作所为,似乎致力于在海外开疆拓土,对于国内政治和军事,从来不插手,就凭这一点,我可以肯定,唐某人的野心在海外,如果真的另立门户,也是在国门之外!”

    不得不承认,张群此人相当了得,乃才智之士,从唐秋离崛起之后,到如今的种种举动和作为入手,分析得相当精准和到位,他说的是实情,时至今日,倘若唐秋离要取代蒋委员长,成为国民政府第一人,恐怕不是什么难事儿?

    中南半岛是唐秋离的重兵囤积之地,两广和滇黔等地,又是他给中央军划定的红线,等于是他的地盘儿,军政大权,各级行政官员的任命,财政税收,工商企业,都写着唐氏的招牌,国民政府干涉不得也不敢干涉,所有呈报的文件,只有照办盖章的份儿。

    华北、西北,绵延至陕甘、新疆等地,山东全境到江淮、淞沪、江南各地,无处不是带着那位唐副委员长的痕迹,说好听点儿,蒋委员长是国民政府第一人,实则号令不出蜀地,倘若他兵出中南半岛,用不了一个月的时间,即可兵临重庆城下,偏居大西南一隅的几百万中央军,对他没有什么威慑力,倘若他真的要改朝换代,何必等到今天?

    所以,自己断定,唐秋离的野心,在海外,即便是自立门户,也不会与蒋委员长争夺国民政府第一人的宝座,换句话说,可能是人家根本没有把自己这位老友当成对手,不想或者是不屑于,这些话,是张群心中所想,当然不可能全盘抖落出来,怎么着,也要给自己的老友,留点儿尊严和自信心不是?

    就是这些话,让蒋委员长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内心里如同开了扇窗户般透亮,整个人也松泛下来,但还有一件事,困扰着他,“岳军,我就是不明白,德国人跟着搀和什么?那个陶德曼甘愿做中间人,其中必有蹊跷啊!”

    其实,张群也猜不透德国人,唱的是哪一出儿,东北的战局,唐秋离跟日本人的对阵,跟德国人一点儿边都挨不上,但他负责为老友解惑答疑,便只能从最可能之处入手,“介公,说起来,德国人的举动,的确令人费解,也不会不知道,东北战局谈判,断无成事的道理!”

    “因此,只有一种可能,利益,无利不起早,放之四海而皆准,日本人肯定答应给德国人利益,但利益不在东北,那是唐副委员长的底线,志在必得,日本人不会愚蠢到拿东北给德国人,德国人也不会接受,至于是哪方面,就不是我的才智所能揣测的!”

    ()

第两千六百四十三章 防患于未然的手段() 
张群的话,虽然说得透彻,分析的也丝丝入扣,合情合理,但还是没有让蒋委员长彻底释怀,也许是多疑的性格使然,德国人搀和进东北谈判这件事儿,显然无法让他就此放下,依然皱眉沉思。

    深知老友脾气秉性的张群,索性摊开了说,“介公,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只要日本人不拿东北的利益,给德国人,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除了东北,日本人手里也没有我们国土其他的筹码给德国人,东北,德国人拿着会烫手,介公就不必为此而烦恼了,由着德国人和日本人折腾去,反正,打擂台的,是他唐某人!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就可以了!”

    至此,蒋委员长内心的忧虑尽去,整个人都轻松起来,感叹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岳军,你解开了困扰我内心的疑虑,有岳军在我身边,当真是苍天对我的眷顾!”

    这话说的,就很真心了,国民政府的哪一位大员,都没有这样的赞誉,不过,张群显然没有陶醉其中而沾沾自喜,依然是一副沉思的模样,显然引起了蒋委员长的注意,他不由得问道:“岳军,还有什么难题,没有解决吗?”

    张群抬起头,郑重的说道:“介公,东北光复在即,国民政府应该有所准备了!”

    这话有些不着边际,怎么准备,派兵还是派员,唐秋离都包打天下了,咱们伸得上手吗?但蒋委员长知道,自己这位智计高深、深谋远虑的老友,不会无的放矢,便征询的问道:“岳军,你有什么想法,直言无妨!”

    张群斟酌着说道:“介公,虽然我刚才断定,他唐某人不会另起炉灶。但我们却不可不防,东北收复在即,国民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在舆论和道义上。抢占制高点,可令军统局戴局长,动用一切手段,掌握东北战场的情况,一旦关东军全军覆没,收复东北成功,则国府需要做的,就是立即大张旗鼓的宣传,东北光复!”

    “同时,在报纸、广播电台。大肆宣传此事,做到全国民众人人皆知,并以介公国民政府主席的身份,宣布东北光复,重归中国版图。对于唐副委员长,则是有多高就捧多高,将其置于道德和舆论的顶峰上!另起炉灶,唐某人得掂量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