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兰陵风流-第4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在三十年前,太医署提出了化学合成药的概念和方向,但是遭到主流医道的强烈反对,没能形成课题。

    大唐的主流医道和其他传统医道,所用的药物都是本草药,包括植物、动物,还有矿物,都属于本草药,又称为原生药,因为是自然生长而成药。而化合药是非原生药,不是动植物这样的生命物质,也不是自然生成的矿物质,而是从动植物和矿物中提取元素分子,再用化合聚物的方式合成,属于人造药——大唐的医家和药家们认为这违背了“道乎自然”的法则。还涉及到个别部族医道对自然之神的信仰:药是自然的恩赐,人力无中生有的造药,就是对神的领域的侵犯。

    所以太医署这议题就遭到了主流医道和非主流医道,还有本草药师的一致反对,总之人人喊打,形成了明面上强大的阻力。

    但即使遭到这样大的阻力,只要太医署有决心,也是可以悄悄研究下去的。

    可是最大的阻力不是这些明面上的阻力,而是道门。

    道门为什么反对?

    原因很现实,污染。

    制造化合药,废气、废水、废渣是三大污染,成分复杂,污染危害严重,净化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旦大规模生产,对空气、水和土质的危害都很大。对空气损害就是直接影响元气,而危害水和土质,就是危害绿色植被的生长和纯净,这是本世界生成元气的主体,怎么能不重要?

    事实上,有人类活动就对天地元气有破坏,但这是避免不了的,只能尽量用科技和术法的净化手段,尽量减少对天地元气的破坏。像本草药的炮制工段也是有污染的,但这污染远远比化合药小。何况,化合药物也没上升到国计民生的程度必须得生产,这只是现有本草药学的一种补充,补充可以要也可以不要,除非太医署能用纯科技力量解决污染问题,别想着靠法阵,大耗元气的法阵道门是不愿意多用的,能少用就少用。

    不只道门反对,剑阁梵音寺天策书院都反对。

    四大宗门都占全了,有这样大的阻力,太医署哪还敢研究下去?

    何况太医署内的反对者就多,各个医道世家的势力少有支持化合药物的,毕竟都是继承本草医药学,转变思想是不容易的,除非有极大的利益;但有道门施加压力,就算制造化合药有巨大利益,也没哪家敢上啊?——凡是不妥协的,都是被灭的结局。

    沈清猗一早就知道,道门不是那么仁慈。

    道门的确重生,一切道都是求“生”,但求的是长生,不是普通百姓的生。

    凡与道门的长生大道相悖的,都会被道门无情的掐灭。

    在道门待得越久沈清猗越清楚,有多少“无益”、“用处不大”的成果被锁在药殿的石柜中,不见天日……就像这牛痘,二十五年前师尊就留下了笔札,难道药殿真是近期才完全研究成功?不过是留着……等待最好的时机。而她就是这个时机。再往深里想,药殿设立外殿,招揽民间有名的大夫郎中研究各类瘟疫的防治,除了为善为生的一面,恐怕更多的,是为了道门的声望和信仰力的集聚。

    沈清猗看清这一点,并没有因为道门的这种“冷酷”而愤慨。

    上古广成子等大能成立道门,为的是人族传承巫道不灭,可不是为了救死扶伤。所以药殿叫药殿,不叫医殿。研究药的,不一定是为了治病。佛陀的道是行善,解救众生之苦,而道门的道是成神之道,这是逆天而行,天不允许人成神,但也是顺天而行,因为大衍四十九中的遁去的一,这就是天道给人的希望。而墨家武宗和文宗分裂,便是因武宗弃兼爱之道,以追寻进化为道,故立剑阁。道不同,又如何能强求?

    沈清猗当然没想过要改变道门的道,这是愚蠢的,世间河流无数,原就不能要求只有一条大河。但是,药殿的一些做法可以改变。

    她对太上长老道荷子说:“不破不立。”

    什么是炼丹之道呢?本质上也是提取分子进行各种淬炼组合,但因是道则分解融合,有毒之气自然消解,不会对丹师和天地有害。然而炼丹原料是最大的问题。如今已经不是灵气浓厚、天材地宝到处生长的远古时代了,“我们只能无中生有。”

    按照正常的演变,这个世界的天地元气还是会越来越稀薄,而本草药效得不到足够的元气滋养,其药效也必定是在一个逐步的下降过程中,可能两三百年后,一千年的灵芝药效只抵得上现在五百年份的,再往后几百年,恐怕这类生长周期长的灵药就要绝迹了,人工养殖的又如何比得上天生地养?那时的丹师们又怎么办呢?恐怕丹道就要绝了,不是绝在人才上,也不是绝在传承断绝上,而是绝在“无药可用”上。“为了丹道的传承不灭,我们也必须无中生有。微分子就是一种手段。如果天地没有,那我们就自己造。人族当初能在没有灵根的凡体下,进化出巫灵体,我们有什么做不到呢?”连神我们都能造了。

    “当然,最初的化合药必定很低端,我估计,百年内都不能为我们丹师所用。”

    甚至对普通人的治病都有着毒副作用,比不上本草药。

    “但是,任何发展都要有开始。”

    远古时代的人族不也是在万年的混血进化中才有了巫族吗?只要有研究,就会有发展,百年后,合成药的技术必定会越来越高明,也必定会向生命药物学发展,那时,就有希望成为丹师们炼丹的原料,而这个原料是不会枯竭的。

    有这个前景,化合药暂时的破坏也就无惧了。

    总不能因为害怕噎死,就不去吃饭。

    当然,净化技术的提高这就是朝廷要做的了。

    这些说服道门的话沈清猗当然不会和外祖家说,事实上道门的态度跟这些医家反对分子药学的原因是两回事。

    沈清猗在这里说的也是“不破不立”。

    宇宙是多样的,这个世界也是多样的,所以有不同的道,如百花齐放才是春,医道也是如此,一道独存不会长久,最终会因缺乏竞争和补益而发展缓慢,甚至停顿发展。

    她说道:“分子药学和本草医药学走的是不同的路,这是一个打破,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微观药学在急救方面,在制定量化、规范化用药上,都有它的优势。譬如战场上的急救用药,这是本草药不及的,不是做不到急救,而是在性价比上,化合药更占优势。譬如用药的量化、规范化,本草药学很难做到,同样的病症,因病人体质不同,用药的分量就不能一样,这是因微而变,没法去规范,量化也是不合适的。譬如药堂里售卖的风寒丸药散剂,若不按医嘱根据症状进行配伍,同样是风寒症,同样吃一盒的效果就不一样,有的治得好,有的治不好——这是药的问题吗?不是,这是医的问题。”

    她又说到大唐的国情。

    论医者的培养,宏观和微观哪个快?这是很显然的。本草医道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经验累积,这个培养时间太长了。而帝国有多少人口,现在的医者又有多少?能真正治好病的医者又有多少?一个风寒症就能夺去那么多人的性命,这不是很可笑?哪里是医道的问题呢?早三百年前就被各医家论述解决了——这是医者不会治的问题,不能分表里温凉,散发补益,有的甚至是该发散时反而去温补,越治越重,辨症析微把握不准,用药不对症,怎么能治呢?还有一个小儿痢疾,竟也能死那么多人,这是不能治吗?不是,换了申翁和四位叔叔,任中一位去辨症,一剂药下去就能包治,但多少医者能有您四位的水平呢?上升到整个江东道,这样的医者也不多啊。而江东道有多少平民户?乡村又占多少人?一个县能医、会医的医者又有多少?

    沈清猗招手让道侍拿出一个白玉瓷瓶,说道:“这是我炼的伤风丸。不管风寒还是风热,不管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不管病者体质如何,轻者一次三丸,重者一次九丸,一刻钟内立愈。”

    皇甫申和皇甫怀正父子五人眼睛放光,盯着那玉瓶仿佛是看无上珍宝。

    沈清猗清冽的声音道:“如果是这种药,就算是庸医,只要能分辨症轻症重,都能指导病患正确服药;就算没钱看大夫郎中,只要看得懂药瓶上的剂量说明,也能自己用药治愈。如果有这样的药,医者的水平又需要多高呢?类似伤风吐痢这种常见病还能大量的死人?”

    皇甫申父子的目光愈发灼灼,皇甫怀仁忍不住问:“文茵,这药容不容易炼?”

    沈清猗轻叹,举起玉瓶说道:“这瓶药用了三十四味本草药,一炉只炼出七十二丸,不算丹师炼制人工,只算药草成本,就是一百四十五两银。”

    皇甫申父子立时沉默了。

    有多少平民百姓用得起一百四十五两银治一个伤风病?这还是道门不计成本,如果计入丹师的高昂人工成本,从药殿出来至少得是三四百两银一瓶。

    平民百姓别想了,就算富家买得起,问题是——这一点沈清猗没说,但皇甫父子心里都清楚:道门丹师怎么可能花费精力炼制这种低端药?文茵炼这种药也只能是偶然,不能多干,否则药殿能没意见?

    沈清猗说道:“化合药也可以做到,治疗伤风只要杀死伤风病菌就行,虽然这种不调理只杀毒的治疗对身体有损,但比起性命来说就是微不足道了。”关键是方便、快速、便宜,这对平民百姓是最重要的。

    大唐的人口太多了,面临的迫切问题,不是需要多少高明的医师,而是需要大量的、能治普通病的医生。药物简单、有效,做医生就越容易。

    沈清猗这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这是上升到了民生、国计的问题。

    不是医家药家反对能阻挡得了的事。

    如果道门药殿转变态度,太医署就不会再顾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