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兰陵风流-第4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夫妻相处,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须得从小处着眼。若是真爱,首要尊重、克制。若连这都做不到,何谈深情?不过图自己欢快罢了。”随之哂然,“元白二人齐名,然论为人真性,却是白相公居上,遭遇过情爱不顺后,便只论风流不论情;元微之恃才风流也就罢了,偏要做那深情态,令人不齿。”

    萧琰点头肃然,“姊姊说的是。”

    人皆有欲,然因自己之欲而伤其爱,这能有多爱呢?尤其元微之这种,只是他身体的欲不节制,而与他的理想、抱负这等大道无关,萧琰就尤为鄙薄了。

    她觉得,以后都不想读元微之的诗了。

    说元微之道德败坏吗?那也不是,他的公德极好,直言敢谏,为官清正,仁德悯民,政绩显著;论私德也非人品低劣,只是白璧有瑕。

    俗语云“金无赤金,人无完人”,只是人皆有所重。

    但恰恰私德上的这点瑕是萧琰所鄙夷的,元微之再好也是其他方面,至于怀念亡妻的深情,那真是不提也罢。

    萧琰静静看着流水中的画面,心中静静回响着沈清猗说的那句:“若是真爱,首要尊重、克制。若连这都做不到,何谈深情?不过图自己欢快罢了。”……良久,她微笑起来。

    心念一动,画面如流水般淌去。

    光影一幅幅流过,萧琰静静看着,又定住其中一帧。

    那是四哥的休沐日,她在承和院与兄嫂一起午膳,膳后在湖边草坪上散步,一边聊着《大唐世说新语》的趣话,说到章宗时的尚书令荀朴,当初中进士后被礼部宋侍郎家的嫡女相中,宋母嫌他家境清苦,宋二娘子却说“贫小事尔,人品贵重”,荀朴知后,说道:“有此言者,人品贵重。”郑重上门求娶。婚后夫妻感情甚笃,宋二娘子脾气有些急,小事就能上火,荀朴总是宽容沉默,私下对友人笑说:“婚姻就是饭,静心吃饭,少说话。”与妻子恩爱四十年不变,时人笑称他“吃饭相公”,也是赞他情深。

    四哥微笑点头,对荀朴的史观极好,称赞道:“荀文端公忠于君,体于国,仁于民,敏于事,又能容于爱,贞于情,可谓内外咸美之君子。”

    沈清猗轻呵一声。

    这轻呵声淡淡凉凉的,萧琰看向四哥,都有种不好的感觉。

    这是……又要讲冷笑话的感觉?

    萧琰咳一声,“姊姊有不同看法?”

    沈清猗淡然说道:“当年荀六在家乡颖川已有一位恋人,出身荥阳郑氏,但已是远支,其父兄皆无官职,相比起来,自是书香望族、官宦世家的宋家对他的仕途进取更有益,权衡得失后,弃郑九娘而求娶宋二娘子。”

    萧琰和四哥都惊愕不已,荀文端竟还有这等事?

    沈清猗淡冷的声音剖析荀朴:“虽然出身乙姓荀氏,但已是远支,七岁父亲早逝,家中甚贫,或因家境之故,对贫弱有怜悯——其母郑夫人贤德也有教育之功——少年时曾挺身而出,救助被权贵子欺凌的贫弱兄妹,恰被与郑母同出郑氏的郑九娘乘车遇见,继而钟情。郑九娘容貌端方称不上美,但温柔善良,常扶助贫弱幼孤,又有才气,与荀六性情相得,这是荀六钟情她的原因。可惜,郑九娘只看中了荀六的温文朴厚、有才华,又爱他怜惜弱小、见义勇为的品格,却不知,荀六的品性中以追逐权势、实现他的抱负为重。品性不谐,纵一时相爱,也是分飞之局。”

    萧琰和四哥默然一阵,相对而叹。

    说荀朴负心吗?他是负了郑九娘。但他又一生忠诚于妻子,后来荣升宰相,在荀氏地位显著提高,论家世已越过宋氏,但以前如何对宋夫人,之后仍然如故,爱护,宽容,忍让,一生未纳任何姬妾,对宋夫人真可称为恩爱不渝。而他一生简朴,身居高位也敬谨克己,并非追逐权势贪图奢华享受逞私欲。若说他有欲,那就是经世治国的抱负了。

    四哥只能叹道:“爱情在抱负面前,也要退一尺之地。”

    荀朴或许在心底会一生怀念郑九娘子,但再来一次,他还是会这么选择。

    家族和抱负对男人来说,永远比爱情重要。

    “品性不谐……”萧琰这会却是想着这四个字。

    她静静看着这帧画面,思考着当时没想到的——若郑九娘的家世显赫,荀六可还会弃郑九娘而去?两人有相爱情意在,婚后必是和谐,夫妻恩爱,诗文相和,必是成为后世传诵的琴瑟佳话。但没有这个假如。

    相爱并且要长久相守,容貌天赋才华身份地位这些统统都是次要的,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可是人的品性永远不会变。

    荀朴终究是缺了一个“坚”和一个“勇”。

    然而,就算有坚毅勇敢这些品性,也未必能让两人长久。

    荀朴不勇敢吗?少年时就敢打抱不平。荀朴不坚毅吗?一生三起三落,虽被贬官仍然抱负不减、志气不颓,才能成为史书列传的一代名相。可这些品性都与郑九娘无关。

    两个人的品性相谐,才能互相尊重、扶持走下去。

    萧琰想起了她和李毓祯之间,她们同样对大道执着,不因天赋自傲,心性坚毅,刻苦努力,从生死和战斗中磨砺自己的武道,没有畏惧和怠惰,在这些方面她们多么相似……可是,她们却在一些品性上相差甚远。

    萧琰想起长乐宫,此时她心中对此事已无半分涟漪,当她在光天殿中说这事过去了那就是放下,不再有芥蒂,但是,不再介意这件事,不等于她赞同李毓祯的行事。

    李毓祯是随心所欲,她不克制,因为她的剑道就是一往无前,与她的心性相谐。

    可萧琰不是,她修心道,却是正心诚意之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合乎她正心道的,即使意动也不会为。

    这是她们两人在心性上的差异,可以为友,可以大道同行,却无法如伴侣,长久相处……因为容忍,忍不了一辈子。她们的一辈子太长,越忍下去裂缝越大。

    这是萧琰第一次清醒的认识到,撇开她们两人的家世障碍不谈,她深心里对李毓祯的抗拒,原来是出自这里吗?

    品性不谐……她低声叹息。

    流水淙淙流淌,画面一帧一帧流过。

    一帧画面闪过,萧琰心念将它定住。

    那是她读李太白的青莲诗集,读到其中一首:“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萧琰因为母亲好山水之故,自小也好游记,对好的山水自然关注,喃喃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什么奇山,能比太白梦游天姥山的天姥山还要瑰丽多姿,神奇令人难忘吗?

    沈清猗听她这疑问后就笑了,说不是山好看让他难忘,而是山上的人,让他相看两不厌。

    萧琰猛地眨了下眼。

    太白一生有四婚,萧琰没觉得他对哪个妻子多钟情,难道这位洒脱不羁的诗仙竟然还另有真爱?

    沈清猗说道:“敬亭山上有敬亭别馆,是豫章公主的别院。豫章公主晚年就与驸马住在这里。”

    萧琰睁圆了眼睛。

    她对豫章公主当然不陌生,不仅史书列传,她的婚姻生活也是被大唐世说新语列为趣事的。

    这位世宗唯一的公主,是位传奇人物,公主列传中有详述,说她少负才华,却慕道,自幼通读道藏,因悟经义而入道,一夜之间步入登极境,被三清宫授号玉真法师,世宗建玉真观允她传经,并许她自主婚姻。豫章公主的第一任驸马就是“少有奇才,文章冠世”的吴郡陆氏的嫡次子陆格,不仅擅文,且擅草书,史、画、琴、棋方面也极有才,被时人誉为“天才秀逸,纵横吴江”,但豫章公主与之平婚三年,便以性情不谐和离。四年后,与当时还不显名的陆羽结缡,之后夫妻俩偕手同游天下,陆羽茶圣之名才显扬开来,而其出身,据说是佛寺收养的孤儿,豫章公主再婚竟然选择这样一人?豫章公主列传中说驸马陆羽“精道释儒三家尤崇道,通地理,性旷逸,隐心不隐迹,与主相偕。”……世说新语中也载了好几篇她与驸马陆羽偕游品茶的趣事。

    萧琰听到姊姊这话就震惊了——难道这位公主与太白还有感情纠葛?

    沈清猗道:“豫章公主少年时就与青莲先生相识,均为彼此才华和旷达心性倾慕,相交甚笃。然公主最终未选择青莲。可知为何?”

    “为何?”

    萧琰心里嘀咕,肯定不是“同姓不婚”,李太白那一支虽属陇西李氏,却不是太|祖那一脉,远支都远出七八代了,高宗时出了大唐新律规定同姓五代以上就可通婚,虽然世宗时还有儒家批判,但豫章公主和李太白难道是在乎人言的?应该不是这个障碍。

    沈清猗说道:“两人对感情的追求不同。”

    萧琰:“咦?”

    那时她年少,对感情模模糊糊,只觉得两人性情相谐,相爱就好了,这感情还有什么追求不同的?

    沈清猗道:“青莲先生性情放达,自由爽阔,情来时浓烈如酒,随性倾入,情去时潇洒如风,放手远去。公主性子虽也旷逸,于情上却是坚执,若寻得终生所爱,执起就不会放下。两人若为友,必能自由不拘,洒脱长久,若为夫妻,恐怕性格碰撞,相守不了多久,反而毁了两人之间的旷达交谊。何不相聚相散皆洒脱,再见仍是朋友。”

    萧琰“呀”一声,拿着诗集呆了好一会,良久点头,感叹道:“豫章公主和青莲先生都是洒脱之人啊。”关键是公主聪明,还通透。所以既维持了一份真挚的友谊,也获得了自己人生想要的爱情和白首到老的幸福。

    萧琰还有疑惑,“那青莲先生对公主,到底是放下了,还是没放下?”

    说没放下吧,这位诗仙能一生四婚;说他放下吧,临老还要诗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的赏析中还说太白临终于敬亭山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