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兰陵风流-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诱赂蕃中给役者,求其人马真数,凡五万九千余人、马八万六千余匹,可战者仅三万人,余悉童幼,备数而已。”'15'这里反映的是吐蕃驻盐、夏二州的军队人员组成情况,其总兵力有五万九千余人,马八万六千余匹,直接参与战斗的有三万人,仍有一半人员是从事游牧饲养,以保证后勤供给。而这部分后勤悉为“童幼”,这种“童幼”不可单纯理解为部落中的幼弱,而当指前文所说的“奴”或“疲弱”。

    唐时关内道北部的灵、庆、银、夏、盐诸州,均有游牧部落迁入,只是具体情况与其南各州有所不同。唐初始设六胡州时,灵、夏以南就成了游牧地区。六胡州转移到鄂尔多斯高原之后,灵、庆、银、夏诸州还有突厥、回纥各族部落生活游牧,应属于半农半牧区。因此,吐蕃来到关陇地区后,虽然地理环境与青藏高原内部有很大不同,但仍能对其游牧生活方式有所补充。

    另据《新唐书·吐蕃传上》记载:吐蕃前后占据长安十五天后,“退围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拒守,镇西节度使马璘以千骑战却之,吐蕃屯原、会、成、渭间,自如也。”

    吐蕃退出长安后,屯驻于原、会、成、渭间,直到806年双方都有了约和的倾向,才将秦、原、安乐三州退还唐朝。那么吐蕃屯驻原、会、成、渭的地理意义何在,仅仅是军事进攻道路中的军事控扼关系吗?非也。实际上,对于游牧民族在关陇一带的军事活动,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是其生存条件问题。

    在上述唐蕃攻略的地理进程资料中,吐蕃人挑起战端的时间,要么在秋天,要么在孟春。这个时间,正是吐蕃游牧民族快要更换冬夏牧场的时间。

    据研究,在吐蕃进入关陇地区之前,秦(治今甘肃省天水市)、渭二州北部,即今渭河上游北侧的张家川河、葫芦河(唐时瓦亭川)、散渡河等支流;会州与原州东西相边,其南部,即今祖历河流域的靖远、定西、会宁,以及宁夏清水河流域的海原、西吉等地局部为唐官营畜牧业的分布范围。可见,这里拥有丰美的牧草,是吸引吐蕃军队驻足的关键所在。原州是吐蕃的游牧地,每年冬春在这里放牧。

    有了冬牧场,自然就有夏牧场。原州是吐蕃的冬季牧场,夏季牧场何在?元载《城原州议》曰:

    四镇北庭,既治泾州,无险要可守。陇山高峻,南连秦岭,北抵大河。今国家西境尽潘原,而吐蕃戍摧沙堡。原州居其中间,当陇山之口,其西皆监牧故地,草肥水美。平凉在其东,独耕一县,可给军食。故垒尚存,吐蕃弃而不居。每岁夏,吐蕃畜牧青海,去塞甚远,若乘间筑之,二旬可毕。移京西军戍原州,移郭子仪戍泾州,为之根本,分兵守石门、木峡,渐开陇右,进达安西,据吐蕃腹心,则朝廷可高枕无忧矣。'16'

    吐蕃人似乎在原州与青海之间建立了游牧民族惯用的冬、夏季游牧区域组合。但是,原州与青海之间距离遥远,似乎超出了游牧民族冬夏牧场移牧的常规距离,就算是战争时期突发性现象,似乎也不会在哪此长的距离内跋涉迁徙。这又该做何解释呢?

    吾人固知,虽然进入关陇地区的吐蕃军事部落不可能在原州、青海之间远距离迁徙游牧,但是部落出征,依然实行冬夏牧场切换的生活方式是可以肯定的。况且在原州以西更有兰、渭等州可以牧养牲畜,吐蕃军队在原州附近亦可找到夏季牧场。

    在新的战场,有冬夏牧场切换游牧,无疑为吐蕃持续在唐关内道的作战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对自身在关内道的战事也带来巨大影响,并且注定吐蕃无法在黄土高原农耕民族区域真正建立如同河西、西域那样的部落制统治方式,因此军队的给养方式仍较多地保留着军事部落制的某些特点,同时,对吐蕃的军事地理进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当地一定数量的草场适宜游牧生活,同时又是向唐朝方面施加军事压力的前沿地区,使吐蕃人乐于在此区域展开不懈的争夺;另一方面,游牧生活需要大范围的草场,而关陇仅够维持冬季一季的牧养量,迫使吐蕃军队每年都远距离游徙于冬、夏牧场之间。

    这样的远途游牧,势必会使吐蕃军队每年中有差不多一半的时间不能作战,使军事进程出现间歇性。这种间歇性对于唐朝来讲是得以喘息的机会,而对于己方,则势必造成军事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常能看到唐人有机会在吐蕃占领区或军事攻击区内进行垦田,而秋收时要赶在吐蕃返回这里的冬季牧场之前抢刈禾稼的现象。据载:“泾州之西,唯有连云堡每侦候贼之进退。及是堡陷,泾州不敢启西门。西门外皆为贼境,樵苏殆绝,收刈禾稼,必布阵于野而收获之。获既失时,所得多空穗,于是泾人有饥忧焉。”大历八年(773)秋,吐蕃寇灵武,“幽州节度使朱泚弟滔率五千骑来朝,请河西防秋。”唐朝开防秋之制,即系应对游牧民族在关陇区域的军事行为之策。

    四、结语

    吐蕃军队之给养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其军事行动中战线的拉长、战场的扩大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战争过程中,吐蕃军队针对不同战场的区域地理特点,补充新的补给方式,如在西域地区出现了给养配给制;在山区农业物资相对贫乏的地区,则放弃传统的给养模式,采用赎买方式维持对部队的供给;在关陇半农半牧的地理条件下,仍保留部落迁移的生活方式,以保障军队的战斗力,同唐王朝成拉锯战格局。

    吐蕃王朝分裂后,处于锋线战场上部分吐蕃军队被迫驻留当地,逐渐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而成为当地居民,有的甚至融合至当地其他民族当中,为唐代以后吐蕃部族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的分布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世吐蕃部族在河西走廊地区、陇坂上下、川西地区都有分布,并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今天的藏族分布格局。

    作者有话要说:这是资料章,请在正文更新替换后再重看:)

    ………

    放资料章也是麻烦的事啊,字数这么多,意味着正文也要写5100多字才能更换(糟糕的是这个资料章要放完整还不能让我删减,如果明天我不能更新正文,那一定是怪这一章的资料章字数太多了。

第111章 灭蕃之战(五)() 
在晋阳公主率军打下扎西纳之前,逻些王廷虽然着急上火;但还没到国破家亡这种危急的时候。 首发哦亲因为自丹巴俄松而下;没有哪个大臣认为唐人有占领吐蕃之心:与大唐相比;吐蕃这种苦寒之地,唐人占了有什么利?逻些上下都认为;唐人打吐蕃;和以前一样,就是为了勒索他们的钱财,占领他们的土地;是为了让他们花更多的钱去赎买。

    但唐军打下扎西纳后,逻些上下赫然惊醒了:唐人这是要灭亡他们吐蕃呀!

    面临青唐已失、扎西纳又损失几十万的情况下,便有权贵心生怯意;觉得吐蕃高原的“地利”已经无法阻挡凶残的唐军了;便纷纷撺掇迁都。迁到哪里去呢?当然是西部广袤的象雄,那才能给人安全感啊。

    但很多权贵不乐意了,尤其是那些世代家业都在逻些的大贵族,谁愿意去象雄那个千里无人烟的地方啊?如果说吐蕃在唐人眼里是苦寒之地,那么象雄就是逻些人眼里的“吐蕃”,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国都这个繁华地——相比吐蕃其他地方是够奢靡繁华的;还有一些人是从政治上考虑,认为弃了国都吐蕃人心就散了,各部族将会分裂,以后再想收复失地就难了。这两派都劝说丹巴与唐人和谈,大不了割地、赔钱。

    赞成派和反对派在大殿上吵成了一片。

    最终让丹巴下决心坚守国都的,是钵教法王的话,他说:唐军远道而来,已经是疲惫之师了,耐不得久战,相反吐蕃军以逸待劳,在唐军扎营未稳时,突袭唐军必能得胜,如此唐军士气必泄,而吐蕃军士气必盛;其二,逻些城高墙厚,两面都是依山而建,利守城而不利攻城,如果吐蕃军野战失利,凭着城墙也能坚守,城内贮存的粮食和各部族的牛羊足够二十五万大军七、八月之用,只要坚守到十一月,天气严寒,唐军这仗就打不下去,不退也得退了。

    法王表达了钵教誓与国都共存亡的决心,让年轻的丹巴王子热血直涌。这位桑加法王的言语是极能惑动人心的,不能也撺掇不了丹增多吉灭佛。因为这位法王的立场,一些动摇的大臣也坚定下来,毕竟能不弃国都是最好的,西部那荒凉地方,怎能与逻些相比呢?

    但还有人弃都跑了——带头的就是二王子俄松。

    他早就被支持他的权贵给说服了:如果逻些守住了,丹巴的威望增高,赞普更没他的份,还不如趁丹巴无法顾及的时候,带着他的人马去占领一个好地方,蓄积实力与丹巴斗;万一国都被唐军攻破了,那他带着部族走了,也是给吐蕃留下了火种,以后复兴王朝的大任就在他“俄松赞普”的身上了。

    俄松一走,带走了支持他的军队和部族共四五万人。这四五万人不是去象雄,而是去藏布江之南的雅隆河谷,那里是吐蕃王朝雅隆部族的起源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吐蕃最盛产粮食的农耕之地,也是水草丰美的畜牧之地——象雄太贫瘠,俄松王子也是看不上的。他率领三四万人车马辘辘满载财物粮食的出城,当然没法悄无声息的走。丹巴闻报后怒红了眼,就要派军拦下。

    大相韦杰益西劝住了他,说这些人的心已经分裂了,强留下来不齐心,没准还成祸害;再说唐军就要打过来了,这个时候自己人就不要打了,省得折损了人马,等打退了唐军,再与二王子算账不迟。

    丹巴听了他的劝,但派军队将俄松的粮食扣了下来,只留给了他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