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兰陵风流-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啥,别怕别怕……看看,掉下马了不是,这就是准备工作不足的恶果啊……您说您至于嘛,自己从小养大的猞猁哟,脖子上还戴着项圈呢,瞧您落马以后,人家也跟着跳下来,跑到您身边舔舔脸……是是,挺疼的,猫科动物舌头上都有好多倒刺哈哈……要是不想被舔破皮肤,扭头躲开为妙。

    对,人家不是豹子啦,也不是猫,这是体型大小介于二者之间的“猞猁”,也叫猞猁狲、山猫,没见人家耳朵尖尖的还带丛长毛嘛……(该猞猁默默地扭过脸去表示它不认识您)。唐朝的高官贵族们很喜欢驯养这种动物来捕猎,它们前腿短、后腿长,擅长扑杀兔鼠羊鹿等动物,轻捷灵便、奔跑速度快、忍耐力强,爬树游泳无所不能,体型大小也正合适被放置在马背上主人身后,一起参加狩猎。

    您躺在地上左右看看,除了马背上的猞猁们,地面上倒也确实奔跑着体型更大的猫……嗯,那些是真的豹子没错,而且您看,负责带着豹打猎的,还有好多高鼻深目的胡人。唐朝的有钱贵人们也很爱养猎豹来炫耀,除了本地捉到驯养的小豹子,还有不少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一般还会附带豹奴。

    那这西域进贡来的豹子,跟本土捉到的小豹子,有什么不一样呢?嗯……确切的说没什么不一样==||||。看它们身上一样有华丽的金黑斑纹,修长矫健充满力量的四腿,圆短的耳朵,绿幽幽的眼睛,双泪线,嘴巴两边胡须翕张,上唇腮抽动,露出白森森的犬牙和鲜红的唇肉……

    嗯,没错,这头豹子冲着您过来了,大概把躺在地上的您,当成他老人家的猎获物了吧╮( ̄▽ ̄)╭

    嗯,没错,这头豹子冲着您过来了,大概把躺在地上的您,当成他老人家的猎获物了吧╮( ̄▽ ̄)╭

    这时候,如果您(穿越上身的那位)跟自己驯养的猞猁同学感情深厚,该猞猁也许会奋不顾身地扑过来救主,跟猎豹呲牙对吼一阵。不过最稳妥的措施,还是您自己扯开嗓门狂喊,叫那豹子的驯养人赶紧过来管管他家喵,别随便在外面乱吃穿越物,万一染上了西班牙黄瓜病怎么办。

    豹子被拉走了,猞猁正蹲在您身边抬起后脚挠耳朵,看看周围还有什么动物?咳,最多最常见的还是——各种猎狗。

    象那边马上猎手抱着挺大的一只,狗头又窄又长,鼻子很尖,脖颈细长成拱形,身长腰细,肩斜腿瘦,很象现代狗种里的“灵缇”,擅长抓兔子。又看见一种小点的狗,也蹲坐在马鞍后,耳朵下垂,短小精悍,大概是某种小猎犬。

    您说大狗才威猛豪迈带着有面子?成,藏獒够大够威猛不?这种狗在唐朝应该已经由吐蕃传到了长安,供王孙公子们打猎和炫耀用。还要啥?德国黑背?==||||这个真没有,您可以穿越到希特勒时代去找……

    草里蹿的打猎用宠物,常见的也就这三种了。您仰躺在地下,抬起下巴望天……天空里还飞着大大小小好多种鸟啊……这些是猎物呢,还是人工驯养的打猎用宠物?

    空中一声清唳,一头白色大鸟伸直了脚爪,向着您脸上一对乱转的眸子直插下来。离得近了,您都能看清这鸟比鸽子略大一号的身材、双翅扑展开比您的肩膀宽一些,黄喙灰钩似铁狠狠啄下来……啊啊别看了!赶紧打个滚躲开它要紧!

    您身边的猞猁同学嗷呜一声怒吼,直起身子一个巴掌搧过去,成功地抽开了来拣便宜攻击您的……那只扁毛畜牲叫什么来着?

    您记好了,那种小体型的,叫“鹞”,是一种短翅飞禽,唐朝人养它用来抓鹌鹑和一些灌木丛小鸟。严格说来,这种鸟也是鹰属的,但是要比真正的猎鹰小得多,也幸亏如此,唐朝人尊崇的“天可汗”陛下才免遭开肠破肚的惨剧……

    事情是这样的:出身军事贵族家庭、最喜欢纵马斗鸡打猎玩鸟的李世民陛下,有一天得到了一只好鹞子,正把在臂上玩,忽听通报说魏征老先生来了。为了避免被魏唐僧唠叨砸砖,李二同志赶紧把鹞子塞自己怀里藏起来(古人的袍子宽大……)。本来指望老魏说完事就走,没想到魏老同志眼尖得很,早看见李二这小子袍子下面揣着活物动来动去的,不用说肯定又是啥玩物丧志的东西。

    我叫你玩!(》o

第九十九章 羌塘会战(五)() 
马蹄声如鼓点敲打在草地上。

    萧琰带着马队向前驰出十几里;草原的坡地渐高;右边的扎勒雪山也越来越清晰;高大的雪峰仿佛就在他们的头顶,事实上雪峰还在几十里外。

    羌塘草原并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地;它东西横贯三千里;有着高低起伏的草地丘陵;也有大大小小的雪山;每座雪山都有延绵的雪岭和雪峰;萧琰他们这一带的三百里战场都在扎勒雪山以北,它从西北向东南延伸,那曲河就是从扎勒雪山其中一座雪峰流出。

    萧琰他们已经能够看见南边的那曲河,宛如编织在黄绿草坪上的宽阔白带,而在他们前方两三里外有一个高坡,唐军正凭着高坡地势;以弓弩阻击往坡上冲锋的吐蕃骑兵。

    萧琰看清唐军的军旗是麒武军的旗帜;数营旗约摸有四五千步兵,在山坡上排成弓弩横阵;两边各有数百轻骑兵,也是麒武军的旗帜。吐蕃骑兵约有六七千人,其中重骑兵一千人左右,其余五六千都是轻骑兵。

    萧琰一看地形,就知道唐军为何在这里阻截吐蕃军。

    因为高坡的西南面就是那曲河,而高坡的东北面是一个很大的湖,唐军步兵阵就据守在高坡上,而那片高坡长不到一里,吐蕃军如果不想绕湖或蹚河而过,就必须从高坡或左右两侧的缓坡冲过去,而高坡和两翼,就是唐军的步阵。

    坡下的那曲河不是很宽,只有十几丈,河水或许不深,但吐蕃骑兵若蹚河而过,就成了唐军箭射的靶子,还不如从坡上冲过去。而高坡另一边的大湖很大,青蓝的湖水一片,可能有几十里宽,绕湖往北去那就绕得远了。以吐蕃人粗犷蛮勇的性子,十个主将大概有八个都会选择冲过去而不会绕道。如果吐蕃援军的主将有智谋,他也要考虑,败退的吐蕃军是不是正朝这个方向撤退过来,万一他们绕道的时候,吐蕃军就撤过来了,岂不是被追击的唐军和在这里阻击的唐军前后包了肉馅?在这种顾虑下,吐蕃援军的主将也不能选择绕道,他们必须击溃这些阻截的唐军,否则冲过去救援也会形成被唐军前后夹击的局面。

    此时,双方厮杀正酣。

    唐军有四百陌刀阵,用来对付吐蕃援军中的重骑兵。

    重骑兵的最大优势是冲击力,但吐蕃兵是从坡下冲往坡上,那冲锋速度就得减下来,而重骑兵因为自身负重在平原冲锋时加成的冲击力用到冲击高坡时就成了阻力,当然也就没了那种碾压的冲击力,并且因为负甲不灵活,在坡上奔跑反而显得迟钝。

    而唐军的陌刀阵步兵没有穿重甲,只戴铁盔护头脸,身上穿皮甲,在坡地上来回冲杀纵横,并不比吐蕃重骑兵的移动速度慢,反而三人一小队、六人一中队、九人一大队的组合十分灵活,而且吐蕃重骑兵的铠甲是锁子甲,比不上唐军重骑的铁甲厚,唐军锋利的陌刀无论是戳刺,还是劈砍,都能对披甲的吐蕃骑兵和战马造成伤害,因此四百人的陌刀步阵硬是将一千重骑给挡了下来。

    陌刀步阵与吐蕃重骑交战的地方是高坡的左面——相对于唐军来讲——坡底就是大湖,在临近大湖的斜缓坡地上,是唐军的轻骑兵,充当陌刀阵的侧翼护卫,与护卫吐蕃重骑兵侧翼的吐蕃轻骑厮杀在一起。

    因为河水与湖水夹着的这片高坡地带并不长,吐蕃人的六千多骑没办法铺展开来,只能以每排三百骑的纵阵往坡上冲,所以唐军的四千弓弩兵能够以密集的箭矢将吐蕃骑兵的冲锋一次又一次打退。

    而在弓弩营阵的右边,也就是临近那曲河的斜坡上,是唐军另外五百轻骑,阻击吐蕃轻骑从侧面攻打弓弩阵。

    双方战斗很激烈,只是厮杀半个时辰,吐蕃骑兵就损失了七百多人,唐军也死伤四百多人,但唐军还是稳稳的守着坡地。

    吐蕃主将心里急躁,决心渡河,他命令坡下的两千轻骑蹚过河水去南岸,往前驰奔一段距离,过了唐军弩箭的射程再渡河回北岸,从后方杀向唐军。

    萧琰他们远远看见高坡上的战斗时,吐蕃军已经在渡河。

    萧琰他们驰奔的正前方是高坡右面,距离大湖更近,而左侧方向是那曲河,横向距河边还有三里,如果要驰援高坡,当然是直奔最近。

    这时吐蕃骑兵已有千骑渡河到南岸,隔着河向唐军的后方奔驰。

    萧琰立刻明白吐蕃人的打算,果断拨转马头奔向那曲河,口中喝令:“河水方向,两里半,上弩,准备战斗!”

    第四团的骁骑兵也看见了河对岸的吐蕃骑兵,约有千骑之多,后面还不断有骑兵加入,他们都嗷嗷的叫起来,声音里没有迎击数倍敌人的害怕,反而因为敌人多战意更疯狂。他们夹马奔驰,取下擘张弩,从右腰斜挎的弩箭壶中取出弩箭,安入弩槽中。左手擎弩,右手执缰,半俯着身子以最大的速度冲向那曲河。

    河对岸的吐蕃骑兵前锋已经驰出两里远,然后再次渡河往北岸。

    战马蹚入河中,河水只淹过吐蕃马的肚皮。

    他们远远的看见河对岸一队举着唐军旗帜的骑兵向着他们驰奔过来,马蹄疾响如骤雨,呼喝着杀气腾腾而来。

    “快渡河!快渡河!”吐蕃人的百夫长催促道。

    萧琰的赤风跑得最快,她没有用弩,还是射箭,因为她射箭的射程超过擘张弩。

    萧琰在距离河水二百五十步的时候就射箭,蹚在河水最前方的吐蕃骑兵应弦而倒,一个,两个,三个……个个都是一箭穿喉,不需要爆裂,贯喉便是死亡。

    后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