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战旗-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总接过曾一阳陶碗,像和烈酒一样,小口抿了一口。一股浓郁的鲜味冲击着他的味蕾,这种味道竟是如此的美味
    消失了狐疑,彭总心里顿时对曾一阳佩服不已,当然不是打仗上的。
    要是有曾一阳四十军那样的装备,彭总自认小日本的第六师团也就是他眼中的一盘菜,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他奇怪的是,曾一阳已经是党内的高级干部,但是总能够想到一些独特的办法来犒劳自己,日子过的异常潇洒。简直就不像一个军人,以艰苦来淬炼自己的意志,而是在艰苦环境中,还能‘享乐’的浪子,这就让他佩服不已。
    他怎么就没有想到,蛇肉还能做成这样呢?
    曾一阳见彭总喜欢,顿时高兴了,说起了他‘吃经’,其中他推崇的当然不是粤菜,而是一直以来有保健功能的药膳。
    做菜的主料也五花八门。
    尤其是蛇,全身是宝,蛇胆可以清心明目,用温酒送服,有奇效。蛇皮放热油这么一淋,点上香油,比萝卜都香脆,而且不腻。蛇肉的做法更是多,油炸、清炖……
    让彭总也听得一愣一愣的,心中顿时有一个疑惑,曾一阳不会是混在军队里的厨子吧对吃的研究,可真的深了去了,彭总心说,自己在湘军中当团长的时候,也只知道大鱼大肉就是美食,没想到,这吃的东西就如此讲究。
    说到蝎子,这也是宝贝。
    行军打仗,风餐夜宿的,身体容易受寒,几乎每个职业军人都会有关节炎,风湿的毛病,蝎子就可以专门预防和治疗这种病。
    本来就有些迟疑的彭总,见有如此功效,试着吃了一只蝎螯,食物一到嘴里,脑子里就一个问题,曾一阳哪里学来的这些东西。这可不像是莫斯科那些老毛子会的?
    曾一阳也不矫情,说起了他的童年,自然是曾让最落魄的时候。至少在学校里,他还能拿上奖学金,当时曾让就读的北洋大学,也有北洋政府的资助,又没有养家的重任,虽然过的清苦一点,但一日三餐都不愁。
    回到家乡的曾让,在婚后第二年,就有了曾一阳。小家伙才一岁多,就对吃的特别挑剔。而且别说一个二三岁的小孩子,食量也比其他的孩子要大一些。
    把曾让给愁的,整天都耳根子没清净的时候,好在后来他发现,曾一阳并不喜欢吃那些价格不菲的牛羊肉,对猪肉的热情也不是很大。反而对那些田间地头,不值钱的的蛇鳖等东西情有独钟。
    曾让顿时感慨:“到底是穷人家的孩子,好养活。”
    最后,一道菜是水煮鱼片,上面漂着一层厚厚的辣椒,和提香的白芝麻,却是最符合的彭总的心意。
    就着鲜美的鱼汤,吃了一大碗小米饭……
    虽然,之后在其他战友问起,曾一阳用什么好东西招待了他的时候,彭总总是笑着闭口不谈,但他也喜欢上了曾一阳的家宴。
    稀奇古怪的材料,匪夷所思的做法,总能让他大快朵颐。可让曾一阳苦不堪言,顿时明白了彭总不告诉其他战友,曾一阳美食家般的挑剔,是为了吃独食,这也是后话。
    坐在院子里,天上已经星斗转移,月牙也渐渐地挂在半开。
    四处的虫鸣声,清徐的凉风。在西北的夏天,晚上并不热,反而有些凉意。就像形容吐鲁番气候特征的一句俗语说的那样,抱着火炉吃西瓜,形容的就是干燥地区昼夜温差很大。
    两人也谈起了一些工作的事情,彭总也是困扰不已,曾一阳发现还真的帮不了彭总,一军团,三军团,五军团,都是红军中一等一的主力。四方面军在四川损失惨重后,又有一部分人叛变,实力顿时大不如前。
    加上中央也并没有扩编四方面军的意思,于是在接受整编的时候,才会让一个方面军整编成了一个军。这不同于贺老总的二方面军,二方面军本来人就少,三万军队中,一半以上都是从西北补充的兵源。
    这样一来,彭总担任总指挥的十八路军,是中央控制的编制最大,兵种最全的部队。
    而朱老总现在成了两路军和两个新编军的总司令,并没有兼军队中的职务。
    彭总肩头上的担子本就不轻,加上和苏共的关系逐渐转变,各种猜测也纷纷冒出来。作为军人,自然不会去听那些小道消息,但是作为一个军人,一个军队的高级指挥人员,必然需要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做出应对的措施。
    彭总从平江起义后,带出了三军团这样一支铁军,但一直担任战役级别的指挥,和战术上的考虑。从来没哟像今天这样,需要在战略层面审视全局。
    而这些,曾一阳确实也没有好的建议,他也带兵不久,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的大方向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但这些,不足以让曾一阳成为一个出色的战略家,很多东西他都在摸索当中。
    反而,有着很多疑惑的彭总,给了曾一阳不少在带兵中的启发。
    告别的日子总是来得那么突然,七天后,红军的黄河纵队刚刚见到嘉峪关,苏联红军就撤出了隶属于高加索方面军的第七集团军的三万多军队。
    有着明显优势装备的苏军,在付出了一万伤亡后,终于第一次忍气吞声,也不声明,也不通知,就将军队先撤到喀什,稍作休整后,第二天就向阿拉木图退去。
    自此,盛世才已经彻底失去了和尕司令——马仲英争锋的能力,灰溜溜的逃到了莫斯科。
    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从一省的政府军督办,悍然发动政变,成为一省的省主席。又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成为了一个流亡在外的逃犯。盛世才这几年,几乎像是过了几辈子一样,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后,意气风发的到南京,不久之后,就成了上校参谋官。
    但这些并不能满足他,相反增长了他的野心,用联姻,上供等手段,几年后成了新疆督办,正准备大展手脚,发展势力的时候。马仲英来了,尕司令不尕,反而是勇猛异常,迪化的白俄军根本就不是对手。
    盛世才在无奈之下,只能依靠苏联,请求援军。
    回想往事,盛世才在离开新疆的时候,潸然泪下,权力没有争到,而且还背了个卖国贼的名声,今后或许连魂归故里这个愿望都办不到了。
    孑然一人到达莫斯科的盛世才,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斯大林的接见,这次接见让他顿时血气殷张,心思活络了起来。
    盛世才当着斯大林的面,就毛遂自荐起来,希望能够成为苏共的党员,并能够派遣到蒙古去,为苏联服务。从一个眼高于顶的新疆省政府主席,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嘴脸。
    盛世才的转变,让斯大林也有些不解,放这样的人在远东,对苏联是否是一件好事,这很难说。能够屈服于苏联的中国人,难道就会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吗?能够以苏联的利益而考虑问题吗?
    但斯大林有着无比的自信,他相信,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后,苏军将全面成建设成为机械化先进陆军,成为世界第一强的陆军。到时候,对付日本人的关东军就不成为题了。盲目的自信,让斯大林放松了警惕,将盛世才的迪化军,和从新疆跟着他逃到哈萨克斯坦的7000省政府军,和一些罪犯组建成了一个军,放到了中蒙边境。
    此时的蒙古还没有彻底的脱离中国的版图,但是由于苏联的干预,让再蒙古当权那些王公贵族们,一直叫嚣着要独立。
    除了苏联承认蒙古的独立之外,其他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认为蒙古是一个国家。反而是作为一个行政地区,被英法认为是高度自治的区域。
    在绥远,傅作义跟驻守在蒙古的苏联军队不止发生过纠纷,也有过军事对抗。要不是苏军每次都在他手下弄得灰头土脸,说不定,在蒙古的三个苏联骑兵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军,就不会老实的在中蒙边境当巡逻兵了。
    在中国北方,苏联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国家,至少在晋绥军,东北军中正是这样。
    奉系军阀张作霖,对于苏联的中东铁路经过东北早就不满,不但无偿使用了苏联的远东铁路东北段,还不止一次的将苏军往海参崴送去的军事物资拦截。
    为此,苏军和东北军可打了不少打仗。规模组建变大,到张作霖儿子,张学良当政的时候,更是发动了中东铁路事件。
    东北军仅仅是为了拿回中东铁路的周边权力,因为整个东北三省都被中东铁路横穿而过,其中很多都是军事要地,如果苏联人想要侵略东北的话,铁路的控制权,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而从1918年就扬言要放弃沙俄和中国签订过所有不平等条约的苏联,不但反悔,而且还变本加厉,想要控制铁路沿线周边的权力。
    这下张学良火了,整个东北军中东铁路的沿线军队,和八千多苏军开战。但是让张学良大为失望的是,装备了t…18的苏军,就像是开着一个移动的碉堡,对阵只有步兵的东北军。
    由于东北军后勤和士气的原因,张学良饮恨满洲里,只能接受一个事实,苏联继承沙俄和满清和签订的所有条约,《中俄伊犁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天津条约》等卖国条约之下,东北军的战略动脉已经被苏联仅仅的遏制在手心里了。
    在北方,驻守在边境的中国将领,没有一个不恨苏联的。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都跟苏联人打过仗。
    而苏联在扶持西北军将领冯玉祥的失败后,渐渐的也在中国北方失去了大片势力范围。加上蒋介石的‘、反苏’的宣传攻势下,苏联并不受到中国北方的欢迎。
    盛世才悍然投靠苏联的消息,在南京政府激起了轩然大,而的言行,不但获得了刚刚占据新疆的马家兄弟的谅解,也开始和西北红军之间开始了一些小范围的接触。
    可正是这个时候,蒋介石却闭门装谢客,不但没有出席任何的会议,就好像凭空消失在了南京似的。
    其实,他坐着他的专列,从浦口出发,已经去了徐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