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帝全传-第3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銮殿、清宁宫等处大宴宾客,盛况空前。谁料想,皇八子出生仅半年就突然夭折了。宸妃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从此郁郁寡欢,不思茶饭,身体渐渐虚弱下去。

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战场上指挥大军对明军展开攻击,忽然传来了宸妃病重的消息。皇太极吃了一惊,将军务托付给将领们,自己启驾奔向沈阳。途中,他特地派大学士希福、刚林等人骑行在前,向宸妃传达自己的问候。十七日五鼓时分,皇太极的车驾刚进沈阳城门,就听到了宸妃病逝的噩耗。皇太极的心几乎碎了,他来到宸妃的灵柩跟前,痛悼离去了的心上人,禁不住掩面大哭起来。他下令:对宸妃的丧殓一切都要从厚发送。

宸妃去世后的第二年,松锦决战结束了,清朝逐鹿中原、定鼎九州已成水到渠成之势。可是皇太极却无法完成这一大业了。多年操劳政务和四处征战,已经耗尽了他的精力,宸妃的去世又给他精神上带来重大创伤,他终于在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的一个夜晚,在清宁宫内的御榻上离开了人世。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一、幼年登基叔父摄政

爱新觉罗·福临是清王朝的第三位君主,也是清王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个皇帝,他能登上帝位是清王朝各派势力相互争斗与妥协的结果。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黎明,后金皇宫内纷纷攘攘,门外,两黄旗精兵张弓挟矢,层层设防,一派兵戎相见之势。五天前,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死,此时,诸王大臣们正为皇位继承一事僵持不下。

竞争主要在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

拥有皇长子地位又具有实力的豪格一派剑拔弩张、咄咄逼人。势在必得,多尔衮、多锋、阿济格三兄弟战功卓著又拥有两旗实力,更是轮番上阵、毫不示弱,一场流血冲突眼看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多尔衮提出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自己共辅国政。这一招确实厉害,选福临作幼主,堵住了要求立皇子的两黄旗大臣的嘴;提议济尔哈朗作辅政,又拢住了其统辖的镶蓝旗人的心;据有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本没有参加角逐的打算,自然顺水推舟地表示赞同。多尔衮的折衷方案被各方通过了。

福临就这样被推上了皇位。从表面上看,他的登基很有些偶然性。但是,多尔衮自然有他的考虑:只有立幼帝,他才能真正掌握辅政大权,这样,具有执政能力的皇长子豪格和年龄较大的皇子叶布舒、硕塞就均被排除在外。几个年幼的皇子中,福临的生母——永福宫庄妃是皇太极晚年最得宠的皇妃,子以母贵,福临承继皇位当最合先帝心意,诸王大臣对此自然也没有异议。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正式即位,第二年改元顺治。此时,正值明朝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城,崇祯皇帝用一根绳索在景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降清汉人范文程上书为多尔衮出谋划策,力劝他要趁明朝崩溃而农民军立足未稳之时,不失时机地攻取北京,取明朝而代之。遇事一向敏捷果断的多尔衮,也觉察到此乃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因此打起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数日之内便聚集起大批兵马,日夜兼程向山海关进发。

三天之后,进军的清军正遇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迎降,清军顺利进入山海关。不久,在古长城的山海关一带,李自成的农民军与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和吴三桂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在清兵和吴军的夹击下,农民军大败退回北京,由于所剩兵力已难以据守,旋即仓皇撤离。大顺军来去匆匆,在北京城仅仅停留了40余天,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一幕令人深思的悲剧。由于清军进占北京的最大障碍已不复存在,各地官绅又因仇恨农民军而对清军望风迎降,多尔衮的大队人马便长驱直入开进了紫禁城。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九月,顺治在济尔哈朗护送下由沈阳来到北京。十月初一,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开国大典。清晨,在诸王及文武百官的护卫下,顺治亲至天坛宣读告天礼文,正式宣告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随之是大封开国功臣,顺治命令将多尔衮兴邦建国的伟业刻于石碑上以传告后世,还封他为叔父摄政王。可以说,尽管在隆重的大典上即位告天的是幼帝福临,但由此而威权并加的却是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清楚地知道:顺治在北京登基,远非真正的中原平定、全国统一。此时,大顺军尚有几十万兵马,各地农民武装更是出没无常、防不胜防。在南京,明朝遗臣奉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权也是威胁清廷的另一支力量。为了清除心腹之患,十月十九日,多尔衮封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部征讨大顺军。紧接着,又命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铎挥师南下,征讨南明。在清军的剿杀下,大顺军也曾一度进行反攻,但终于丢弃西安,于次年二月进入湖北,阿济格率清军紧追不舍。此后,坚持抗清的大顺军便大势已去了。偏安江南一隅的弘光政权,空有富庶的土地和明朝遗留的几十万人马,却君昏臣奸,大敌当前,还在醉生梦死、自相残杀。多铎的大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于顺治二年四月迫近江南重镇扬州。城陷后,面对异族的屠刀,督师扬州的史可法高呼“吾意早决,城亡与亡”,从容就义。由于守城兵士和百姓的顽强抵抗给清军以重创,多铎遂下令屠城10日以示报复,至五月初二日“封刀”,扬州百姓死亡人数超过了80万,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这就是历史上血腥的“扬州十日”。攻克扬州后,清军很快攻下镇江,兵临南京城下。此时,弘光帝已仓皇出走,南明大臣多人冒雨迎降清军。弘光帝几天后被俘,在百姓的唾骂声中被解回南京。

平定江南的告捷文书传入京师,这时又传来了李自成遇难于九宫山的消息,清廷上下欣喜若狂,似乎天下已尽入清军之手。多尔衮显然被迅速得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于六月初五日下达了“剃发令”,命令江南各处军民尽行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剃发令”犹如火上浇油,激起了江南人民奋起抗清的斗争。“头可断,发不可丢!”各阶层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打出恢复明朝的旗号。江阴、嘉定先后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反剃发斗争,市民和四乡农民群情激愤,守城抗清,在重创清军后,先后遭清军血洗。满清统治者的民族高压政策激起了反剃发斗争,又进而引燃了遍及全国的抗清斗争,这的确是多尔衮和满清贵族所始料未及的。

直到多尔衮去世,他所期待的天下大一统的局面也没有出现。但起,清朝入主中原、天下初定的首功的确是非他莫属。随着地位愈加尊崇,他也愈加擅权专断,有恃无恐。他肆无忌惮地排除异己:豪格到底被罗织的罪名置于死地,济尔哈朗也因“擅谋大事”被削夺了辅政大权。一切政令皆出自多尔衮之手,他甚至将大内的“信符”置于自己府中。每当他入朝时,诸臣皆下跪行礼,多尔衮是大清国实际上的皇帝,已成为当时朝野皆知的事情。而福临不过是“惟拱手以承祭祀”而已,甚至有记载说为了保全自己儿子的皇位,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曾下嫁给了多尔衮。尽管这一点尚有疑问,但多尔衮被加封为皇父摄政王却是确凿无疑的。

二、少年亲政治国有方

几年过去了,福临步入了少年。他不仅骑射之术日精,更关心治国用兵之道。但是,顺治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并没有丝毫归政的意思。历史常常因偶然的事件而改写。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坠马受伤。这次受伤后他卧床不起,于十二月初九日在喀喇城去世,享年39岁。多尔衮虽中年早逝,但他生前威比天子,富过君王,死后恩义兼隆,荣哀备至,可以称得上是善始善终、结局圆满了。但是,形势很快便出人意外地急转直下。多尔衮死后两个月,苏克萨哈、詹岱首告多尔衮曾“谋篡大位”。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的诸王大臣也纷纷上奏,追论多尔衮独擅威权、挟制皇帝、逼死豪格、纳其妃子等一系列罪行。顺治皇帝下诏削夺了多尔衮的爵位,没收他的财产,又命令毁掉他的陵墓。人们挖出他的尸体,棍打鞭抽,然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通过这些处置,顺治感到出了一口闷气,多年来他因容忍多尔衮的僭妄之举所郁积的种种不快,一下子发泄出来。同时,安抚了诸王大臣的愤怒情绪,并给予那些想继续预政的诸王大臣们一个暗示:想觊觎皇位、欺逼圣上是没有好下场的!

14岁的顺治此时才成了真正的一国之主。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他御太和殿亲政。

由于宫廷中良好的学习条件,顺治6岁时就对读书颇具兴趣,为了学习中国历代帝王的治国修身之道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亲政后更奋愤攻读。他以少年人所特有的热情和勤勉,阅读了大量汉文书籍,包括左史庄骚、先秦两汉、唐宋八大家、宋元著述。后来,他还曾回忆起这段读书生活说,那时除了处理军国大事,便是读书,但因当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牢,就五更起来再读,到天大明时便能背诵了。勤奋读书使他摆脱了先辈那种游牧民族的草莽之气,而颇具文人学士之风,给他的政策以十分深刻的影响。从此,他不再像自己的先辈一样单靠“武功”治天下,转而以“文教”作为治国之本。

针对多尔衮摄政时期实行的一些弊政,经过与大臣们反复商讨,顺治决定首先采取一些措施缓和民族矛盾,在军事上,他决定首先采取以抚为主的怀柔政策和先西南后东南的战略措施。当时,江、浙、闽、粤一带有郑成功的水师出没,滇、桂、川、黔的大部又被南明西宁王李定国等分据,清军穷于应付,疲于奔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