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声-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班的学员往年一般都是从基层政府里选拔,市委提名一个报社的首席记者去参训,这还是破天荒地第一遭。

安在涛要进机关当官了——这样的消息哪里还能遮掩住,一时间成为滨海晨报的热门话题。其实,晨报人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心里早就心知肚明,这样一个后台极硬的市领导女婿,又才华横溢,还是在大学里就入党的优秀名牌大学毕业生,这样一个条件综合起来,安在涛的“出走”其实并不那么令人惊讶。

滨海晨报领导班子里,唯一感到可惜的是黄泽名。黄泽名非常看重安在涛的才气和沉稳有度的工作作风,有才气、有冲劲、有韧性和责任感,这是作为媒体人最完美的品质。他在潜意识里将安在涛当成自己的接班人一样来进行培养,本来想过上两年就让安在涛主持新闻部,再熬上几年的资历,就让他进班子,好为将来接自己的班做准备。

可惜了。黄泽名叹了口气,望着安在涛,“小安,说心里话,我还真是不想放你走。你能不能再考虑一下,做媒体也一样能出人头地……”

安在涛微微笑了笑,没有说什么,他的沉默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黄泽名摇了摇头,又摆了摆手,“既然你心不在媒体,我也留不住你,去吧,希望你将来前途无量。”

……

天灰蒙蒙的刚亮,老虎山景区附近青山村的农妇菊花就爬了起来,倚着门梳头。面前的院子清冷而落寞,呼啸的北风刮着,卷起了一地的黄叶。她站着发了一会儿呆,然后生灶火煮猪食。

菊花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结婚后所有重活都是张建筑干。现在丈夫死了。她被卷入了一个旋涡之中。在丈夫埋葬的土地上,几十家媒体记者找到这位农妇,而同时,她还感觉到地方政府的压力如一面墙向她倒来,完全不同张建筑倒下带给她的压力。

她后悔向县政府递交了那份求助信。“如果可以选择,宁愿丈夫张建筑悄无声息地死去,也不要像现在这样沸沸扬扬。”她这样对一个来采访的记者说。

……

……

安在涛坐在进京的火车上,盯着手上的这份东山晚报,报纸的二版上有东山晚报转载经济日报记者刘彦采写的一篇报道。报道的主人公,安在涛也认识,就是当初那个救人的山村退伍兵张建筑,此刻张建筑已经因病情恶化无钱医治而死去。

青干班要在12月1日才开学,为期一个半月,到春节前结束。现在才是11月18日,按理他不该去这么早,但他接到通知,他关于高架桥的报道获得了公共新闻传播奖的一等奖,要进京领奖。这个奖项是国内新闻业界的最高奖项,有新闻媒体业界“新闻金像奖”的别名。

安在涛乘坐的是软座,旁边传来列车员推着小货车卖小吃的声音,安在涛瞥了一眼,继续俯身看着刘彦的报道。

“1998年10月11日。张建筑委托战友给县上的一位领导写求助信:‘我救了21人的生命,现在求领导救我的命。’信中,张建筑第一次详细向外界讲述了他救人的经过,以及他遭遇的巨大困难。已经过去整整10天,求助信仍然没有回音。同时写给县上其他相关部门的求助信,也没有消息……”

“生活之悲,以之为窥。一个救了21个人的英雄最后因没有钱离开医院而等死。因为求助政府和领导的信没有回音,绝望的菊花吞吞吐吐地和张建筑商量:回家吧,这院住不起了!‘我看得出来,他不想出院啊,他对我说,回去不就是等死吗?’菊花说,为治病已经欠了几万块钱,如果他不在了,光靠她和儿子,不知多少年才能还清……”

“有钱生、无钱死。没想到英雄也是这样。按理一个救了21人的英雄求助于政府,政府应该及时救助,可英雄和他的家人望穿秋水,也没有听到官员的回音,为什么对求助莫不关心?难道领导们都是冷血么?假如救人英雄张建筑不是农民,是位警察或公务员,我想结局就可能要改写……”

安在涛叹了口气,他也没有想到张建筑竟然会意外地走向了生命的毁灭。张建筑的事情曝光后,他才听说,原来张建筑本就有旧疾,因为那天救人受凉染上了重度肺炎,因为无钱去大医院做系统的治疗,一再耽误之下,病情终于恶化最终不治身亡。

事情曝光后,第一个赶来采访的是刘彦,刘彦的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地媒体纷纷蜂拥而至,刚刚办完丧事的张建筑家的简陋小院立即成了媒体追逐的热点。

在这篇报道中,刘彦用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标题:我救了21个人,谁来救救我!将矛头直指县里的领导和有关部门。

说实话,安在涛非常欣赏刘彦这个女人锋利的文笔和纵横自如的才气,他看过她写的一些报道,她的主要特点是抓住一个点一刀见血,文字很有煽动性和感染力。

列车在飞驰,窗外渐渐飘起了鹅毛般的大雪。

寒风透过车窗扑面而来,安在涛忍不住打了个寒战。他慢慢收起报纸,将目光投向了车窗之外。铁路两边的房屋和树林飞速向后退却,漫天飘舞的雪花铺天盖地,安在涛心里暗暗叹息了一声。

他很反感一些媒体将张建筑炒作成一个光辉等身的救人英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救人只是他朴素品性的下意识,而不是什么“英雄的足迹”。相比之下,他更认同滨海晚报为张建筑家人发起的慈善募捐活动——这样,起码会给她们带去一点实质性的帮助,那些泛泛的舆论褒奖在烟尘散尽之后,又有什么用呢?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104章 不是冤家不聚头(九)

燕大宿舍区,孟菊的家里。

孟菊慢腾腾地端起桌上还冒着热气的咖啡,抿了一小口。她抬头来望着这个一直躲在幕后的亲生舅舅,这个她世间的唯一亲人,神色有些淡漠。

她姓孟,随父姓,而他却姓赵,是如今权势赫赫的当朝大首长。她的母亲是他的幼妹,当年,她母亲支援大西北在西部某县的一家钢厂工作,跟同厂的工人孟刚相恋。因为孟刚家庭成分不好,这婚事遭到了赵家的强烈反对。就是她这个位高权重的舅舅,严命她的母亲跟她的父亲分手——同时,还通过了钢厂的组织给她的父亲施加压力。

而那个时候,两人已经偷偷地领了结婚证。痛苦之下,孟刚一时想不开,竟然跳了厂里的人工湖。噩耗传来,孟菊的母亲痛不欲生,而这个时候,孟菊的母亲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后来,孟菊母女被赵家安排出了国,在国外生活。虽然赵家对母女俩个百般看顾,但母女两人还是耿耿于怀,直到临终之际,孟菊的母亲都没有原谅她的哥哥。

而孟菊就更不用说了,她后来虽然回了国,但是却拒绝回赵家住,宁可住在教工宿舍楼里,也坚决不跟赵家人有任何来往,也不承认是赵家的人。现在她还能让赵老进门,在刚回国的第一年,他也不知道吃了她多少闭门羹。

对于这个外甥女儿,赵老一直怀着一份深深地歉疚。他叹息道,“丫头,当年也并不完全都是舅舅的错,要知道那个年月……”

孟菊冷笑一声,“不要说了,我要休息了,您自便吧。”

孟菊逐客,赵老并没有生气,只是突然笑了笑,“丫头,你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不出国了,是不是还是因为放不下那个孩子,你放心,这一回,舅舅非但不会反对,还会——”

孟菊盈盈起身来,“那是我的事情,不用你们赵家管……”

她虽然态度很强硬,但赵老却分明得到了他需要的东西。他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份名单来,“喏,这孩子马上就要进京参加青干班了,你有空可以跟他多聚聚。”

孟菊一怔,俯身望去。

翻到第三页上,见安在涛三个字赫然在目,孟菊眼神中不自然地发散出几丝柔情。冤孽啊,她伸出葱白一般的纤细手指头来轻轻地在安在涛的名字上划着圈圈,心神摇荡起来。

一开始的时候,她对自己爱上了一个小自己十岁的学生感到很惶恐,但到了后来,她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只要——然而,还没等她来得及跟安在涛挑明这事儿,她本来是打算等安在涛毕业后再表白的,但结果却被夏晓雪拔了头筹。看到安在涛和夏晓雪如胶似漆恩爱非常,她心里的痛楚可想而知。

本来以为,安在涛和夏晓雪都离开了燕大,自己心里的这份感情就会随之慢慢淡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觉得自己无法自拔。所以,她决定要出国远走异国他乡。但是,这样的决定,在见了安在涛之后,就隐隐开始动摇。

她舍不得他,舍不得走了……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一向自矜自持的她,竟然忍不住要向他投怀送抱了——一念及此,孟菊心里就百味杂陈,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儿。

……

上午九时许,刘彦换上了一件紫色的防寒服,将乌黑的长发用一个棕红色的发夹束了起来,又围上了一条雪白色的围巾,出门打车直奔国家新闻通讯社的办公大楼,她要去领取一个奖项,跟安在涛一样,她也获得了98年度的公共新闻传播奖二等奖。

一向骄傲的刘彦,对于获奖并没有太大的意外,她认为自己获奖是实至名归,只是她同时又有些气不过。对于同样获奖的安在涛她心里很不以为然,他算什么?进入媒体不过半年,不过是地方小报的一个小记者,机缘巧合之下写了一篇马屁报道,竟然还荣获了国家新闻最高奖项的一等奖,而她也才拿了个二等奖。

在办公大楼外面遇到了安在涛,她虽然心里不以为然,但安在涛毕竟对她有过一次救命之恩。她出身豪门,家教良好,人虽然骄傲但却很有教养,她定了定神,主动向安在涛打了个招呼,“小安记者,你好。”

安在涛回头见是她,也有些意外,便笑了笑,“刘记者,你好。”

刘彦点了点头,“上回蒙你相救,还没有正式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