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教父-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卷 风云变幻 第153章 我的奋斗(4)二更求花求打赏

1949年蒋介石将其老母、妻子、儿女挟持到台湾,但陈将军毅然率部起义,投奔光明。陈克非中将宣布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副军长,著有《光荣的抉择》、《第二十兵团从鄂西溃退入川到起义的经过》等。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他重组家庭,陈将军夫妻十分恩爱,他晚年膝下添了一双幼儿幼女,老将军深感慰籍。

可惜这个家庭终究没有挺过文革初期的风暴,一九六六年仲夏,陈将军披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不堪凌辱,携妻子儿女在武昌大堤口跳江弃世,陈将军是以双臂挟着一双幼儿幼女跳江的,其情十分惨烈。这一年,陈将军63岁。一个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经历枪林弹雨的风云人物,居然是这样一个结局,真的让人痛惜。

值得欣慰的是,陈将军夫人马如君及其三子三女均居美国,一家出了三位化学博士,次子陈立家还担任了美国西方石油总公司副总裁。

我们当时的师长李剑霜少将也于1949年底在云南镇雄起义投诚,被编入二野第十军。1953年,李剑霜转业回乡成为农民。

比比他们,我这个中尉排长虽然也是九死一生,但还是比较幸运的。我的岁数活的比宋希濂上将长,我受到的委屈比陈克非中将小,我的待遇比李剑霜少将高。

1950年夏天,我正在地里干活。弟弟突然从家里跑过来喊我回去,说有人找我。我背上锄头回到家里,发现是去年秋天我在湖北野三关时认识的孙大娘。一同来的还有她的一个儿子,我原来见过面的。还有一位姑娘,孙大娘说是她的闺女,我似乎在他们家没有见到过。

孙大娘说当时国民党部队进村后,她就让闺女躲到大山里去了,因此我们当时没有见过面。孙大娘和我母亲聊了很久,后来母亲出来美滋滋地对我说,孙大娘这次是来提亲的。人家要把自己的闺女嫁给我,问我愿不愿意。

一听这话,我感到很是突然。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能不想早点成家,延续咱王家的烟火?可我已经40岁了,家里又穷得丁当响。我已经绝了娶妻生子的念头,这一辈子肯定是打光棍了。可万万没有想到,孙大娘竟然找上门来,要把闺女嫁给我。我能有什么意见,更何况这个孙姑娘长得也很标致,一看就是一个聪明、朴实、过日子的人。我当场就答应了。没过多久,我们就结婚了。妻子名叫孙小英,这一年是27岁,比我小了整整13岁。

1951年10月1日,妻子生下了一个大胖儿子,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就给儿子起名为王国庆。1953年,妻子又生下了女儿王国英。这一年,我已经是43岁了。我非常高兴,想不到我王大勇还能有这样的福分,儿女双全,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在这一年,弟弟王小勇也成家了。我们一家人,通过辛勤的双手,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了。

我从心里发誓,一定要让我的一双儿女过上好日子,再也不会让他们品尝我那艰辛的生活。

我家虽然是贫农,但我毕竟参加过国民党军队,因此我如果想在地方上能立得住脚根,那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奉献和努力。1951年春,在妻子的鼓励下,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西山县师范学校。在这里我们学习了三年,我的每门功课都达到了优良以上。

师范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西山县乡干班速成识字班(简称扫肓班)当了一名教师。这个扫盲班创建于1954年冬天,地址就选在了西山县的铁佛寺。当时交通不便,县城到铁佛寺连牛车路也不通,自行车更是难得一见。为了走捷径,我们都是身扛行李,手提碗筷,沿着羊肠小道,翻山越岭。这中间还要跨越一段险峻的峡谷,钻过一条深深的溶洞。因为当时买不到柴,我们就用仨石头支个锅,在寺院拣些枯枝落叶做饭。

当晚我们就住在一座无门无窗的小楼里,下面铺上稻草,几位老师就顶足而眠了。当时,山上有很多野狼出没。我们时不时地听到野狼的嚎叫,一些年轻教师吓得浑身打颤。

铁佛寺因为年久失修,到处是断壁残垣,野草枯树。房屋多数漏雨,并缺少门窗。寺院里没有一僧一弥护寺,也没有一个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历史上曾经十分红火的铁佛寺如今成了一片荒草湖、兔子窝。

对创办“扫盲班”,县委、政府非常重视,要求限期开学。时间紧、任务重,经费少、难度大。不过当时我们这些教师都很年轻,我还算是年龄偏大的。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只知道全心全意为党工作。凡是党交给的任务,都要千方百计地去完成。

为了按时开学,我们紧锣密鼓、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先后整修出三个教室,还有男、女生寝室,厕所、厨房、*场和教师宿舍。仅半月时间就开学了。每期三个班,一百多名学员。开学后,人来人往,欢声笑语,加上朗朗的读书声和高亢嘹亮的扫盲歌声,使铁佛寺这座千年古寺重又焕发了青春,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万事开头难,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吃粮问题。当时只给原粮,买粮食需要到20公里外的铁佛寺街。因为到那里连牛车路也不通,学员们只能肩扛手提。为此,区委政府专门往铁佛寺修了一条牛车路。虽然运粮问题解决了,但无法加工面粉。我们只能到附近群众家里用驴磨磨面。生产量极小,供不应求,杯水车薪。

对此问题,师生们心急如焚,束手无策。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师生们群策群力,开动脑筋,终于想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从山上背下来很多石头,把铁佛寺门前的青龙河拦截住,又挖条水渠提高水位,加工并安装成功一台盘水磨。

就这样,我们利用了水能解决了大问题。每天生产的面粉不仅自给有余,附近的群众也纷纷前来磨面。

(朋友,期待您的鲜花和打赏,给八月炸再添些动力吧!)

第二卷 风云变幻 第154章 我的奋斗(5)三更求花求打赏

其次是看病难的问题。学校没有卫生室,就是铁佛寺街的医疗条件也极差。街上虽有一个卫生所,但有名无实。这里仅有一个听诊器和一个注射器,就连最简单的血压计也没有。学员们患病还得跑很多路,翻山越岭。一些学员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留下很多后遗症。其中还有两名年轻的学员病逝,最后也不知道患的是啥病。

因为这里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50多岁,有的不到20岁。因此,也有一些怀孕的妇女在这里学习。就有这样一位妇女主任,临产的时候,还在学校。大家都不会接生,最后在铁佛寺前边的村子里找了一位老婆婆。在老太太的指挥下,大家手忙脚乱地烧上了热水,备上了姜汤,撕下几片还算干净的被单。但老太太的接生工具只有一把不太锋利的剪刀,她将这把剪刀在火上烤了烤,就静等着产妇的分娩了。

不幸的是,脐带紧紧缠在了婴儿的脖子上。也就是说,老太太遇上了让她十分棘手的“搅脐生”。婴儿卡在那里就是掉不下来,小家伙的脸色已变得乌青。老太太也慌了手脚,又拉又拽,接着产妇又出现了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

老太太就请示我们校长,问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校长说都保住最好,如果实在不行,那就保大人。婴儿被老太太用剪刀胡乱地鼓捣了一通,终于被拽了出来。但产妇的大出血还是没有办法解决,一群人只能干瞪眼。最后,妇女主任硬是因出血过多而死亡。令人痛惜!

医疗条件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决定的,对这个问题,大家都无能为力。始终也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三是伙食不易管理。当时物价便宜得很,鸡蛋一角钱能买七、八个,大肉也只是三两角钱一斤,其他物价就不言而喻了。按理说,虽不能顿顿成席,至少也能把伙食调剂好。然而学员都是不脱产的小乡干(当时区辖乡,乡干相当于现在的村干部),他们没有工资收入,物价再便宜还是买不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家只能吃些红薯、干萝卜丝等粗食。那时候,就是蔬菜也不常见,肉蛋基本上是不能沾唇的。

为了改善生活,师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到铁佛寺后面几十里的猴山上拾柴。当时烧木炭扔的炭梢到处可见,大家只用捆绑起来背回来就行了。进山一趟,就能背回来百余捆。我们就把节余下来的柴草钱,用来改善生活。

那时候,生态环境好。有水就有鱼,有沟就有虾,就是老鳖、鳝鱼也很常见。另外,山上的野鸡、山兔、野猪也是到处可见。为了改善生活,师生们就在课余时间捕鱼摸虾,套兔网獾。就这样,大家不仅能经常改善生活,而且也享受到了野外集体活动的欢快。另外,我们在铁佛寺荒废的庙产上,开垦出了上百亩的田地。种上了庄稼和蔬菜,也尝到了当年陕北三五九旅在南泥湾时的生活乐趣。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四是文化生活匮乏。为了活跃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每周六晚上我们就自办自演自娱自乐。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们这里什么样的人才都有。有会说书的,绘声绘色,口若悬河。有会说相声的,一唱一和,令人捧腹。有会唱小戏儿的,自弹自唱,余音绕梁。也有会扭秧歌的,腰如杨柳,脚似旋风。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家把文娱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每到演出节目的时候,附近的村民也赶来来观看。在我们这所成人学校,通过大家的努力,真正体现出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扫盲校风。

“扫盲班”采用的是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由于学员对学文化如饥似渴,勤学苦练,每期三个月能识1500个常用字,能读书看报,会写简单的书信。我们铁佛寺“扫盲班”的教学经验曾刊登在省《教育半月刊》上,不少兄弟县市都派人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

我们的工作成了全县的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