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哲学初步-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

    ①《四书训义》卷二十。②《张子正蒙注。 神化篇》。

    ③《礼记章句》卷三一。

…… 264

    852中国哲学初步

    于此,王夫之肯定知行相互作用,但也互有区别。 正因为知行两者有区别,才能相互作用;如果没有区别,就不能有相互作用。 因为相同的东西不能发生相互作用,只有相异的东西才能“和同而起功”。王夫之指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说的最大欺骗性,即在知行关系上不知其各有功效而又相互作用,特别是抹杀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知为行,销行归知。 这在理论上对王守仁的批评是中肯的。知行相互作用,并非说两者的地位均等。 王夫之认为在认识过程中“行”占据主导地位。他说:“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 ……是故,知有不统行,而行必统知。”

    ①

    这是说,知应受行的检验,比如,在“力行”中所得到的“知”正确与否,只有受“行”的检验才能知道,这就是“得而信,失而疑,道乃益明”。王夫之这一观点,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他关于知行的论述,是对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由上可见,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

    、“并进而有功”的知行统一观,是确认以“行”为基础,知从行中来的,这一“行先知后”说,是唯物主义的见解。 然而,王夫之毕竟没有能够对“行”作出科学的解释,揭示其本质特征,没有把“行”看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又表现了旧唯物主义者共同的缺陷。

    ①《读四书大全说》卷六。

…… 265

    中国哲学初步952

    宋初新儒学

    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大盛,儒学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居于主导地位,但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却不敌二教。中唐有韩愈者曾力倡复兴儒学,排斥佛、道,但所和者寡。逮及北宋,儒学在吸收佛、道二教的基础上,才真正得以重建,是谓新儒学。 而周敦颐、张载便是新儒学的重要开创者。周、张二人,与邵雍、程颢、程颐,被称北宋五子。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

    ,字叔茂。 他的主要贡献是援入道家的本源—本体论,为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供了形上学的架构。张载(公元1020—1077年)

    ,字子厚。 他借阐发《易经》思想建立“气本伦”。

    周、张都仅从宇宙大化之“生生不已”

    处引伸出人伦道德,并未如后来程、朱那样,直接把人伦道德升格为“理本体”。

    周敦颐所著,已收入《周敦颐集》。张载所著,则见于《张载集》。

…… 266

    062中国哲学初步

    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

    周敦颐作为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的始创者,其突出特点之一,是引进了道家一道教的许多基本观念,使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摆脱汉唐时期神学那种粗俗的理论形式,而获得了一种哲学本体论的架构。这一点,首先就表现在,周敦颐袭用了五代末、宋代初著名道士陈抟所传的《先天图》,更易为《太极图》,以之为儒家的仁义学说提供形上学依据。 周敦颐于《太极图。 易说》中称:

    “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依周敦颐的说法,“无极”是宇宙的最高本源—本体,“无极”生“太极”

    ,“太极”一动一静而生阴阳(两仪)

    ,阴阳变化组合而生五行,五行(五气)流行变化而成四时,而后,阴阳五行四时交感妙合而有人人物物。 这一过程是本源化生万物的过程。“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这一过程则是万物、五行向终极本源复归的过程。 周敦颐这里设定的由本源到万物的生化过程,固然直接来自于汉代的宇宙生成论,但汉代宇宙生成论其实就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

…… 267

    中国哲学初步162

    生三,三生万物“

    ①的提法中化出。 特别是,周敦颐不以《易传》所讲的“太极”

    ,而以“无极”为终极本源,把“无极”

    置于“太极”之先、之上,更显示了周敦颐本源一本体论的道家色彩。 “无极”的提法直接出自老子。 《老子。 二十八章》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②。 这里的“无极”

    ,即是虚、无、无任何规定。周敦颐在本源—本体论上取“无极”说,这是援“道”入“儒”。周敦颐于《太极图。 易说》中继续写道: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云:无欲故静)

    ,立人极焉“。

    乾坤即阴阳,阴阳各聚而男女有别。 周敦颐认为,人禀受了阴阳二气中的精华,故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人禀气而生,与此同时,也就获得了智慧(“神发知”)

    ,禀得了仁义礼智信“五性”

    ,“五性”发用以对待事事物物便有善恶之分。 而“中正仁义”

    等道德规范,正是圣人依据宇宙的生化原则制订出来,成为人行为的准则(立人极)的。 这里,周敦颐援“道”入“儒”的结果,是从宇宙生化的高度揭示了人的德性

    ①《老子。 四十二章》②这里的黑白以明晦、有分别与无分别言。守黑即回到无分别的状态中去。老子认为回到这种状态,才是应该提倡的(“为天下式”)

    ,才不会有差错(不忒)。

…… 268

    262中国哲学初步

    修养的根本依据,即为儒家的伦理思想建构了本源—本体论。周敦颐作为理学创始者被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所推重,其原因即在这里。 但是,宇宙大化的最终本源如果依道家所说的是“无”

    、“无极”

    ,那么,它怎么能够化生出阴阳二气、五行、四时、人、物和人的德性来呢?人的德性如果是后来才出现的,它岂不是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吗?故程、朱虽然充分肯定了周敦颐的努力方向,对他的观点却又作了修正。 朱熹以“理”称“太极”

    ,又谓:“‘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

    ①这即否认“无极”的实体性,而把“无极”解释为仅是“太极—理”的一种存在状态(“无形而有理”)。朱熹这样做,直接把理(仁义礼智)提升为最高本体,道家的色彩被冲淡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获得了客观、绝对的意义。 但毫无疑问,以形上学架构儒学的努力,是周敦颐借重道家一道教开出的。周敦颐借助道家—道教重建儒学的努力,其次还表现在功夫论(如何修养)的“主静”

    、“无欲”的主张上。 前引《太极图。 易说》的一段话中,周敦颐已明确主张“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并注称“无欲故静”。于《通书。 圣学》篇中,周敦颐又说:

    “圣可学乎?曰:可。 有要乎?曰:有。 请问焉。曰:一为要。一则无欲。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

    ①《朱子语类》卷九四。

…… 269

    中国哲学初步362

    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周敦颐认为,圣人是可以学到的,关键在专一。 专一,把意念集中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上,则可以做到“无欲”

    (不为物欲所干扰)。

    “无欲”则可以做到“静虚动直”。

    “静虚”

    (内心无私念遮蔽)则其智慧无所不察照(“明则通”)

    ,“动直”

    (行为无彼我、亲疏分隔)则其德行无所不润泽(“公则溥”)。

    这样,也就与圣人相差不远了。 在这里,周敦颐同样强调“无欲”在修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而“无欲”的主张也恰恰发源于道家—道教。 老子就曾多处提到,要做到“少私寡欲”

    ①,“去知去欲”

    ②,才可以回归于道。 可见,周敦颐不仅在本源—本体论上,而且也在修养—功夫论上援道入儒。 如果说在本源—本体论上,程、朱对周敦颐直接吸纳道家—道教的“无极”

    说建构形上学还心存介蒂,那么,在修养—功夫论上,他们对周敦颐承接道家的“无欲”说却是完全认同的。 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③这即主张“无欲”

    ,以“无欲”为复归“天理”的根本条件。周敦颐在本源—本体论和修养—功夫论上都吸纳了道家—道教的思想,而程朱理学正是沿着周敦颐开出的路子发展起来的。 可见,人们说程朱理学架构近似老子,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①《老子。 十九章》②《老子。 三章》③《朱子语类》卷十三。

…… 270

    462中国哲学初步

    张载的“气本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中,评判各家各派的理论性质,一般说来,主要看其是否承认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而且用气来解释世界;还是在气之上另设一个根本的东西,并给气附加了精神的、伦理的属性,从而肯定造物主的存在。后一种情况如《老子》的以“无”为规定性的“道”

    ;二程的以仁义礼智为内涵的“理”

    ,均具造物主的意味,即明显属唯心主义。 张载的“气本论”与他们不同,他把“道”看作是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由气化,有道之名。”

    ②又把“理”看作气运动变化的规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