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13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这个时候,“罗德尼”号已经挨了10发穿甲弹,而且这是得到了证实的10发爆炸了的穿甲弹,也许还有几发穿甲弹在命中了“罗德尼”号之后没有爆炸呢。可以说,“罗德尼”号基本上已经完蛋了,其b炮塔被炸飞,a炮塔也被开了顶,舵舱出了问题,如果可能的话,“罗德尼”号完全应该在这个时候撤出战斗。可当时“罗德尼”号是没有退路的。特别是当它挡住了“铁公爵”号,“南宁”号上的炮手将愤怒也发泄过来的时候,“罗德尼”号同时遭到了三艘战列舰的夹击,其下场可想而知!

到四点十二分的时候,“罗德尼”号又被命中了至少十二发穿甲弹,其中有三发肯定是由“南宁”号打来的,可却没有记在“南宁”号的“帐单”上。因为炮弹频繁命中了“罗德尼”号,结果“广州”号与“贵阳”号上的了望员根本就无法准确的判断出弹着点,也无法确定是哪门主炮打中了目标,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错误的将“南宁”号的战果记在了别的战舰上吧。

等到“南宁”号转移火力,重新对付准备逃跑的“铁公爵”号的时候,“罗德尼”号已经奄奄一息了,其三座主炮炮塔全部被摧毁,失去了还手的能力。“广州”号与“贵阳”号并没有因此而手下留情,在击沉“罗德尼”号之前,这两艘战列舰上的主炮是不会转移方向的。

到四点二十分左右的时候,当时“广州”号上的了望员记录“罗德尼”号前后被命中了三十四次,而“贵阳”号上的了望员则记录了三十六次。主要是两艘战列舰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了望员观察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因此在记录战果的时候会有所出入。可不管是三十四次,还是三十六次,“罗德尼”号都不可能返回英国的港口了。不要说这种在一战结束后就立即动工建造的战列舰,就算是美国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在炮战中被三十多发26式穿甲弹击中后,也不可能再继续浮在海面上!

四点二十四分,“罗德尼”号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小规模爆炸。爆炸产生的闪光在夜晚非常的明显,常荐新也在“南宁”号上看到了,不用别人解释,他都知道,“罗德尼”号已经到了“回光返照”的一刻,离完蛋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五分钟后,大概四点半左右,“罗德尼”号上发生了猛烈的大爆炸,火焰窜到了半空中,几乎照亮了周围的其他几艘战列舰。这是“罗德尼”号最后一次出现在了第三特混舰队官兵的视线之中。爆炸的火焰很快就消失了,当夜幕再次暗下来的时候,“罗德尼”号已经开始缓缓的沉入海底。

当常荐新收到雷达军官的报告,确认“罗德尼”号已经从雷达屏幕上消失了之后,他才长舒了口气,这是第一艘被击沉的英国战舰,这也算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吧!

第五十八章 垂死反抗

在“罗德尼”号与“铁公爵”号受难的时候,“纳尔逊”号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这艘战列舰排在了最后面,其面对的是“武汉”号与“南昌”号。而这三艘战列舰之间的对抗可以说是运气之间的对决,更是一场勇气之间的对决。

纳尔逊可以说是英国海军历史上的传奇性人物,他是英国海军历史上唯一一位在海战中击败过唐帝国海军的将领,更是一名备受尊敬的重大人物,而英国人尊其为“英国皇家海军之魂”,从此就可以看出纳尔逊在英国海军中的地位。可“纳尔逊”号,这艘以纳尔逊的名字命名的战舰的命运却并不怎么样,最多只能说是庸碌无为,可这并没有影响到“纳尔逊”号最后的绝唱,在沉寂了二十几年之后,“纳尔逊”号终于在最后的时刻爆发了出来。

“纳尔逊”号与“罗德尼”号一样,进行过相同的改进,可其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主要是其防护能力远远没有达到英国海军的需要,而布置在同一位置上的主炮炮塔更是成为了整艘战舰中的“炮弹磁铁”。战斗中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从一开始,“武汉”号与“南昌”号就瞄准了“纳尔逊”号的b炮塔,这样一来,就算炮击有所偏差,炮弹也有可能命中两侧的a炮塔与c炮塔。

三艘战舰之间的战斗是在三点二十六分的时候开始的,“武汉”号首先瞄准了目标,在其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后不到二十秒钟,“南昌”号上的主炮也发出了怒吼。“纳尔逊”号并没有束手待毙,使用了重型穿甲弹的16英寸口径主炮对“新省会”级战列舰的威胁并不小,而且英国海军官兵也不会放弃抵抗。可有一点却无法由官兵的士气与决心改变,那就是双方的实力对比,“纳尔逊”号以一打二,这一点就注定了“纳尔逊”号的命运。

战斗进行得相当惨烈,可以说,“纳尔逊”号的抵抗越顽强,就越能激发出帝国海军官兵的斗志,特别是对第三特混舰队的官兵来说,他们在炮战中还从来没有败给任何一个对手,更不会因为英国人的顽强抵抗而感到畏惧。也正是因为“纳尔逊”号的顽强抵抗,“武汉”号与“南昌”号的英勇战斗,所以这三艘战列舰之间的战斗可以说是双方第一轮交手中最为精彩的。

三点二十八分,好运再次降临到了“南昌”号的头上,在第三轮齐射中,“南昌”号就首开记录,其丙炮塔一号炮打出的炮弹命中了“纳尔逊”号。只是这发炮弹没有直接命中关键部位,打在了其a炮塔基座前方的水兵舱,炮弹在穿透了水平装甲板之后,没有能够继续深入舰体内部,在水平舱就发生了爆炸。万幸的是,此时战舰上的官兵都在战斗岗位上,水兵舱里并没有人,不然这发炮弹至少能够报销点一两百名英军官兵。可水兵舱里有大量易燃物品,爆炸产生的火焰很快就让“纳尔逊”号暴露在了光明之中。“纳尔逊”号上的官兵只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就扑灭大火,可这五分钟的时间就足以让“纳尔逊”号蒙受一次巨大的灾难了。

三点半之前,“武汉”号借着“纳尔逊”号上冒出的火光,准确的打出了第五轮齐射,“纳尔逊”号第二次被命中。“武汉”号的运气也不算多好,这发炮弹打在了上一次弹着点的前面,即水兵舱与锚舱之间的物资舱。这也不是致命的部位,而且当时物资舱里的大部分物资都已经用光了,因此没有引起大火,只是爆炸震坏了前方的锚舱,迫使英军官兵不得不切断了右侧的主锚,另外,战舰首部被炸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十几块主装甲板被炸飞。

三点三十二分,“南昌”号的炮击再次“得逞”。其第六轮齐射打中了“纳尔逊”号的a炮塔基座。可这发炮弹没有能够船头15英寸厚的装甲,最大的效果就是震伤了炮塔内的炮手,导致a炮塔在十分钟之内无法正常作战。这也算是“南昌”号最后的运气了,主要问题仍然是交战距离太远,如果在20000码以内的话,这发炮弹很有可能穿透了炮塔基座,进入了主弹药舱,彻底报销掉“纳尔逊”号。可接近13海里的交战距离,对双方来说都太远了一点。

对“纳尔逊”号来说,这个问题同样严重,实际上,当时其他的英国战列舰也都无法解决交战距离过远的问题,也正因为交战距离过远,另外英国战舰上的雷达炮瞄系统的性能又比不上唐帝国海军,所以其命中率也非常的低。“纳尔逊”号的前八轮炮击全部落空,足以证明英国战舰上的雷达有多么糟糕。

当时,唐帝国海军在进行炮瞄雷达的测试时,在静对静的炮击中,炮弹在20公里外的误差范围可以达到250米,而在动对动的炮击中,20公里外的误差范围也在500米之内。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这个命中精度是相当高的,如果用概率来表示的话,在18节以下的航行速度时,帝国海军战列舰的命中率在一成以上,如果条件再好一点的话,甚至能够达到两成左右。实际战斗中的情况也相差不大,战列舰炮战的命中率一直在一成到两成之间,这些都是有战例证明的。

后来,唐帝国从英国搞到了几套炮瞄雷达,也进行过类似的测试。在静对静的炮击中,其误差范围达到了500米,而动对动的炮击中,误差范围甚至超过了1000米。而命中率是与误差范围的平方成正比的,因此,英国战舰在使用雷达引导炮击的时候,其命中率只有唐帝国海军的四分之一!这个差距相当巨大,即使是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英国战舰也需要用四倍以上的火力密度来弥补精度上的区别,也就是说,用四艘战列舰才能够拼得过一艘唐帝国海军的战列舰!

实战中,没有人会去考虑这些纯技术上的分析,可任何一场战斗实际上都是在检验技术分析的正确性。不难理解英国战列舰的命中率那么低了,“纳尔逊”号打出了八轮齐射,却没有能够命中目标,而同样在八轮齐射中,“武汉”号与“南昌”号却三次命中了“纳尔逊”号。可问题是,只要“纳尔逊”号没有失去战斗力,只要其主炮还在开火,那就有可能打中目标,事实也确实如此。

三点三十四分,“南昌”号还没有来得及打出第九轮齐射的时候,“纳尔逊”打出的第九轮齐射的炮弹就落了下来。这次,运气没有靠向唐帝国海军舰队,而是倒向了“纳尔逊”号。在a炮塔无法正常作战的情况下,“纳尔逊”号用两座炮塔的六门主炮打出的这轮齐射竟然命中了目标。

弹着点正好在“南昌”号乙炮塔的正面,位于一号炮与二号炮之间。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炮塔的正面装甲,可是其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却震坏了炮塔内的一些设备,同时震伤了炮塔内的炮手。最关键的是,此时炮塔内的炮手正在为主炮装填发射药,炮栓没有关上,在中弹的时候,几个发射药包被震了出来。万幸的是,炮塔内实施了严格的烟火管制,而且主炮采用的是电激发技术,药包没有被引爆,可为了排除险情,将那几个药包处理好,乙炮塔在十分钟之内无法正常使用,“南昌”号暂时损失了一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