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次第花开-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句话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上师心若是空中圆月,各人心中的江河愈平静清澈,映出的月影就愈皎洁圆满,污物漂浮、波浪汹涌的江面倒映出的月影必是染污零乱的,所以宝月一轮当空,江月各自不同。

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只要江中有水,不论清净还是污秽,都能映出月影。一江有月,千江有月。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与上师相应,也不必担心其他人与上师接触会减损自己与上师的相应。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实践中却常常成为大家修行的障碍。

有时候,其他人若比你更接近上师,会让你感觉不舒服。如果有可能,你甚至会阻碍上师与其他信众交往。你相信这种带排他性质的贪执就是对上师的信心,而实际上,它只会妨碍你与上师、道友之间的交流,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领会上师的意趣。

清净的信心是开放平等的,不会排斥其他道友,也不会排斥其他具德上师。当你能做到绝不舍弃已有的上师时,若值遇其他有缘上师,仍然可以前去依止。不是每个人只能有一位上师。上师不是某位弟子的专利,同样,弟子也不是某位上师的专利。

有些信心清净的修行人,由于因缘和修法的需要,会依止随学众多善知识,而丝毫不起冲突或退失信心。到底是依止一位上师好还是依止多位上师好,这完全看你的信心是否清净。如果见到新上师就舍弃原来的上师,则会失去所有上师的加持。

舍弃一位上师等于舍弃一切上师。

以前,有三位修行人向钦哲益西多杰尊者求灌顶。尊者说:“如果他们答应舍弃自己的上师就给他们灌顶。”因为这次受灌顶的机会极其难得,其中两人思前想后,最终同意了尊者的要求,而另一个叫沃惹的人却说:“我的上师没有丝毫过失,就算嘴里假装说舍弃而心里不舍弃,我也不会做。”于是,他被尊者赶出了受灌顶的行列。

就在沃惹心灰意冷返回家乡的路上,钦哲益西多杰尊者派人把他请了回去。尊者当众赞叹说:“依止上师就应该像沃惹一样。”随后把那两位舍弃上师的求法者赶出了寺院。后来,沃惹依止钦哲益西多杰上师多年,被上师称为“与我无二的尊者”。

弟子的所作所为皆令上师欢喜,这样的动机无疑是纯正的,不过有时“令上师欢喜”却会成为我们固执己见的借口。

当我们认定自己所做之事正确无误时,会比平常更固执。而对虔诚的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让上师欢喜更正确的事了,所以我们一旦认准自己的方式合乎上师心意,就很难再接受其他人的不同意见和做法。然而道友之间,尤其是金刚道友间的和睦相处极为重要,金刚道友是解脱路上直至成佛不离不弃的同行者。

金刚道友闹矛盾会扰乱上师的心,对上师的住世和弘法利生事业制造违缘。出发点是“令上师欢喜”,最后却犯下如此严重的过失,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惋惜!究其原因,还是“我执”在作怪,什么都有可能被“我执”利用,即使最良善的动机也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时轮金刚》中明确指出,十四条密乘根本戒中关系到上师的有三条:不扰乱上师心,不违背上师教言,以及金刚道友间不相互嗔恨。这第三条戒律常被人忽视。

人们只知道上师是严厉的对境,却不知道金刚道友之间关系紧张、破裂直接关乎上师,因此也是严厉的对境。

我们若有机会与其他道友共事,一起为上师、为佛法做点事情,应该珍惜这份福报和缘分,随喜道友的发心和行为,即使有意见或分歧也可以沟通解决。

很多时候,为了护持他人的善心、善念,成全他人的善行,不仅我们自己的意见、方式可以放弃,甚至我们所做的“善事”或“正确的这件事”本身也可以放弃。我们不必坚持事情一定要做到完美。如果参与者都能够通过共事减轻烦恼、增加法喜和道心,就是完满了。

法王如意宝曾告诫弟子:“不要惹众生心生烦恼。”无垢光尊者曾建议修行人:“一切按上师说的做,这就是最大的供养。”又固执又不善于取舍因果的我们,也许应该时刻牢记圣者的教言。佛经中,道友们的聚会告一段落不是也常常以“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来描述当时的情景么?

根据大圆满宁提金刚藏乘的观点,只要师从一位传承清净无染、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视上师为佛,以坚定的信心至诚祈祷,自己的凡夫心就能与上师的智慧彻底相应,无二无别,靠上师的加持就能使自相续生起证悟。

法王如意宝十五岁时,怀着对无上大圆满的强烈信心,至诚祈祷麦彭仁波切。每念完一百遍麦彭仁波切祈祷文,便仔细研读一遍仁波切所著的大圆满窍诀精髓《直指心性》。如是反复,在圆满念诵一百万遍祈祷文,阅读思维一万遍《直指心性》后,心相续中生起前所未有的大圆满境界。

然而,如果你认为这辈子只要跟着上师就不发愁了,把一切都心安理得交由上师决定,这样做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你也许只是不想对自己负责罢了。

我们这些人,无始以来上天入地,什么都见过了,生生世世的烦恼伤心,一转脸,又忘了,再来,还是浑浑噩噩纠缠不清。释迦牟尼佛说过:“吾为汝说解脱道,当知解脱依自己。”自己不下工夫,总想着上师会像扔石头一样把你扔到极乐世界去,上师能力再大、悲心再恳切也无法满足你这个愿望。

当初,米拉日巴尊者在绒顿拉嘉上师处求到大圆满的灌顶和修行要诀。上师说:“我此殊胜大圆满法,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具有宿缘者不需修持,仅以听闻就能解脱,乃极利根、具法缘者所修之法。”

米拉日巴尊者心想:“我以前学咒术时,仅仅十四天就出现明显验相,学降冰雹术也只用七天就成功了。现在此法比咒术、降冰雹术更容易: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具缘者不需修持。我既然已遇到此法,也算具缘之人。”所以他什么也不修,整天睡大觉。过了几天,上师说:“看来我无法调伏你,你还是去找圣者大译师马尔巴罗扎吧。”

现在交通、通讯发达,想向哪位上师求法,坐上飞机、汽车一会儿就到了上师面前,或者在家里,足不出户通过网络、音频、视频听上师讲法,各种各样的书籍都比较方便看到,这些都是学法的便利条件。相比之下,以前的修行人为见上师、求正法而历经的磨难要大得多。

法王如意宝少年时期从家乡色达步行五百多公里,到石渠江玛佛学院拜见托嘎如意宝,沿途靠乞食维生,翻山越岭,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之后在上师座下全面听受显密教法,小小年纪也能和大人一样忍受千辛万苦而丝毫不动摇精进学法的决心。

那时,法王如意宝父母双亡,没有人供养他在外求学所需的衣食,他只好常年靠江玛佛学院定期分配给僧众的少量酸奶维生。他住的草坯房狭小简陋,四壁透风。每当秋冬来临,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便在屋里挖一个大坑,坑里填满干草,每天大半截身子坐进坑里看书,以此取暖。晚上点酥油灯彻夜用功,累了就靠在坑壁上休息一会儿。

法王常常用全知无垢光尊者依止持明上师革玛燃匝的故事来鼓励自己:无垢光尊者在最贫困的时候,曾经靠区区三藏升糌粑粉维持了两个月的生活。每当下雪,就钻进一个牛毛口袋里取暖。这个口袋既作盖被又当褥垫。

尽管条件如此艰难,尊者仍然坚持不懈在革玛燃匝上师面前恭听了诸多法要,被人们称为“更钦耶尼雅巴”——住在牛毛口袋里的全知者。后来,尊者成为革玛燃匝上师法统的传人,凡见到、听闻、忆念或接触到尊者的众生都将获得菩提果位。

上师的加持无所不在,生活中的一切际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这意味着我们决心直面生活的实况,选择把顺境、逆境都看做修行的途径。

但是,对有些人来说,“上师的加持”也许恰恰意味着可以不直面生活的实况。你希望有一种方法,有一个人,能带你超越这琐碎而低俗的人生,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美妙境界。世俗的事务不再让你感兴趣,这究竟是好是坏呢?

如果你仍然想要成为、想要得到并且保有,不论目标是世俗的功名利禄、情感欲望,还是非世俗的名闻利养、神通境界,背后的行为模式都是一样的,你不过试图用另一套东西来强化我执。

如果你失业了,你不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运气不佳或者人际关系没处理好,而宁愿相信这是一项考验,是上师或者诸佛菩萨想看看你是否堪受人生的大礼。你觉得,在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桩桩件件都是另有深意的。你不会真正摔跤,就算摔倒,也应该摔在莲花或至少是棉花上。然而,如果我们真正相信上师的加持无所不在,就不会在意自己会摔得多惨,哪怕山穷水尽,比周围的人都更潦倒,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上,这份坦然和决心,已足够令我们的生活开阔而富足。

我们听从上师的教导,开始闻思佛法。佛教经典的文学之美、逻辑之美、思维之美,各种理论、概念、公案让你振奋赞叹,但这一切如果没有融入你的心相续转化成你个人的领悟,对你来说就只是一堆知识。

法王如意宝以前常说:“闻法是为解脱,不为积累、卖弄学问。”尽管你可以在自己收集的知识中找到肯定和安慰,也可以向世人炫耀,但这并不能保证减少你的困惑。若没有对上师的坚定信心并随时祈祷上师加持,我们在闻思修过程中的努力很容易就受到习气的影响,而成为一种囤积行为、囤积学问、囤积经验。

从前,那诺巴尊者曾是印度最负盛名的班智达,精通三藏,辩才无碍,但智慧空行母却提醒他:“你只是精通词句而并未彻底证悟。”尊者知道空行母所言正中他的要害,于是毅然放弃一切功名成就,从零开始跟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