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童喜欢操作教具,并从教具中得到满足与乐趣,毫无厌恶与疲倦的表情。她说:“儿童的‘工作欲’正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能’,在顺利的环境下,工作这种本能会自然地从内在冲动中流露出来。”她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性质并不相同,它有以下特征:
    ——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的引导本能。
    ——无外在目标,以“建构为人”或称自我实现、自我完美为内在目标。
    ——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与建构性的工作。
    ——须独立完成,无人可替代或帮助完成。
    ——以环境为媒介来改进自己,形成自己与塑造自己的人格。
    ——依自己的方式、速率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
    因此当孩子严肃地做面前那件工作时,你千万不能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以为他是学着马戏团走钢丝的游戏。其实他是在做着一件神圣的事──学习成人的正确走路和沉静细心。
    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来说,“工作”的目的是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做事聚精会神,而且能有秩序地完成一件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借着四肢的活动,使孩子的人格、智力与体能同时得到发展。
    孩子“工作”的目的是为完成自我。大人刚好相反,他们的工作是为满足“目前社会所有”、“目前生活所需的衣、食、利、欲”,是为了维持生命!
    所以,哪怕是孩子专心地在玩泥巴,你看到之后都应该高兴。虽然他手上、脸上、衣服上都脏,而且捏得也让你看不出什么“名堂”,但在他内心却是干净而高尚的,说不定是在建一条捷运铁路,或是修新的长城,甚或是学你做包子、面条。因为他在专心地用头脑想,用手、眼和着泥水而忙碌!这些活动、这些体验都是为着要成为一个未来世纪的新人。
    为什么孩子会高兴入神地玩泥巴?倒不是他对泥巴有什么样的渴求,而是他有股内心的“需要”,需要有东西,让他们的双手不断地活动,接触事物、体验感觉同时发展智能。
    或许刚开始,他想捏成一匹马,可是你怎么看也只像一团稀巴烂泥,那是因为他手脑并不能完全协调。经过一段时间,你可以发现,他已经会运用方法,东补一块、西捏一点,似乎已经有些马的雏形了,这表示他的手脑对于“捏握”这件事已经逐渐协调、逐渐配合了!
    或许3个月后,他突然对剪纸感兴趣,那就表示他的“内在需要”又导引他往另一个眼、脑和小肌肉协调的发展途径去了。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期的各种感觉练习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工作可充当中介作用,将传统教育中根本对立的两个概念“自由”与“纪律”有机地联系与统一起来。换言之,工作可促进非压迫、非强制的纪律的形成。
    蒙台梭利还具体分析了工作之所以能促使纪律形成的原因。
    其一,从生理的角度讲,工作有助于儿童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她认为,儿童之所以能遵守纪律,实际上意味着他们具有正确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而幼儿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这种能力,通过各种工作可起到协调、控制肌肉的作用。
    其次,从心理的角度讲,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儿童服从纪律的先决条件是有一定意志力的,因此,意志和心灵的形成必须先于服从,而使儿童全神贯注于作业则是培养意志的一个途径。在工作过程中,对意志的激发和抑制的能力就可得到发展。
    第三、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蒙台梭利此处所谓独立性主要是个生物学的概念,即能自我支配,依靠自己的器官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她认为,如果使儿童沉浸于工作,使他们学会“依靠自己”,从工作中获得乐趣,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人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儿童之间没有妒忌,没有争吵,良好的纪律就体现出来了。蒙台梭利还认为,只要儿童自发地工作,在工作中就会学会尊重他人的工作权力及懂得“善”和“良好的规范”。
    从蒙台梭利的上述分析来看,显然,工作之所以能促进纪律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的。由于工作欲是儿童的一种内在冲动,工作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只要引导得法,就可导致非压迫的纪律的建立。蒙台梭利说:
    真正的纪律是通过工作第一次显现出来的。到了某一时刻,儿童对一项工作有了强烈的兴趣,我们从他脸上的表情和长时间全神贯注于一项活动就可以看出,这个儿童已走上了纪律之路。
    在形成纪律的过程中,蒙台梭利和卢梭一样,完全排斥了“说理”的作用。她认为,幼儿仍处于潜意识向有意识的过渡阶段,成人的说教不会奏效。此外,采取强制命令去束缚儿童将压抑儿童的个性,这是违反自由原则的。
    澳大利亚教育家康乃尔认为:自由、工作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总的来说,蒙台梭利通过工作而统一起来的从自由经工作而到有秩序的纪律教育思想是富有创见的。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编制适合孩子的教具 (一)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具与玩具是不同的。“教具”带有“教育”的功能,所以它具有严肃的意义,不能随意地被安置在厨房或者客厅,也必须有专属的“活动室”与特定的使用规则,如此它的功能才能被尊重。再者,由于教具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例如粉红塔,为了让孩子能以触觉与视觉来分辨大小,所以在颜色上也就设计成单一化,目的在于造成注意力的集中,而不会为其他因素所干扰。但是,在孩子能完全地熟悉这个基本功能后,它能被允许与其他教具变化地使用。
    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针对人的各种感官,专门设计了各种有独创性的教具。这些感官教具大致具有以下重要特点及使用要领。
    教具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每一类教具基本上都由若干部件组成。所有部件除了某一维度如大小、重量、频率高低等有量的差异外,其余的性质相同。例如,训练感知重量的教具,所有的部件均同质、同形,只是每个部件之间存在量的差异,以便使儿童通过操作这套教具,训练对重量感觉的敏锐性。每种教具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蒙台梭利要求在训练时,应尽可能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以便使所要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纯正和清晰。例如,为了训练触觉,要求儿童将眼睛蒙上,或者在暗室中操作触觉的教具,以便排除视觉的干扰。蒙台梭利强调:唯有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工作,这种工作或教育才具有最大的发展价值。
    教具具有教育孩子了解大小、轻重、高矮、乃至最大、次大至最小,让孩子能产生次序、顺位等等“秩序”感的教育特质。这种特质不只显现在教具的本身,也旁及到外围的一切行动。所以,使用者必须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有次序地归位以及要尊重它、维护它的素养。在这样教养下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尊重“长幼有序”和“先来后到”等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
    至于玩具就不一样了!玩具的制造,虽然有些也带点教育意义,却不是十分明显,它的大部分目的只是想利用小孩子的好奇心,想赚妈妈荷包中的钱,而妈妈为了暂时免除孩子的纠缠,或是爸爸想同时满足孩子和太太的要求,也就不惜花费地买回家去。但孩子玩了不久,玩具就成了废物。仍旧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而且引起一连串的后遗症。
    而在蒙台梭利教育法里,教具则取代玩具成为教育的最重要的辅助者了。
    蒙台梭利的教具究竟有多少种?依荷兰宁惠斯公司的记录,至今已有349种之多,但实际上哪些是蒙台梭利自己所创制的,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可见有一些必是经由后人自己发展出来的。其实这相当符合蒙台梭利的教育精神,因为她不曾认为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永恒的结论。她明白生命具有变动性,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必会有些因循,也有所创新。因此我们会说只要合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要求和作用,妈妈们也可以在家里替孩子做。但千万别去买那些复杂的,连自己都弄不清楚的电动“玩意儿”,惹得孩子和自己生气。
    对“教具”一词,蒙台梭利本人曾公开地表示,她不喜欢这个名词,正确的名称我们应该叫它“工作材料”。它的主要作用,是供给幼儿做成长“工作”时所用的“材料”,兼具增进智力和改善性格的作用,因此她不愿被世人称之为“教具”。然而这个用法,由来已久,我们为了方便沟通,也就习用下来了。只不过,在使用者的心中,必须非常明白:它不像老师手中的那根教棒,不是辅助老师教课的物品(“辅助老师授课”就成了以大人为中心),它是让孩子在其中“自我教育”、“自我启发”的媒介物,而非玩具。
    蒙台梭利教具不选用五彩杂陈的色泽,而是以朴实、干净的色调为主。因为它具有教育意义,所以通常用单色调,突显真正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具有孤立的特性。例如:粉红塔的10块木头全部都是粉红色。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编制适合孩子的教具 (二)
    由于教具的最重要目标,是为符合儿童的内在需要,所以在大小、尺寸上,只以儿童的能力为考虑范围,例如:粉红塔最大的一块,孩子也可以搬得动。
    每项教具都有能够吸引小孩子的因素,例如粉红塔木头的重量、颜色,或者勺豆子时豆子沙沙的声音。教具的设计,以供给一个人操作为主要考虑目标。
    每项教具的单独和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而且不管在设计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的重要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