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9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局可以十分有效地防止飞机在水面上快速滑行时引起强力水流打入发动机,

从而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也减轻了海水对发动机的腐蚀。

    “信天翁”机身下部的船体是相当精细的,即在断阶前面设置了不很长

但相当宽的挡水板,前体上还设有导流梗。这不仅能尽量缩小高速飞行带来

的不利影响,而且对控制水流喷溅起到一定的作用。A—40 取消了一般大型

轰炸机和水上飞机都采用的领航员透明舱,代之以大型雷达,由此表明:A

—40 水上飞机已完全否定了以目视领航为主的传统方式。

    为了达到与岸基飞机基本相同的载重和续航力,A—40 付出了较昂贵的

代价:一是机翼的翼展为 42 米,这将使机翼结构重量增大,但却可以使翼尖

浮筒的高度缩短,阻力和重量减轻,可部分地补偿总结构的重量。机翼的后

掠角并不大,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重量;二是采用 2 台大椎力(1.5 万千克)

的发动机;这种涡轮风扇式发动机很省油,而且载重和续航力非常可观。此

外,这种水上飞机还是一种海面效应极高的地效飞行器。为了充分的利用地

效,A~40 必须与地面保持较低的高度,并随地形变化而起伏变化。环境恶

化时,该机也可爬到几百乃至几千米的高度,像普通飞机一样安全飞行,避

开狂涛骇浪。

    A—40 有一个机头受油管能进行可靠有效地空中加油,同时它的操稳、

防腐等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信天翁”的问世将使前苏联海军能

够克服别—6 和别—12 水上飞机的某些不足,把其反潜作战提高到一个崭新

的阶段。有人预料,A—40 的问世,必将带动世界水上飞机的全面发展。

       

    21 世纪的战斗机——YF—22

      

    令人瞩目的美国空军先进战术战斗机(ATF)的选型竞争,经过 54 个月

的激烈争夺,终于在 1991 年 4 月份见出分晓。

    ATF 是英文‘先进战术战斗机”的缩写。早在 80 年代初,美国五角大楼

就决定研制一种足以对付前苏联的苏—27 和米格—29 的新一代战斗机,并指

望该机在 21 世纪的全球范围内夺取空中优势。

    计划一出笼,以生产 F—117A 隐身战斗机的洛克希德公司,与推出举世

瞩目 B—2 隐形轰炸机的诺斯罗普公司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参加投标。诺斯罗普

公司率先试飞了 YF—23A,该机机翼为截尖型三角翼,尾翼为蝶状布局,两

个垂直尾翼向外倾斜 45°。其外形略具 B—2 轰炸机的风采。机上的武器采

用内装式,装备有先进的中距空地导弹、“响尾蛇”空空导弹和 20 毫米航炮

等。

    它的对手——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 YF—22A 后来居上,初试锋芒就展示

出其优良的特点,压倒了 YF—23A。

    YF—22A 在研制过程中,大量借鉴了美国隐身性能极好的 F—117A 的技

术和经验,但也注重克服其多个斜锥面组成的机体和座舱气动性能不理想、

阻力偏大,只能做亚音速飞行的缺点。它的机头呈棱锥形,两个进气口沿棱

锥的下斜面安装,进气口截面为平行四边形,与常规飞机不同。设在翼下的

进气口隐身效果虽然远不如翼上的好,但这极利于改善飞机的大迎角机动性

能。YF—22A 还采用了大根梢比(翼根与翼尖比大)的梯形翼,前缘后掠角

为 48°,后缘后掠角约 17°,选择这样的机翼自然有利于突出改善飞机的机

动性,提高飞机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并满足隐身的需要。为了减小平尾与立

尾之间的干扰,该机的双立尾仅向外倾斜 27°。飞行员座舱为气泡式,视界

良好。机上平尾、尾撑、二元喷口和尾锥的后缘都有不很规则的锯齿状外形,

主要是为散射从后面射来的敌雷达波。

     除此之外,YF—22A 战胜对手的原因还有:造价和机动性优于 YF—23A,

YF—22A 飞机的单价预计为 6000 万美元,而 YF—23A 由于造价据说要比 YF

—22A 高出许多;另外,YF—22A 上由于采用了推力矢量喷口技术,因而在机

动性方面明显优于 YF—23A。

     应该说,在隐身方面,YF—22A 是做了不少努力的。它的雷达反射波被

减至最小的程度。据称,YF—22A 的隐身效果虽不及 YF—117A 和 B—2,但它

的雷达反射面是相当小的,仅为 F—15 的 l%。不过,美国军方认为,不论

将来战斗机如何先进,最终双力仍将进入对方视野内作战。在这种情况下,

隐身性能就将让位于机动性。另外,1988 年 9 月的范堡罗航空展览和 1989

年 6 月的巴黎航空展览会上,前苏联的米格—29 和苏—27 的飞行表演,充分

显示了原苏联战斗机优异的机动性能,这对美军界也是一个极大的刺激。美

空军现已决定,对 YF—22A 进行局部改进:包括缩减直尾翼和水平安定面的

面积:减轻全机重量;换用清晰度更高的小液晶显示板等。

     预计,1997 年 YF—22A 将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美空军;到 2003 将可

能达到年产 48 架的水平。

        

     特技飞行冠军——苏—27

       

     1989 年 6 月,巴黎国际航空展览期间,鲜为人知的苏—27 首次在公众面

前表演了“普加切夫眼镜蛇”机动动作所谓“普加切夫眼镜蛇”动作是飞机

在低空以 400~450 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一段时间,突然拉起机头,上仰超

过垂直位置,并继续增大迎角至 110°~120°,相当于机尾先行;当速度急

剧减小后,机头平稳下俯恢复正常飞行状态并很快增速。这个机动动作,不

仅要求飞行员有高超的驾驶技术;而且要求飞机有出色的气动性能;发动机

有极好的加速性;平尾有良好的操纵性等。

     事实证明,苏—27 是当今世界各国现役战斗机中第一种能在低空进行失

速机动飞行的飞机;而且具有吨位大、航程远、机动能力强、速度范围大等

特点。

     这种由苏联苏霍伊设计局 70 年代初研制的战斗机,于 1977 年 5 月 20

日首次试飞;第一架生产型在 1981 年 4 月 20 日首飞,后于 1986 年开始装备

部队。苏—27 的基本型翼展为 14.7 米、机长 21.9 米、机高 5.9 米,空重 17.7

吨,最大起飞重量 33 吨;最大平飞速度(高空)2.35 马赫,(海平面)1.1

马赫,实用升限 1.83 万米,最大航程 4000 千米,作战半径 1200~1700 千米。

     苏—27 采用翼身融合体,大边条气动布局,这对高速飞行十分有利。机

翼的平面形状为梯形,前缘后掠角 42°。机身基本上呈圆截面的半硬壳结

构,飞机的双垂尾安装在发动机外侧的缘条上。飞机座舱为泡式,视界良好。

     该机装备有极先进的电子设备:边跟踪边扫瞄的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

搜索距离 240 千米,跟踪距离为 185 千米;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在风挡前

透明壳体内;进气道前缘外侧及尾部有“警笛”360°雷达告警接收机。

     雷达、红外搜索跟踪装置及激光测距仪都与装在驾驶员头盔上的头盔瞄

准具同步,并显示在广角平视显示器上,彼此独立,又可以互相交联。

     苏—27 的武器装备系统也相当完善:在飞机右侧翼根前缘边条处装了一

门 3O 毫米口径单管炮,备弹 200 发;飞机共有 10 个武器外挂点,可悬挂空

空导弹,航空炸弹和航空火箭弹,最大载弹量 6000 千克。

     据苏官方报纸称,自苏—27 战斗机问世以来,先后创造了 27 项世界纪

录。其中 1986 年 10 月 27 日和 11 月 15 日,前苏联试飞员普加切夫创造了

25.373 秒爬高 3000 米、37.05 秒爬高 6000 米的世界纪录,打破了美国飞行

员史密特 1975 年 1 月 15 日驾驶 F—15 创造 27.5 秒爬高 3000 米的纪录和麦

克法林 39.33 秒爬高 6000 米的纪录。此外,前苏联试飞员萨托夫尼克和沃金

采夫曾驾驶苏—27,携带 4 枚空空导弹无降落飞行了 15 小时 42 分,距离长

达 1.344 万千米。

     如今,有许多外国飞行员也飞过苏—27,他们一致评价该机是一种具有

通常小型战斗机才具有的敏捷性和快速操纵性的大型战斗机。

        

     神奇的“大黄蜂”——F/A—18 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在海湾战争中出尽风头,屡建战功。

     这种美国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采用的是单座、双发后掠翼和双立尾的总

体布局。其机翼后掠角不大,前缘装有全翼展机动襟翼,后缘有襟翼和副翼,

前后缘襟翼的偏转均由计算机控制。翼根前缘装有一对大边条,一直前伸到

座舱两侧,边条机翼在大仰角飞行时可产生脱体涡,使机翼上表面产生高升

力。为了适应载舰的需要,“大黄蜂”的机翼被做成可以折叠的,后机身下

部还装有着舰用的拦阻钩。

     F/A—18 战斗机设计之初,美海军对一些战术技术指标没有提出过高的

要求。如最大飞行速度,F/A——18 只要求 1.8 马赫,而不像 F—14 那样非

要达到 2.34 马赫以上。这是因为速度达到 1.8 马赫时,已经可以顺利地完成

应由 F/A——18 所担负的任务:如近距离空战时,速度范围一般为 0.2—1.5

马赫;在进行对地攻击时,太大的速度如同“杀鸡用了宰牛刀”;只有用于

紧急拦截时,飞行速度才是越大越好。不过,此时可由 F—14 进行保驾,完

成高低搭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