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开来。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特点,如人的经济、政治、
思想和文化的倾向、需要和欲望。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第二,人的本
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
面的,有经济、政治和思想关系,还有家庭亲属关系等等。而生产关系是全
部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
关系,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必须把人放在以
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
历史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动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具体历史性。
总之,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
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以科学的历史观观察社会,对
人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实现的一项革命性
变革。
           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即人与人的价值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
活动与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离开个人同
他人、同集体、同阶级、同社会的关系,来抽象地孤立地谈论“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具有社会性和具体历史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人与社会的关系
上,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是个人对社
会的责任和贡献。应当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只从社会给予个人这方面来谈
人的价值,而应该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因为社会要能够提
供实现其每个成员的人的价值的条件,首先就需要把它们创造出来,所以,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看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
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在于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做出了什
么贡献。从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来看,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为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事业,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做出贡献;在我国,在今天,首
先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贡献。个人能力有大小,但
只要顺应历史潮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集体主义精神,有为共产主义

事业的献身精神,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范畴,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
是受着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
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社会关系的自觉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自觉
主人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完全独
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从整个社会来
看,一旦人类对客观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必然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能支配它,
使其服务于人类自觉的目的,这时也就从必然王国开始进入自由王国。人类
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历史。原始社会人们根
本谈不上对规律的认识,完全处在一种必然王国之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
会始终限制着人们认识的能力,尤其是限制着人们对于社会规律的掌握和运
用,所以从总体上看,人们也是一直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只有到了社会主义
社会,人们摆脱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束缚,才能为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
由王国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共产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
跃。但由于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人
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共产主义社会是自觉的人
类历史的开端,通过实践,人类将向更美好的未来继续挺进。
         趣味哲学故事


           赛马的学问
                   
    战国时代,齐威王爱好骑马射箭,经常喜欢和别人比赛,并且十次有八
九次能赢。有一天,齐威王又提出和元帅田忌比赛,并且以千金作赌注。
    田忌很痛快地答应了。但是,答应归答应,心里却老是嘀咕:以前和国
王比赛过多次都输了,这次怎么才能赢呢?
    田忌回到家里,把这事告诉给了孙膑。孙膑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兵法家。
起初在魏国做官,后来为了躲避名利熏心、阴险狠毒的庞涓对他的陷害,从
魏国逃到齐国。田忌早就知道孙膑为人忠厚、精通兵法,打心眼里敬佩他,
就让孙膑住在自己家里,当做最好的客人招待。两个人情投意合,亲如手足。
    孙膑问田忌:“以前都怎么个比赛法?”田忌说:“两个人各备三匹战
马,马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对上等,中等的对中等,下等的对下等。
赛过一轮定输赢。我的马力气不足,从前都输给国王了。”孙膑想了想,说:
“这次,我保你能取胜。”到比赛的那天,孙膑对田忌说:“你把最好的辔
头、鞍子备在下等马上,当做最好的马与国王最好的马比赛,再用你的上等
马与国王的中等马比赛,用你的中等马与国王的下等马比赛,这么颠倒一下
次序,就行了。”
    田忌按照孙膑的主意准备妥当,然后,催马上阵,挥臂拉弓,与国王一
来一往,争强斗胜。观看的人呐喊助威,不断喝彩。第一个回合,田忌输了,
可是,第二和第三个回合田忌都赢了,结果,得了千金彩礼。
    这出乎齐威王预料的结局使他感到很奇怪。就问田忌,这次他是怎么取
胜的。田忌就把孙膑给他出的主意如实地告诉了国王。国王听后,连声称赞

孙膑有智谋,有心机。从此,齐威王大胆重用孙膑,让田忌、孙膑统领齐国
大军。
    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事
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田忌采用孙膑之计,只是将自己参赛的马与国王的马在
等级上进行了调整,事物的结构有了变化,即发生了量变,这种量变最终转
化为质变,就是以弱胜强。


           孟母三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大思
想家,大学问家。后人称他为“亚圣”,在人们心目中,他仅次于孔子。
    但是,孟子小时候,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样,很顽皮,很贪玩,不愿学习,
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闹闹。他的母亲为了他的教育问题,时常感到苦恼,可说
是用尽了苦心。
    最初,他们的家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由于耳听目看,经常接触的缘故,
孟子和邻居的小朋友都学会了祭祀。于是,他们在没事可做的时候,便聚在
一起,模仿那些出殡送葬的人,又哭又号,又跪又拜的,玩处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发现了以后,连连摇头说:“唉!这个地方怎么能继续住下去呢?”
    于是他们就搬家了,这回搬到街市里来了,离一个热闹的集市不远。由
于孟子和邻居的小朋友经常出入市场,甚至在市场里玩,因此很快就学会大
人做买卖那一套,你装买主,我装卖主,你吹牛,我夸口,把商人那种招揽
客人的模样,学得维妙维肖。孟子的母亲看了儿子学成这样,又皱眉头,连
说:“不行,这地方也不行,还得搬家。”于是,她又开始东奔西走。
    这一次,他们母子的新居就在一所学校的附近,孟子耳闻目睹的都是学
校中的事,学着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游戏,很快,孟子就变成了一个彬
彬有礼,勤奋好学的好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孜孜不倦地用心读书,会心地笑了,她非常
满意这次搬迁,自言自语道:“这才是适合居住的地方啊!”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母确实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她懂得“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她深知一个人的才智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后
天的学习和锻炼,她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她的这些教育思想,
从哲学上完全符合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一个人的成材,同一切事物的发
展变化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又通过内因起
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的作用甚至是有决定性的。如果没有孟母三迁,
说不定孟子还成不了“亚圣”呢!
           自相矛盾
                     
    有个楚国人,既卖矛又卖盾。
    这天,他来到集市上,放声吆喝起来:“卖矛喽!卖盾喽!”不久就围
上了一圈看热闹的人。
    他举起盾,吹嘘起来:“诸位,请看我这盾,精工制造,用料讲究,坚
固无比,随你什么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
    他放下盾,又拿起矛,夸耀说:“再看这矛,千锤百炼,精心打造,锋
利极了,再坚固的东西,也能一戳而穿!”

    看热闹的人中间,有一位很会动脑筋,听了他的话,马上问道:“老兄,
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矛,是刺人的长枪;盾,是护身的挡牌。矛和盾是古代打仗时用的两种
不同的武器。由于那个专门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吹虚自己产品的故事,就有了
“矛盾”一词。人们把彼此抵触、相互不容的情况,叫做“矛盾”。自己说
的话,前后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恰相违背,称做“自相矛盾”。
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诸方面之间的既互相依赖又互相
排斥的关系。矛盾在形式逻辑中,称“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指两个
概念互相否定或两个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关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