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其八)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白发归)
  这种语序的变换,从散文的语法来看都是不好理解的。但是,在近体诗里既适应了声律的要求,又能增加诗的情味。
  我们知道了近体诗的这些语法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近体诗的意思,而不至於拿读散文或读古诗的眼光去看近体诗。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
  词律
  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注:又称为曲、曲词、曲子。后来又有诗余、乐府、长短句等名称,这里不讨论。)。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
  词是长短句,但是它和长短句的古风有两点不同:第一,词多律句,这是因为文人词颇受律诗影响的缘故;第二,在长短句的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句的长短则是由词调所规定的。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不同,句子的长短和平仄、韵脚也不相同。
  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先从词调说起,然后说到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和句式,最后谈谈词的对仗。 (一)词调、词谱
  词调本来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在唐宋时代,词调有好几个来源。有的来自民间音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是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有的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还有其他的来源。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就是这一类的例子(注:当然,不写词题并不意味着调名就是词题。)。
  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注:见明嘉靖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这种根据字数的分法,未免太拘泥、太绝对化了,我们只要把小令、中调和长调了解为大致的分类就是了。
  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的一段叫做阕,又叫片(注:曲终叫阕(què),片就是遍,一阕一片是说乐曲已奏过了一遍。又,一首词也可以叫做一阕。),单调的词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如渔歌子、如梦令、捣练子等。双调的词分为前后(或上下)两阕,小令、中调、长调都有,如菩萨蛮、蝶恋花、满江红、雨霖铃等。三叠四叠的词都是长调。三叠分为三段,如兰陵王,四叠分为四段,只有莺啼序一调。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阕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不相等的大都是前后阕起首的两三句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忆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更漏子、浣溪纱)。
  关於词调,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同调异名和同调异体的两种情况。
  所谓同调异名,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调名。例如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念奴娇除了又名百字令、百字谣外,还有大江东去,酹江月等别名。词调的别名大都取自这一词调的某一名作(注:前人编撰词谱,在有别名的词调下列出别名。)。所谓同调异体,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别体。举例来说,江城子有单调的,也有双调的;满江红有押仄韵的,也有押平韵的。别体又表现在字数差异或句法差异等方面,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前人编撰的词谱,在〃正体〃后面罗列各种〃又一体〃(别体),所谓〃正体〃大都是时代较早或作者较多的一体,其余就算做〃又一体〃。〃又一体〃之多,可以说明古人填词有一定的灵活性。
  我们还要注意,有些调名大同小异,但不是正体和别体的不同,而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词调。例如诉衷情和诉衷情近,木兰花慢和木兰花,等等。
  现在说到词谱。
  上文说过,词调本来是指填词时所依赖的乐谱。这类乐谱后来失传了,填词的人就按照前人作品中的句法和平仄来填写。词谱,则是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后人就按照词谱的格式来填词。
  词谱据说始於明人张綖的《诗余图谱》。后来较通行的有清人万树著的《词律》和康熙命词臣王奕清等人编纂的《钦定词谱》。
  下面是《词律》所列菩萨蛮词谱的样子(注:《词律·发凡》说:〃以小字明注於旁,在右者为韵、为叶、为换、为叠、为句、为豆,在左者为可平、为可仄、为作平、为某声。〃现在改为横排,原谱注在字右的,改在字上;原谱注在字左的,改在字下。):
  菩萨蛮 四十四字 又名子夜歌 李白
   山一片云 重 叠 金
   叶 换平 叶平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可仄可平 可仄 可平 可平 可平 可仄
  三换仄 叶三仄 四换平 叶四平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可平 可平 可仄 可仄 可仄
  下面是《钦定词谱》所列菩萨蛮词谱的样子(注:《钦定词谱·凡例》说:〃平用虚圈;仄用实圈;字本平而可仄者,上虚下实;字本仄而可平者上实下虚。〃原谱圈在字右,现在改为横排,移在字下。):
  菩萨蛮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 李白 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附图:
  我们对於词调平仄的描写,采取上一节通论讲律诗平仄的办法,逐字写出平仄。一句占一行,前后阕之间空一行,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字下加△表示韵脚,必要的地方附上文字说明。仍以菩萨蛮为例:
  菩萨蛮四十四字 双调
   平 仄平平仄
   △
   平 仄 平平仄
   △
   仄仄平平(换平韵)
   △
   平 仄平
   △
   平平仄仄(换仄韵)
   △
   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换平韵)
   △
   平 仄平
   △
   (前后阕末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 用平,否则是犯孤平。(注:张惠言《词选》录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前阕 末句都是仄平平仄平,后阕末句有十一首是仄平平仄平,三首是平平平仄平, 可见前后阕末句都应以仄平平仄平为正则(第三字必平)。后代变为律句平 平仄仄平。))本单元文选各词所用的词调都用这种办法制成词谱,作为本书的附录。 (二)词韵
  古人填词并没有特别规定的词韵。所谓词韵,基本上也就是诗韵,只是词韵比诗韵更宽些,更自由些。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据说这十九部是〃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的,其实不过是诗韵的大致合并,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用的是《集韵》韵目,现在改用〃平水韵〃韵目排列如下:
   第一部 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部 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部 平声支微齐,又灰半(注:具体的字见附录《诗韵常用字表》下同。);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置未霁,又泰半、队半。
   第四部 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部 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第六部 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第七部 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 愿半。
   第八部 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部 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部 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第十一部 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部 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三部 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四部 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以上平上去声十四部)
   第十五部 入声屋沃。
   第十六部 入声觉药。
   第十七部 入声质陌锡职缉。
   第十八部 入声物月曷黠屑叶。
   第十九部 入声合洽。
   (以上入声五部)
  事实上由於语音的发展或方言的影响,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不同韵部的字通押。试以本单元所选的作品为例。周邦彦的《齐天乐》就是第七部的字(收音於…n,晚剪卷限转远荐)和第十四部的字(收音於…m,掩簟敛)通押,辛弃疾的《满江红》就是第十五部的字(目续陆足菊犊哭)和第十七部的字(国)通押。可见这十九部只是大致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关於词的用韵,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有些词调是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的。一韵到底用平韵的如捣练子、浪淘沙令、江城子、玉蝴蝶等等,一韵到底用仄韵的如卜算子、醉花阴、齐天乐、满江红、念奴娇等等(注:满江红、念奴娇一般都押入声韵。)。平韵和仄韵的界限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某调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又一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