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青春”一词都表示这个意思,与现在意义上的“青春”有很大不同。如杜甫的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里面的“青春”也是指春季。

直到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新的含义,泛指人的青年时期。他写的《洛阳女儿行》:“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中的“青春”就是指青年。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意,成为青年的代称了。

现在,“青春”一词不仅指青年时期,还用来比喻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 清真

“清真”一词,据说始用于南北朝时期。

最初,“清真”的意思也和现在大不相同。从南北朝到宋朝的八百多年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优美的环境。

到唐宋以后,“清真”一词便开始与宗教有了联系。因为宗教都主张“清静无为”,都自称“清道”,所以喜欢用“清真”一词。而到了明朝中后叶,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一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所以,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把伊斯兰教称之为“清真教”。

两字篇 第五章(2)

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都称为“清真食品”、“清真糕点”等。另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

现在,“清真”一词基本成了伊斯兰教的专用词。

■ 秋波

典出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百步洪》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秋波即秋水,是秋风中的湖波涟漪。古人用秋水来形容女子的眼神。第一个将“秋水”一词用在文学作品中的是诗圣白居易,他在《筝》这首诗中写道“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诗鬼李贺也写到“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然而“秋波”一词的出现却是在苏轼的《百步洪》,这首诗引用了《晋书?谢鲲传》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谢鲲家住在建康,他有一家姓高的邻居,邻居家里有个女儿,人长得非常美丽,谢鲲便常常挑逗这高小姐。有一次谢鲲又去挑逗她,高小姐这个时候正在织布,对他的无礼行为非常恼怒,于是随手抛出了她正在织布用的梭子,说来也巧,这梭子正好打在谢鲲的嘴上,并且将两颗门牙打掉。

今天人们依然用“秋波”一词来形容女子的眼神非常美丽,清澈得像是秋天的水波。

■ 圈阅

“圈阅”据说是由王安石发明的。

自三国时,就有在文字和契约上签字署名的做法,史书上称为“押”。唐宋时期,大臣们进呈公文或传阅书牍时,不再署全名,而只是写上自己的字,表示阅过。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起用,任参政知事,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公文、呈文。他每次阅过文件,都要写上—个“石”字。由于文件多,他又是急性子,且不太注意书写,因此,“石”字经常被他写成一横一撇下边再加一个圆圈。因为他画的圆圈还大多不圆,这样给别人造成很多麻烦。于是,一次议政会议上,他声明自己“阅毕”的文件符号是,一横一撇下边再加一个圆圈。事隔不久,他索性去掉了横和撇,仅保留了那个圆圈。时间一长,其他同僚也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圆圈就变成了“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现在,“圈阅”这一做法仍被沿用。

■ 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春秋时期,有一天公子子公和公子子家,一起进宫去拜见郑灵公,快要进宫门时,子公突然站住抬起右手

,笑眯眯地让子家看。子家不解地看着子公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子家说:“这谁不会啊?”于是也伸出自己的右手,让自己的食指也一动一动的,子公看了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你仔细看看,是他自己在动啊。”子家认真的看了看,然后又动了动自己的食指,发现和子公的果然不一样,就问是何缘故,子公说:“每当有新奇的美味等待我去尝的时候,我的手指就会情不自禁地动。我想今天大王一定会有美味赏赐给我们的。”两人说说笑笑进了宫门,这时正好遇见郑灵公,于是把刚才的原委说了一遍。郑灵公觉得他们二人非常没有规矩,便没有说话。正巧那天御厨在为大家做一条很大的甲鱼,当大夫们都到齐了的时候,郑灵公让御厨将甲鱼拿来给大家分吃,然而当每个人都大快朵颐的时候,子公却傻傻地呆坐在那里,原来他的碗里并没有甲鱼,这当然是郑灵公吩咐的,子公也不敢说什么,他看见别人吃得很香,没有一个人注意他,他就忍不住走到大鼎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两字篇 第五章(3)

此后便有了“染指”一词,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 入室

语出《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系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圣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强调学习礼乐。有一次他听到子路在弹琴,可是内容却不是《雅》、《颂》一类的古典音乐,于是孔子很不高兴,他说:“子路,你为什么在我这里弹琴呢?”因此孔子的其他学生都不尊敬子路。孔子就说:“子路在学习上已经达到了升堂的地步,可是还没有入室。”在古代“堂”是指的正厅,“室”是指的“内室”,也就是说“堂”在前面,“室”在后面。孔子用“堂”和“室”来比喻学生学习的好坏。入门,升堂,入室用来比喻学习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

“入室”指的是学问技能深得老师传授,达到了精深广博的境界。今天我们依然用“入室”一词来形容学习好的学生,有“入室弟子”一词。

■ 三害

语出《晋书?周处传》: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周处的人,官至御史中丞。他是一个很奇特的人,从小体力就超出一般的人,他喜欢骑马,打猎,不注意小节,放纵性情,为所欲为,乡里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祸害。周处知道他受到乡亲们的厌恶,很是感慨,他决定改过自新,做一个让大家喜欢的人。他对父老乡亲们说:“现在天气暖和,收成也很好,为什么你们还是闷闷不乐呢?”一个老人唉声叹气地说道:“三害没有除掉,我们有什么好高兴的呀!”周处说:“您说的三害是指的什么呀?”老人说:“南山的白虎,长桥下的蛟,第三个就是你了。”周处说:“如果我把这三害除掉了,你们是不是就高兴了呢?”老人说:“如果你能真的除掉,乃是全村人的一大喜事,不仅仅是除害而已啊!”。于是周处上山射死了老虎,又来到河里去杀蛟龙,可是并没有那么顺利,他和蛟龙斗争了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他死了,心想三害终于被除掉了,全村都在欢呼,这时候周处却从河里出来了。周处看见乡亲们这么厌恶他,于是就离开了家乡。他去拜访陆云,准备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经过陆云的指导,周处勤奋好学,最终官至御史中丞。

后来人们就用“三害”来指残害百姓的祸害。并且沿用至今。

■ 三军

“三军”一词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

春秋时期,“三军”的意义与现在意义上的“三军”大不相同。春秋时,一些诸侯大国通常都设三军,如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有上、中、下三军或中、左、右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秦、汉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

两字篇 第五章(4)

今天,古代的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在我们的军队建制中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陆、海、空三军。

现在的“三军”专指陆、海、空三种部队。

■ 散步

“散布”一词源于古人的食药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因盲目追求延年益寿,服食五石散成为风气。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这五种矿物质,再搭配栝蒌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之类的药材。五石散中的某些成分有较大的毒性,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服食后,必须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才能减轻对身体的伤害。当时人们称药性的显现为“散发”,药性若不显,便有生命危险。为了使药性能顺利的散发,食药后,人们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的发作。这种行走叫“行散”。

到唐代,人们服用五石散的风气见衰,而行散这种漫步的爱好未减,行散于是演变为散步。韦应物有诗曰:“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可见,“散步”与服药行散已脱离了关系。

现在,“散步”又成为一种为了锻炼身体而到处走走的运动方式。

■ 沙龙

“沙龙”源于意大利语,原意为大客厅。

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从1610年起,在家中举办聚会,开始接待宾客,很快就声名鹊起。

17世纪“沙龙”传入法国,最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