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俗眼看史记-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战,为汉朝都是做出贡献的。而李家那个李广利将军却是个窝囊废,除了会打败仗什么也不会,他也照得汉武帝宠幸。李延年也因此当上了全国音乐协会主席,和皇帝同睡同起。

哥哥和妹妹侍奉同一个男人,这还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李夫人受宠几年后,不幸染病去世了,李延年跟宫女又有许多淫乱之事,加之色衰而爱驰,不久他和他的兄弟们就被砍头了。

汉武帝宠幸的妃子也好,宦官也罢,全都是歌女舞者,除了陈阿娇出身高贵以外,比如卫子夫和李夫人这样都是寻常歌女。所以司马迁说:帝王的习性实在是太可怕了。所谓伴君如伴虎,被皇帝宠幸的人早晚会有一天因为皇帝的厌烦而下场凄惨的。弥子瑕就是给这些佞幸之人做了前车之鉴。

弥子瑕?是卫灵公的男宠,因为长得漂亮而深得卫灵公喜欢。他吃过的桃子,卫灵公也要拿来吃。所以,后来就有〃分桃而食〃的故事。但是,色衰而爱弛,卫灵公后来因为他不再年轻美貌而抛弃了他,并以弥子瑕拿自己吃过的桃子给卫灵公吃的事情为借口把他杀了。

司马迁老先生不过是以此告诫那些佞幸之人终有一天下场悲惨。但是,根据小道消息,汉武帝和霍去病、卫青也是有染的。司马迁先生却在文章最末夸赞他们受得宠爱是因为他们努力进取、很有才能。可见,司马迁就是看不惯那些靠张脸蛋和吹嘘拍马受宠的人!太史公说:帝王宠爱和憎恶的时机太可怕了!从弥子瑕的经历完全可以看到后代佞幸之人的结局。哪怕是百代以后,也是可以知道的。

第五部分 第120节:司马迁:为《史记》而生(1)

第二十章司马迁:为《史记》而生

司马迁这一生很简单,然而却因丰富而深刻。他还在娘胎里时就注定生来不需要思考人生的方向,呱呱落地时脑门上就贴着〃我是来写《史记》的〃标签。他的祖辈都是世代相传的天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到了秦朝的时候出了几个叛逆的祖爷爷,一改文官传统,成了皇帝的名将和铁官。对家族的叛逆竟然成了对时代的顺应,因为以前研究天文和历史的祖先还算得上朝廷大臣,倍受尊敬。秦汉以后,这个官职的地位就降到跟皇帝身边的倡优似的。把你当个人吧,你就是个人。不把你当个人吧,你就不是人。然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终于拗不过家族基因潜在而强大的作用力,重新捡起了祖辈的旧饭碗,当了汉武帝的太史令。往往官位越低,屁事越多。他不仅要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还要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好在司马谈是个正直的贤人,十分博学并且颇有抱负,并不引以为低微。他对其独生子司马迁寄予厚望,从小给他讲历史故事,教他读书还让他实地考察,司马迁便自然而然地子承父业,开始了目标明确而单一的生活——撰写史书。然而这份简单遇到汉武帝以后就开始变得沉重。第一节春风得意马蹄疾

司马迁是陕北农村里的孩子,父亲当个小官,俸禄很少,家里还得靠种田维持生计。但是这样的环境对于一个日后的文人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陕北高原上炽烈的太阳,西北大漠吹来的雄劲的风,南面奔腾而来的黄河,北面逶迤着龙门山。司马迁畅游于其间,得天地之灵气。脑袋瓜子特别好用,气质也正派豪迈,还热爱劳动,常帮家里放牛种田,深得父母喜爱。后来陷于官场的他回忆起这段生活,都不免一往情深地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

乡野生活对一个小男孩来说是颇具有吸引力的,再加上他还有一位见多识广的父亲陪伴,司马迁的童年可谓乐颠乐颠。白日晴耕雨读,傍晚便随着父亲去黄河边散步。有一天他们看见天边壮丽的落日,幻想那片片彩云便是千百条金色的鲤鱼在凌空跳跃。司马谈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便给儿子讲起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传说黄河里的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司马迁边听边看,渐渐地觉得自己也在那千百条鲤鱼之列了。从此他非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把家里能读的书都读了。致使有一次,他父亲想考考他,便把他叫来朗诵一篇文章,谁知他一听篇名,便一股脑儿地背了出来,一字不落还颇有情感。他父亲非常惊讶,猜想他一定是把放牧的时间也用到读书上来了,便暗地里跟着查看。谁知牛羊的口粮也如儿子胸中的墨水一样富足得很呢。

司马谈大喜,觉得儿子日后必有作为,便认真思考起下一步的教育计划来。司马迁五六岁时,刘彻登基当了皇帝。等到司马迁长到十岁的时候,司马谈便把他带到了长安附近,距离长安不过几十里远。当时西汉帝国已经声威大振,号称极盛,而且人才济济,异人辈出。长安无疑拥有最丰富的教学资源,〃人往高处走〃,司马迁从此脱离了闭塞的农村生活,来到了天子脚下。和所有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学习压力骤然增加。好在他也乐在其中,在父亲的严厉监督与耐心指导下读完了许多前贤的著作,并师从当时的两位文化巨匠孔安国和董仲舒。

当时司马谈为他儿子选择老师的时候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按照《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谈并不是那种偏执一隅的人。他曾经综观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学说,认为六家学说都有可取之处,但是他最喜好道家。因为道家的思想看起来虽然悬乎,但是容易操作。相反,儒家的学说看似讲究实际,却十分繁复以至于研究起来收获甚微,执行起来也是令人找不着北。但是他却请了孔子的第十二代世孙孔安国,以及一手促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董仲舒作为自己爱子的导师,实在也是顺应当时的国事所需。文景之后,汉王朝不再需要无为而治,儒术成为一种统治术,迎合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的口味。

第五部分 第121节:司马迁:为《史记》而生(2)

十年磨一剑,司马迁终于通过了所有的课程,《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诗经》、《战国策》等诸子著述统统钻研了一遍。这时他已经20岁了,身材颀长,面相斯文,是该讨老婆的时候了,也不愁没人要。孔子十九岁就娶妻了呢。可是司马迁没陷进爱河,倒是陷进历史长河中去了。他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疑问,需要实地考察才能够解决。当时他父亲还只是个工薪阶层,银行里的存款也不多,哪来的闲钱旅游,更何况他还计划全国大旅行。于是,平日里他便把父亲给他的生活费攒了起来,省吃俭用的,跟现在高校里的女生流行把吃饭的钱节省下来买化妆品的那股决心和毅力有的一拼。怪不得司马迁那么清瘦。老师看他这样,便问他怎么回事,他才把心中的打算说了出来。老师大加赞赏,在经济上也给了他一些赞助。

年轻人总是理想万岁的,司马迁春风得意坐上官车,马蹄〃得得得〃踏遍了大江南北。就这样,车里载着竹简、绢帛和毛笔,怀揣着一颗年轻而悸动的心,司马迁第一站直奔自己的偶像屈原的老家。屈原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中国第一位大诗人。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司马迁对于屈原的乘龙驾凤,约会神女,天地任其傲游的浪漫形象崇拜得五体投地。屈原不但文采华美,还是个刚正不阿、誓死不屈的硬汉子。司马迁怎能抵挡得住屈原巨大的人格魅力。于是参观完故居,紧接着又过长江,到屈原〃所自沉渊〃之处凭吊。想起先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二十出头尚不省事的司马迁还有些不大理解。但是面临着滔滔江水,想到世道竟然可以逼一个贤人去自杀,不禁黯然泪下。

司马迁本来不是特别有钱,为了节省盘缠,他顺汨罗江南下,到了湖南长沙。正好西汉政论家贾谊曾在此留下故宅,司马迁便去凭吊。碰巧贾谊也是屈原的粉丝,司马迁认真读了他的《吊屈原赋》之后,才发现贾谊和屈原经历虽然相似,人生观却不一样。所谓〃淡然处世,得以善终〃。司马迁从此对人生又多了一层感悟。就算时运不济,死亡也不是惟一的出路。

得此感悟,司马迁欣欣然忘记舟车劳顿。他从小听着三皇五帝的传说长大,如今来到了湖南,怎么能不上九嶷山看看?上头可是有舜帝的尸骨啊。舜帝是天下明德的化身,深得人心。他有两个老婆,相互之间一点也不争风吃醋。舜帝不幸死于湖南,两个老婆便结伴来寻,哭得死去活来,不眠不休。竹子被她们的眼泪浇湿了,泪斑不褪,有诗云:〃斑竹一枝千滴泪〃。老百姓看着也悲痛,便在九嶷的太阳溪建了舜陵,陵前建庙。这样至诚至信的明君,司马迁心向往之,马不停蹄来此拜祭。

此后司马迁又到过许多地方,对日后修史都大有助益。特别是拜访韩信故乡的那一次,他发现淮阴的老百姓对这位韩爷津津乐道。负责接待司马迁的老大爷说韩信可是他们这小地方的大名人!虽说后来死得有点儿窝囊,当年跟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也是叱咤风云的主儿,他照样是淮阴人民的骄傲。司马迁一听高兴了,书本上可找不到这么鲜活的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看来,光知道书本知识,局限性太大了!他又亲自去问当地的百姓,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一刀把那个流氓杀了。百姓们便把事情的始末讲给他听。说韩信当了大将军以后,回了一次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把他们杀了,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想这要是写出来,可是独家新闻啊。于是对自己的旅行生活越发满意。

就这样,他一人独行,走遍了全国九省。南到江淮一带,北至齐鲁之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算是全占齐了。真可谓〃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所能及也〃。如此难得的人才,且看汉武帝会怎么用他。

第二节劳碌命,凌云志

司马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