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错穿三国-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申耽眼睛一亮,立马说道:“新上台的魏王是曹公的长子。末将有幸见到过他。此公颇具曹公当年的风范。”

孟达指着他,故意愕然地问道:“难道义举兄你,你想重回曹营?”“将军,自古以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将军当初不也是本着这个想法而投奔了刘备吗?”见他这般扭捏,申耽索性捅开了那层薄纱,打开窗户说亮话,“只是,明主何其难寻也。请问将军,如果当今天下,真的有明主降临,我们该不该去投奔他呢?”

帐内顿时安静了下来。孟达定定的看着他,半晌不做声。

申耽被他瞅得心里发麻,额头上悄然冒出了豆大的冷汗。该死的,怎么就这样说了出来了?要是孟达真的像马超一样,把这些话上报给刘备,只怕自己的人头就要落地了。可是,转念一想,今非昔比,刘备还会相信孟达的话吗?孟达心里肯定清楚得很。想到这里,他心里轻松了许多。

果然,孟达长叹一声,起身离座,对着他长揖到底:“一语点醒梦中人。多谢义举兄直言劝告。达受教了。”

申耽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连忙双手扶起了他:“能为将军谋划,是末将的福分。”

两人头挨着头,开始密谋起来。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们一拍即合,很快就商量出了一个大致方案。先是由申仪去跟曹营那边沟通沟通。当年,张鲁降曹后,很多汉中的将领都跟着去了曹地。有不少人已经得到了曹丕的赏识。申家是上庸的首屈一指的大族,自问也有些人脉。

之前,为了得到刘备的信任,申耽把自己的族人和妻儿子女全迁去了成都居住。现在,他准备投奔曹营了,自然第一个就要想办法把人给迁回来。

可是,该找个什么样的借口呢?孟达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为什么不向诸葛亮学习呢?诸葛夫人可是带着一儿一女好好地呆在荆州守着“发迹之地”。

很快,申耽就向刘备请求:他的老母年岁已高。在成都居住不到一年,但凡变天,她浑身的关节便疼痛难忍。经名医诊治,是因为在成都水土不服之故。老母本是南阳人。故而,他想让刘备批准他派自己的儿子们去南阳盖个小宅子,接老母过去颐养天年。

刘备是以仁义著称。人家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通话,就只是为了一个“孝”字。可是,申氏兄弟守着益州的门户,刘备一时也抉择不了,便喊来诸葛亮商量。

诸葛亮看过之后,坚决反对,并建议刘备给刘封提个醒,让他好好看好这对兄弟。

刘备没有异议,照办了。

申氏兄弟和孟达一商量,又生一计。

申耽再一次向刘备递交了申请。这一次,他要辞掉一切职务,亲自去南阳给老母盖宅子。只留申仪依旧在军中任职。

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削去申家一半的实权,刘备有些心动了。申家久居上庸,说实话,他心里对这两兄弟一直很是忌惮。

刘备又找来了诸葛亮,苦着脸叹道:“孔明,我已经派人去申府探望了申老夫人。她确实关节疼痛难忍,不能行走,终日躺在卧榻上。再说,只是申耽陪老夫人去南阳。申仪还是照样留在新三郡呢。不批准的话,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

他心里的那点弯弯心思,又怎么能逃得过诸葛亮的法眼?

羽扇轻挥,他淡淡的答道:“既然如此,但凭主公定夺。只是,亮还是那句话,请主公一定要告诫少主,让他时刻注意申仪的一举一动。”

刘备见状,心里也很是不喜,暗道:若是孝直(法正的字)在,绝对不会这样说。唉,自从荆州失利后,孔明的疑心越来越重了。

于是,申请算是通过了。

申耽将手里的兵权和政务全部移交给了刘封,呆了二十来个亲兵风尘仆仆的回到了成都。

申老夫人听说可以回南阳居住,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就飞过去。

申耽拗不过她,只好把原计划略作修改。把临时盖宅子变成了买屋置地,回南阳落户,当土地主。

刘备好人做到底,表示了充分的理解。老小老小,老人有时就跟个小孩子差不多,任性得很。

这样一来,申耽要带去的人就多了。老太太身子不好,身边的贴身侍女、婆子们又都是用惯了的,一个都不能少。

还有,此去南阳,关山千里。老太太担心自己万一有个人什么长啊短的,没孙子送终。

所以,几个孙子、曾孙是一定要跟去的。而为了照顾这些爷,他们的娘和媳妇又全都要跟去……

呼啦啦,老太太一阵点名。申府就空了一大半。

申耽也犯难了。就算他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个人也招呼不过来啊。所以,他只好请了不少族人帮忙。好在他是族长,一呼百应,倒也省了不少口舌。

半个月后,申耽就带着一支浩大的队伍,从成都城里鱼贯而出。

见到申府里还是留了一些人的,其余的申氏族人的日子过得和平日无二,刘备很是放心。

一个月后,孟达派人给刘备送来了一封急信。

刘备展开一看,几乎晕厥……这是孟达的辞别信。这丫带着四千人马和申仪一道投奔曹营了。在信里,孟达沉痛的说道,他本为是一心想着跟着刘备行大义、匡扶大汉。无奈,刘备从来就不肯信任他。所以,他被逼的走投无路,只好忍痛而去。又一再声称,他没有带走刘备的一兵一卒。当年,他和法正带着四千人马应刘备入蜀,现在,他依旧带着这四千人马离去。以后,山高水长,望刘备多多珍重。

又被诸葛亮那张乌鸦嘴说中了!刘备缓过气来之后,立马想到要捉那申氏一族。这分明是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叛逃行径!

谁知,官兵赶过去一看,早已府去人空。那些留守的申氏族人化整为零,已经溜了个精光。

刘备哭丧着脸去找诸葛亮。

诸葛亮这段时间一直呆在都江堰。这里是成都的主要产粮区。所有的稻田都靠着都江堰灌溉。刘璋父子治蜀几十年,从来就没有好好地治理过都江堰。如今离秋收还有一段时间,诸葛亮现在正组织一大帮子人筑堤清淤呢。

听完了刘备的诉说后,诸葛亮明白了他当初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的建议当回事儿,这才让孟达等人得逞。

强按住心中的不悦,他果断说道:“为今之计,只有亡羊补牢。请主公速速督促少主收拢人马,提防孟达等人进犯。”

刘备连忙发文布置。

刘封、张飞、马超等人同时进入了一级备战状态。

这一次,又被诸葛亮言中了。孟达等人投奔曹营之后,得到了曹丕的亲自接见。一席长谈之后,曹丕对孟达青睐有加,立马封他一大串的官衔:什么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啦,领新城太守,还把襄阳和樊城交给他驻守。

新官上任三把火。孟侯爷领兵归来,立马纠集申仪一道向刘封开战。

他亲自给刘封写了一封信,指出他这个少主身份尴尬,不要对刘备抱有太大的希望。为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上位铺路,刘备迟早有一天会杀他。所以,他劝刘封不如早下手为强,趁早投降曹营,也算是为自己某一条活路。

刘封当着众将的面,气愤的将锦书撕了个粉碎。还不解恨,他又狠狠的踩上一脚:“呸,无耻之徒。”

使臣色变,正欲起气。

刘封指着他喝道:“来人,给爷拖出去斩了!”

使臣狂呼:“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两边的军士已经一涌而上,立马把他拖了出去。

很快,使臣的头颅就血淋淋的高挂在了军中的旗杆之上。

因为刘封等人准备得很充分,孟达也拿他没办法,只好忍下这口恶气,无功而返。

曹丕接到军报后,对司马懿笑道:“这个子敬(孟达的字)倒是个急性子。”

司马懿只是呵呵轻笑,心里却想着他刚刚发出去的那封信。也不知道黄硕收到了没有?

第230章 信

自从许昌一别之后,司马懿就一直在琢磨是不是有和黄硕合作的可能性。

当时得知她并不赞同诸葛亮而独自回到了草庐的事时,司马懿心里就有了这个设想。只是,那个时候,黄硕心烦意乱。兹事体大,他又没有考虑成熟,这才没有当场说出来。

司马懿蛰伏在曹操身边多年,虽然曹氏父子都很重视他,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的行动可以用艰难二字来形容。

他想蚕食曹家势力,一直缺钱少人。现在,黄硕富可敌国,青龙会人丁兴旺。这些资源都能成为他夺权上位的大主力。

可是,一想到黄硕的不愿意涉足政坛的原则,司马懿很是头痛。直到曹丕上了位,他才下定决心,给黄硕写了这封信。再不抓紧时间行动,就会越来越被动了。

曹丕成了魏王,却迟迟没有封王妃。甄夫人和郭夫人之间的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郭夫人没有子女伴身,底气自然不如为曹丕生下了长子长女,又深得婆婆喜爱的甄夫人。

况且,虽然郭父曾经做过南郡太守,但是英年早逝,致使郭夫人沦为了婢女。甄夫人是曹丕的原配夫人,而她最初却只是因为貌美,而被献给曹丕的一名姬妾。按理法,妾是不能为妻的,所以,在旁人的眼里,此夫人自然非彼夫人。

不过,郭夫人虽文采不如甄夫人,却是一路从最底层爬上来的,宅斗经验丰富。几个回合下来,一向养尊处优的甄夫人便屡屡中招。曹丕对她的厌恶与日俱增。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甄夫人即是原配,又生了长子长女,在婆母的眼里更是一顶一的孝顺好儿媳。一直无所出的郭夫人一时也撼不动她的地位。

终于,事情发生了转机。因为伏氏一事,甄夫人落了个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差事办砸了,被曹丕不喜,同时她还失去了伏家的支持。

郭夫人一直想从府外谋求动力。甄夫人做梦都没想到,她的失利正好成全了自己的敌人……过故人借机成功的和司马懿搭上了线。

而伏氏一事也确实惹怒了司马懿。曹丕这种粗鲁的往他身边安人的行径令他很不爽。他索性大大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