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血色战旗-第6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都以“护侨”为名派出军舰,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我国既已实行加入战团,亦当速派军舰来崴,相机应变,不但得以保护侨民之生命财产,假令一旦失和,俄国退让之际,该三国对于俄国亦必有所要求,倘或咸争利权,提起分割租界事,该三国定收捷足先登之效,此千载不遇之机会,而我国侨民较诸他国众多,若无武力以作后盾,未免向隅矣。”

    邵恒睿在发给北京的电文中说:“我侨民之众,关系之巨,处常之难,应变之险,远非他国之比。果真处于绝交或交战地位,又或猝值暴变,人有自卫之力,我何所持。人可鼓掉而去,我将焉往。前虑运粮为梗,我先受饿,兹虞风云莫测,我先蒙难”。

    国务院随即进行了讨论,终于在3月13日决定:派遣一艘军舰前赴海参崴护侨,由海军部负责落实。海军部在3月20日指定了“海容”号巡洋舰担负这开天辟地的出国护侨任务。

    “海容”号巡洋舰,是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军舰。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向德国伏尔锵造船厂订造了3艘军舰,排水量2950吨,分别命名为“海容”、“海筹”、“海琛”,军史上统称为“海容级巡洋舰”。3舰在1937年抗日战争中,均悲壮自沉于江阴附近的长江航道,以堵塞日本海军的进攻之路。

    中国派遣军舰赴俄护侨,激怒了日本。此时的日本,正致力于建立中日的共同防卫体系,以便攫取自己在“北满地区”的特权。中国的单独行动,大大打乱了日本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计划。

    可以说,“海容”号奉命赴俄,因力量依然单薄,对护侨来说,实际意义并不大,但这不仅是中国执政者第一次通过武装护卫的方式表示对海外侨胞的关切,更是在当时的弱势环境下,对日本逼迫的一次“软”对抗。

    在日本的高压下,中央政府一边尽力敷衍日本,另一边敦促“海容”号尽快成行,将生米煮成熟饭。外交部不断催促海军部,“即日开驶”,并电告海参崴总领馆,切实做好“海容”号的煤炭、淡水、食品等补给供应。4月9日,在日本的一再责难下,“海容”号驶离国内军港,4月16日在华侨们的欢呼声中,进入了海参崴港口。

    此时的海参崴港口中,已经有了另一艘悬挂中国五色国旗的商船“飞鲸鲸”号属于国有企业“轮船招商局”,此次奉派前往海参崴撤离华侨。这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动用民用交通工具从海外撤侨。早在确定了“海容”号巡洋舰赴俄的同时,中国外交部就要求交通部和东三省地方,紧急加派机车、商船,从陆海两路加快撤侨。“飞鲸”号于4月10日出发,先期到达了海参崴。

    “海容”号巡洋舰抵达后,“飞鲸”号的撤侨工作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当俄方禁止华侨们搬运两具棺木上船时,在外交交涉无效的情况下,“海容”号巡洋舰应总领馆的要求,“派兵四十名,登岸排立”,在武力面前,俄方边检人员也只能退让,“始得将枢装运”。“海容”号巡洋舰抵达后的第三天(,“飞鲸”号就满载了1165名华侨,起锚返航烟台港。

    “海容”号巡洋舰在海参崴,还多次派兵登陆,前往保护因争夺工作机会而被当地人包围的华工。几次三番武装示威后,针对华人的暴力行为大为减少。

    与此同时,中央宣布放松自上年圣诞节开始执行的对俄粮食禁运,对运往海参崴的粮食车队或船队,一律从速放行,以缓解海参崴的粮食危机。国内各地立即停办赴俄工作的护照,旅俄华工最多的山东全省动员,做好侨民的安置准备。

    “海容”号巡洋舰进驻海参崴还不到一个月,“捷克军团”发动叛乱,远东局势更为混乱。

    捷克军团全称是“捷克斯洛伐克军团”

    ,本是协约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还在奥匈帝国统治下,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捷克斯洛伐克的侨民们组织了志愿军部队,加入俄、法等协约国的军队序列。而在东部前线,与俄军对抗的德奥军队中,不少捷克斯洛伐克士兵也投奔俄军,到二月**爆发时,俄军中的捷克军团人数高达5万。

    十月**后,列宁与德国单独媾和。这支捷克军团宣称将加入法军队伍,继续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新生的苏联政府为不激怒德奥,下令将该军团调往海参崴,并与该军团达成协议:抵达海参崴后,即行缴械,然后从海参崴登船返回西欧。列宁此举,一是为了避免刺激德奥,二是延缓捷克军团加入法军,三是由捷克军团搬运全套武器装备到远东,加强远东的布尔什维克的力量。但这个愿望随即落空。

    捷克军团进入混战中的西伯利亚后,立即向布尔什维克开火,得到了各地“白卫军”、社会**党人和孟什维克的大力支持,沿途接连推翻并不稳固的苏维埃政权,到8月初已经占领了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的大部地区。刚刚泛“红”的西伯利亚,又回归了一片“白”色。

    失算后的列宁立即着手弥补,建立了红军“东方面军”,对捷克军团和白卫军展开攻击。“白”方逐渐不敌“红”方,开始步步向东撤退。而支持“白”方的协约国,包括中国在内,开始积极部署营救捷克军团的使命。

    毫无疑问,拯救捷克军团,为协约国干预俄国内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也为中国出兵西伯利亚护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捷克军团事件,令远东华侨的处境更为悲惨。捷克军团切断了西伯利亚大铁路,至少20多万华工滞留鄂木斯克和伊尔库茨克,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日军虽然数次前来赈济灾民,却明确宣布华侨不在赈济范围,连购买赈济粮的资格都没有。

    同时,管理远东地区的“白卫军”高尔察克政府,为了备战,积极搜刮民间财富,而华侨、尤其是略为富裕的华侨,成为主要的盘剥对象。白俄政府不断要求华侨换领“居留票”,进行勒索,1卢布的“居留票”,对华人却要收取10卢布,军警严厉盘查,无票和过期者将被罚款甚至监禁。华人离境,只能携带500卢布现金,超额的一律没收。日本支持下的谢苗诺夫“白卫军”,仅在1919年元旦一天,就从查获的70多名华商身上,没收了高达665万卢布的巨额现金。

    白俄政权之外,布尔什维克、日本军等,也纷纷印刷各自的纸币,强行兑换,令远东地区成为全球纸币币种最多、物价最为离谱的地区。加上各种政权强行征收高额税收,远东地区的华商被彻底地变成了“无产阶级”。而且,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任何保障,针对华人的烧杀奸yin不绝于耳。“财产任便处置,生命随意蹂躏”,“数十万侨民生命日居釜底,千百万财产形若垒卵。”

    远东华侨们再度向祖国发出呼吁:

    出兵出兵

    此时,协约国各国也在积极磋商出兵干涉俄国内战,日、美、英、法等逐渐形成了共识,而北洋政府也不甘落后,与协约国列强展开外交交涉,表示中国将随同出兵西伯利亚,“此次若协商各国公共出兵,我国对于参战应尽之义务,自应一致派遣一二千人,并以保护领馆、侨商”。与此同时,北洋政府行动起来,筹划利用这一良机收回被沙俄强占的一些主权,包括中东铁路的控制权。

    北洋政府的出兵要求,遭到日本的坚决反对。日本所希望的,是将中国纳入所谓“中日共同防敌”的体系,中国只要提供基地和补给即可,日本军队将会协助保护华侨。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是借机攫取在中国东北的更大利益。

    北洋政府并不示弱,虽不能与日本人针锋相对,但还是实行了软对抗,将中国出兵的目的由护侨修改为“援助契克(捷克军团)为宗旨”。这一理由,得到了美国、法国的支持,美国甚至明确表示,北洋政府应自行掌控中东铁路。日本也不便继续反对,但提出中国出兵的人数不必多。

    外交斡旋结束后,北洋政府确定出兵西伯利亚。出兵的真正目的有二,一是未雨绸缪,保障包括黑龙江航权在内的中国主权,防止在自己缺席的情况下,列强达成任何损害中国的协议;二是护侨。

    8月2日-8日,日、美、英先后发表出兵宣言,正式对俄国内战实施武装干涉。日军的人数,最多时高达72000人,美、英、意、法等国军队分别达到9000人、5800人、1400人和1200人。

    8月3日,已经在海参崴的“海容”号驱逐舰舰长林建章,被任命为“代将”,负责驻俄部队的全权指挥。

    8月22日,北洋政府正式发表出兵宣言,陆军第九师抽调了相当于2个团的总兵力,人数达4000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机关枪部队,分6批陆续开进了西伯利亚,由团长宋焕章负责指挥。主要使命就是确保海参崴…双城子…绥芬河的撤侨通道。

    中国军队的到来,大长了华侨的志气。驻俄部队不断派出小分队,应华侨的要求,前往执行拯救和保护任务。而在驻俄部队无法驻守的城市,华侨们开始成立自己的民兵组织“商团”,领事馆悄悄协助他们购置枪支弹药,增强自卫能力。

    在驻俄部队的壮威下,在内战最为激烈的伊尔库茨克一线,中国外交官员不畏艰险,从莫斯科和哈尔滨联系调运火车,全程护送,仅1918~1919年就抢运出3万名被困华工。

    尽管中国出兵的公开目的是援救“白俄”,但白俄对华人的态度并未丝毫改变。

    白卫军首领谢苗诺夫继续屠杀和抢劫华侨,1919年1月1日他“没收”了华商们665万卢布的高额现金后,7月份再度刷新此纪录,华商们1000多万卢布被“没收”。

    谢苗诺夫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