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洋军阀史话-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显世也知道王文华是卢焘的幕后指使人,所以恨王入骨,袁祖铭经由汉口到上海,收买上海的流氓,打算把王文华刺死。10年3月16日,王文华在上海一品香饭店被流氓刺杀,当场毙命。
王文华遇刺后,无形中替卢焘造成了机会,他在获知王文华的正式死讯后,就由代理总司令自动调整为贵州总司令了。
刘显世到了昆明不久,他所托庇的唐继尧也被部下赶走,仓皇离开昆明,其命运一如刘显世之离黔,后来湖北的王占元也垮了台,因此,刘显世想借助外力复辟再起的计划便落了空。
袁祖铭因为和王占元有香火缘,因此搭上了直系新兴领袖吴佩孚,所以取得了军费和军火的接济,偷偷地折返,在湘鄂边境组织了一支武力,号为“定黔军”。由于这支“定黔军”是北方军人所支持,因此卢焘便和北方为敌。
10年4月2日卢焘通电响应联省自治,并且组织了省宪会议。
早在3月间,他已正式接受广州方面的任命,为贵州总司令了。
赵恒惕(炎午)先生曾就当时湖南倡言自治,及应付当时湖南内外情势种种阐叙綦详,特录如下:
中江仁世先生文席:读五十五年十一月六日北洋军伐九七二段大著,谓鄙人以自治号召,保境息民。一方面以川、滇、黔、粤四省,成立联省自治阵线;一方面又与鄂、赣两省成联防条约云云,事实殊未能如此。敞省倡言自治,并未注重联省。意在各制省宪,合制国宪。如省宪与国宪条文有冲突时,即须改省宪。故湖南省宪,绝无联省字句。当时西南情形,卢焘主黔政,而非黔籍。故对自治极冷淡。四川省军各据防地,不能统一,仅与杨子惠(森)、熊锦帆(克武)、刘甫澄(湘)有往来,其他首领,绝无交往。云南唐、顾之争正剧,相距稍远,通讯亦难。广东客车各有防地,既不统一,难言自治,仅与许汝为(崇智)因同学关系,又有许崇清之联系,故有往来。陈竞存(炯明)及其他军要,殊少交涉。西南各省情形复杂,故不能积极以自治相劝请。仅于李宗仁、白崇禧主持桂政时,见其朝气勃勃,努力图治,全省统一,曾力劝其制订省宪,亦因湘桂交通较便,故亟思结合,成一坚固之自治阵线,庶几于省防省治,皆有大益。此为当时西南之实际情形也。至于鄂、赣两省之主政,皆为北洋军伐,绝无成立联防条约之事,不独自毁护法立场,亦且堵塞自治路线。倘有联防条约,则援鄂之役,彼岂不严词诘责耶?自问当时对时事极隔膜,政略更幼稚(当时倘能了知如大著所述各方情形,则应付必较灵活,贡献国家必有可观)。亦因连年战事,民力凋敝,财政枯竭,即派遣代表旅费,往往筹措维艰,迟延甚久,或竟终止。如此岂能于竞争角逐之场,有以自立耶?……当时孙中山在桂休,急欲北伐,我以北洋势力尚盛,须整训两年,政军并修,则胜算可期。未得孙中山许可,乃与胡毅生商定湘粤米盐互换以裕饷源。军事则有两种计划:一、湘粤军分路作战,即粤军利用铁路由岳州羊褛司进攻蒲圻。湘军则由平江长寿街抄袭蒲圻,以收夹击之效。亦因湘军路线较熟,步行较便也。二、湘粤军混合作战,岳州与平江由湘粤军联合担任。请由孙中山裁定。并派参议员李汉丞至桂林欢迎,惜因陈炯明叛变,此计落空。……此颂。撰

弟赵恒惕启十一月九日

一七五、广州军政府的颠沛
当北方的直皖两系互争雌雄之际,南方也启了战争,南方的战争是粤桂之战,是粤军回粤,驱逐桂系之战。
粤军成立于6年12月,这要从广州的护法军政府说起,军政府之建立,主要是孙中山的号召和海军的拥护,以及一部分国会议员的合作。可是陆军方面则依赖桂系,孙中山希望在海军以外能再建立一支革命劲旅,为军政府之中坚,但这个计划,受到桂系的阻挠和破坏,因陆荣廷视两粤为桂系的私产,卧榻之旁自不愿他人高卧。
那时候,陈炯明希望能掌握一部分军权,因此游说孙中山,希望能统率一支军队援闽,以向外发展,可是桂系不会分拨出一部分军队,于是孙中山就命胡汉民、汪兆铭去找广东省长朱庆澜,请朱站在乡谊情份上,拨出一部分地方武力,朱在省长辖权内只指挥全省警卫军,因此答复胡汪说:如果陈炯明愿居省长公署亲军司令名义,则可拨粤军廿营交其统率,以为出师援闽的基本队伍。胡汪回报,孙中山认为此时重要的是只求有军队,名义没有什么关系,陈炯明也不坚持。可是桂系闻知朱庆澜以兵力助陈,就对朱施压力,朱庆澜被迫去职,广东督军陈炳焜(桂系)乃悉收省署新军归督军署,孙中山对桂系的行动至为愤激,派程璧光、胡汉民、汪精卫力争,和陆荣廷再三商洽,陆始将陈炳焜调职,以莫荣新继任粤督,答允改省署亲军廿营为海军陆战队,由陈炯明率之入闽,这批军队虽号称廿营,实数只四五千人。就是日后的粤军。
6年12月2日,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邓铿和许崇智为副司令。
粤军出师后,不久即克复龙岩、漳州、汀州各属,闽南闽西尽入护法范围。海军的海圻、永丰、同安、豫章、福安五舰亦于12月7日黎明向潮汕进发。海陆两军同时入闽,前途大有展望,不料龙济光突在海南岛宣布就两广巡阅使,派军数千由琼岛潜渡登陆,深入粤境,海军乃回师救援,援闽的军事行动遂告胶着。
7年2月13日,孙中山因陈炯明率粤军进驻汕头,迟徊不进,曾函促其攻闽以回边防。
此后,广东的军政府内部问题重重,四分五裂,陈炯明的粤军在闽粤边境上不战不进不退,只求坐大,孙中山原拟以这支粤军为革命基本武力,结果只是造成了陈炯明的个人势力。
7年2月26日,军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被刺,这是军政府内斗最激烈的一幕。
孙中山要建立一支革命的武力,以完成削平南北军伐,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中国,这个愿望是在孙于民国6年到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时才确立的,可是当时孙身边没有这样一个人才,如胡汉民、汪兆铭、戴传贤、居正等都不是这样人才,朱执信虽有冒险犯难的勇毅,可是对于军队的整训和组织,又不是专长,于是孙中山在几经考虑后,想到了蒋中正,蒋这时正在上海,孙于7年3月2日电召蒋,5日蒋由沪抵穗,一连数日与孙密商,孙恳切希望蒋留粤,先从整理粤军着手,11日蒋奉命遄赴汕头,晤陈炯明、邓铿,15日就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职。
这时候,日本头山满和犬养毅函请,孙中山赴日一行,孙因非常国会已定6月开会,所以万难离粤,特派朱执信前往,面告护法战争之目的在于恢复国会。
护法政府内部危机重重,主要是桂系和政学系结合起来排除孙的大元帅职。5月4日广州非常国会开会,出席议员80余人,赞成改组军政府案的占40余人,多数通过,于是孙中山命居正将大元帅辞职咨文送交议会,并通电辞职。5月20日非常国会选出孙中山、岑春煊、陆荣廷、唐继尧、唐绍仪、伍廷芳、林葆怿为军政府七总裁。
5月21日孙中山告别粤中父老昆弟,表示临别惓惓之忱,并勉以负救国及整治乡邦之责,培养民力,增进民智,扶持风俗,发展自治,采人所长,去我所短。随后即偕胡汉民等,离广州赴汕头至三河坝。蒋中正趋迓于江干,睹孙形容憔悴,不觉凄然泪下,因即侍孙赴三河坝,长谈至午夜,孙中山留三河坝数日,与陈炯明会晤,并巡视陈部攻闽战线,力劝陈冒险前进,陈不置可否。6月1日孙赴汕头粤军司令部对于军略及编制,详细指示,下午搭乘大阪商轮苏州丸启行,粤军司令部遣卫队和军乐队在码头恭送,蒋照拂一切。孙中山取道台北至日本,25日返上海,27日由上海驰电陈炯明并转蒋,电云:
“汕头陈总司令鉴:并转介石兄鉴:闻张怀芝率大兵已到赣,不日恐有攻粤之事,又闻北兵二千余,由海道至汕,登陆援龙(指龙济光),李厚基在闽兵力,日日增加。……现已在三面包围之中,地位极为危险,此时敢冒险进攻则生,不冒险则必致坐困,以攻为守,则士气壮,响应多,敌胆寒,一进必收奇效。否则士气日丧,响应日微,敌胆日壮,而我以可胜不可散之兵,据能战而不能退之地,必无幸免也,诸兄其速图之!”
8月30日援闽粤军进克漳州,即将总司令部移驻漳州镇守署使。
蒋因为粤军无所作为,孙中山又留沪未返,所以也请假去上海。
9月1日许崇智在前方督战,由各将领公推为前敌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李炳荣、熊略、罗绍雄、邓本殷诸部皆归节制。4日蒋谒孙中山请训,因奉命返粤,5日偕邵元冲启程,13日抵汕头晤粤军参谋长邓铿,18日抵漳州总部,晤陈炯明后,检阅各方战况报告,计划进攻同安,猛击北军。
12月13日孙中山函许崇智和蒋中正,嘱固守观变,勿萌退意,认为须保守固有地盘,维持固有武力,以为应机观变之用。
此后国内变化甚大,民国8年6月29日孙中山函陈炯明,促其自福建回师广东。孙认为粤军此时在闽不特四面受敌,孤立无援,且给敌人造机会。故欲求今后的生存,必赖有冒险精神和奋斗决心,应把握时机,自闽回师图粤。
民国9年2月间,驻粤滇军有二李(李根源李烈钧)之争,广州军政府瓦解,非常国会亦分裂,反对桂系的军政府首领和国会议员均纷纷离粤。6月29日孙中山派朱执信和廖仲恺到漳州,敦促陈炯明返粤驱逐桂系,许以经济上之援助。粤军将领许崇智和邓铿等亦向陈炯明陈说。陈炯明本无意回粤,但经不起内外要求,乃与福建督军李厚基密约撤兵,由李厚基供给军费饷糈,以交换粤军撤出闽境,闽南粤军驻地由闽军接防。陈炯明私心在保全实力,不愿消耗实力,所以暗中派遣黄强、金章等向桂系及其附属派系政客暗中勾结。古应芬和廖仲恺劝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