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8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就要用我们的战士生命去挽回。”

    “尽管现在学习这些,可能在你们的眼里面只不过是临阵磨枪。但我认为磨总比不磨要强。你们这些做指挥员,尤其是军事指挥员的人多学一点知识,我们在战场之上可以少付出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代价。”

    杨震这么一说,几个干部多少都有种不好意思的感觉。看着几个人多少有些面红耳赤,杨震也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他也感觉自己的话有些重了。这里不是自己的老部队,团长近百人。又都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老兵,别说骂上几句,就是给他们几脚,那些干部屁也都不敢放一个。

    可新四军的规模远远无法跟自己的老部队相比,团一级的干部加起来根本没有本法和自己部队相比,作战部队的团一级干部更少。这些人又都是老革命,资历都很深。尤其是参加过长征的那些干部,很多在红军的时候就是团级,甚至是师级干部。资历都远在自己之上,自己今天的话,的确说的有些重。

    但有些话,说轻了根本就不起作用。就算他们的资格再老,年纪再大,有些话该说还得说。不说,损失的是部队,是战士们的鲜血和生命。作为指挥员,一个细节考虑不到,要用多少人的白骨、多少孤儿寡母的眼泪去弥补。

    到皖南来之后,杨震就感觉出来经历过长征的干部,在军事素养上要好于打了三年游击战的干部。原因很简单,在长征的时候,中央也没有放弃过办军事干部学校。一方面军的干部团,汇合之后的红军大学,都是专门为了培养干部而组建的。

    虽说在流动作战之中,教学质量有多高,这很难说的清楚。因为这些培养干部的军政学校,很多的时候本身就要参战,甚至要付出很大的牺牲。而且整日行军、作战,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但有了这些经验,毕竟要比没有强。只是他们学的这些,与自己要求的太远而已。

    杨震知道这些干部,都是久经考验、意志坚定,一步一个脚印从战场上尸山血海冲杀出来的人。他们在战场之上,面对任何敌人都不会皱一下眉头,更不会有任何的退却和胆怯。这些经历过十年内战而幸存下来的人,更是这支军队中佼佼者。

    但由于出身的影响,文化水平和军事技能差的太多。在战场之上,身为指挥员不是一个单凭勇敢二字,就能取得胜利的。中央虽然组建了抗大,专门用来培养军政干部。但受制于各个根据地被分割的现状,以及部队不断的扩大和发展,以及不断战斗的环境。

    抗大根本就满足不了部队对干部,尤其是军事干部的需要。这也就造成了各个根据地的部队,尤其是基层部队,合格的军事干部缺口很大。再加上本身的教学水平限制,使得各个根据地的军事干部与杨震的要求相比,差的太远。

    用在延安时候,天天陪杨震去抗大授课的李明博私底下的话来说,政治教育水平是很高,比抗联的水平高多了。但军事教育水平,充其量也就是咱们团级教导队的水平。尽管杨震因为这句话,狠狠的收拾了一顿李明博。但在私下,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时候的抗大与自己想象的水平差的太多。

    当然按照杨震想当然,这个时候的抗大至少应该是相当于后世的国防大学。等到了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当然你让即没有飞机,也没有坦克,甚至连火炮都没有几门。更没有指挥过类似作战的专门人才的中央,去讲授大兵团机械化合成作战,的确是强人所难了。

    别说条件简陋的抗大,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的陆军大学,都没有这个能力。这所抗日大学,讲授的主要是适合目前十八集团军发展的敌后游击战。至于大兵团作战,在眼下部队还没有这个能力去的打的情况之下,教授这些也没有必要。

    但部队的基层军事干部的指挥能力,需要加强却是一个实质的问题。实战经验丰富,不代表战术理论也强。作为基层的带兵人,各级军事干部,在兵力配置,火力部署方面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

 第三百二十八章 远水救不了近火

    几个干部虽然有些不是很情愿,毕竟都这个级别了,还要和一个小排长去学东西,换了谁都不高兴。但看了看杨震的脸色,最终还是都没有说什么,跟着李明博去整编部队和临阵磨枪了。几个干部的离开,让杨震身边立马清净了很多。

    看着几个干部离开的背影,杨震摇了摇头,转头又看向了地图。心中却隐隐的有些为那边一直还没有联络上的军部和主力担心。虽说这个会议相对于自己之前在东北的作风相比,开的时间虽然有些拖沓。但是时间并不长,最多也不过半个多小时。

    如果不是为了让这些干部明白自己的真实意图,若是按照杨震在东北的作风,最多也就是十五分钟。虽说会议持续时间不长,但毕竟也持续了半个小时。半个小时时间过去了,那边还没有能和军部以及主力联系上,这多少让杨震有些担心。

    尽管内心多少有些焦虑,但是为了稳定部队的情绪,杨震却不能在脸上有任何担心的表情。只能将那份浓浓的担忧,放在心里面。尽管有些犹豫,但在又等了将近一个小时后,依旧未能见到军部电报的杨震,还是让张子雄去李慧兰那边询问一下。

    看到回来汇报的张子雄摇头的样子,杨震手指习惯性的敲了敲了地图。沉思良久,还是来到了电台的位置。当看到正在不断呼叫军部的李慧兰后,杨震张了张嘴,却是最终还是一言未发。就静静的站在李慧兰的身后,等待着呼叫的结果。

    只是让他感觉到失望的是,尽管李慧兰想尽办法,但却依旧未能取得与军部的联络。看着反复努力,依旧未能和军部取得联络,显得有些焦急的李慧兰,杨震开口道:“小李,你与江南部队联系一下,看看他们接应到军部没有。”

    听到杨震的这句话,心思都放在抓紧时间与军部联络上,压根不知道杨震就站在自己身后,刚刚摘下耳机的李慧兰没有提防,当时就吓了一跳。等她回头看到一脸严肃的站在自己身后的杨震,马上明白恐怕是这位政委为军部和主力的安全担心。

    想到这里,李慧兰连忙解释道:“政委,现在我们距离军部的位置太远。我想是不是因为距离的原因,这里又是山区地形。再加上您要求军部使用小功率的五瓦电台联系功率不够,才使得我们与军部迟迟未能联络的上。”

    “您看是不是在呼叫时候,让他们启动大功率电台?政委,五瓦电台属于战术电台,在复杂的地形之下,就算加长电台天线,其信号也不可能传递的太远。尤其又是在地形如此复杂的情况之下,信号的传递受到的限制很大。”

    “我建议还是让他们启用大功率电台为好。咱们军部虽然没有五十瓦以上的电台,但是十五瓦电台的却是足够了。而且我们的军部又在运动之中,即便偶尔使用一两次,只要收发报的速度够快,三战区即便监听我们,也无法捕捉到我们的信号。”

    听到李慧兰的要求,杨震想都没有想的直接拒绝了:“不行。三战区设置有军统专门用于破译和监听各个方面电报的特别情报室。甚至我敢说,我们周边的这个三十二集团军,肯定也有这个特别情报室派出的人员。”

    “军统在监听和破译电报方面能力相当的强,其水平不次于日军。我们曾在这方面付出过血的代价,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之下,绝对不能动用大功率电台。否则,我们之前的心血都白费了。”

    “一旦主力使用大功率电台,电报虽然短时间破译不出来,但在短时间之内锁定军部的位置还是有把握的。军部即将脱险,我们绝对不能冒任何风险。继续使用原有的呼号与军部联络,同时与江南部队联系,看看他们接应到军部没有。”

    “你在呼叫的时候,告诉军部,在渡过长江以前,如果五瓦电台的功率不够,所有的电报全部由江南部队转发。在渡江之前,他们的电台最需要做是沉默。军部的行踪,也必须要隐秘。”

    听着杨震不容商议的口气,李慧兰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什么。这位军政委虽然年轻,但却是杀伐果断的很。一旦下定决心,很难更改。他不让军部使用大功率电台,那就绝对不会允许擅自做决定的。

    无奈之下,李慧兰只得将频率、呼号,转向苏南部队,试图通过他们与军部取得联络。苏南部队手中除了一部十五瓦的电台之外,还有一部当地百姓交出的国军战败时候丢在当地,新四军中极为少有的五十瓦电台。

    原本这部电台前任副军长准备调回军部使用,但在此时已经北上的军参谋长和原江南部队总指挥的坚持之下,这部电台还是留在了孤悬江南的苏南部队手中。作为必要时候,军部和江北部队联系的中转台。

    这部德国造五十瓦西门子军用电台功率大,天线灵敏度也相当的高。对电报信号的收发清晰度要比军部的十五瓦电台好的多,当然通讯距离也要比十五瓦电台远的多。所以一直很是让军部眼红。但在原江南总指挥的坚持之下,那位副军长也不得不妥协。

    看着杨震在自己面前偶尔显露出的焦急神态,李慧兰犹豫了一下还是道:“政委,您看是不是让江北的苏中和皖东的部队,过江一部分来接应一下军部和主力。他们距离苏南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只要行动快速,我想应该能够起到一部分作用。”

    对于李慧兰的话,杨震微微摇了摇头。此时在调动江北的部队,已经是无济于事。不单单在时间上已经来不及,而且有些话杨震是无法当着李慧兰或是军中任何一个人说。甚至就连当着团以上的干部,都无法明说。

    其实杨震到皖南后才发现,自己临来皖南之前,那位副军长实际能指挥的部队也就是军部的几个团。在中原局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