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24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因为作战参谋培养的速度远比不上部队扩编的速度,总部最后又下了一道命令。在考核之中,分数在六十分以上,八十分以下的原本属于淘汰系列的人选,改为团级作战参谋。同时将机要、通讯等参谋培养,与作战参谋的培养分开进行。

    但是虽说条件降低,但是团一级的作战参谋想要到师任同样的职务的话,那么对不起你的考核成绩,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也就是原来选拔参谋的标准。达不到,那你就在团作战参谋的位置上呆着吧。当然,如果通过指挥专业考试,也可以转任正副营长或是回去继续干自己的连长。

    尽管这个参谋教导队是进去容易出来难,但是只要在参谋教导队出来的干部,提拔也都是抗联之中最快的。尤其是到了副团一级,作战参谋出身的干部,明显占据优势。现在抗联各个团级部队之中,副团长或是团参谋长,甚至包括很大一部分的师副参谋长,都是第一二批参谋培训班出来的。

    虽说在抗联之中一向宣传职务不论高低,都是平等的。但作为军人来说,职务的高低却是自己能力是不是被认可的一种体现。所以尽管这个参谋教导队虽说比较难以毕业,但还是相当受到欢迎的。每年合格的连级干部报考的数量,还是很多的。但进去容易出来难。

    而现在政委要求在短时间之内,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作战参谋那里有那么容易的事情。要是全部按照抗联的作战参谋水平,没有半年是下不来的。而按照关内部队的底子来看,这个时间还要延长。

    林志强微微摇摇头,与那边正看着自己,与自己一同从东北调来,专门协调物资调拨的原抗联后勤部一分部副部长,现任挺进军后勤部副部长的张国立两个人只能相视苦笑。这个要求,实在有些太高了。

    只是不管政委这个要求是不是有些高,但很多事情该做的还是要做。自己提出了建议,上级也接受了自己的建议。但在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的时候,却因为参谋长死活不放手,林志强没有能一起返回部队。

    还得留下来的林志强按照之前的想法,抽调了抗联出身的三个作战参谋,配合参谋长迅速的按照热河日伪军兵力部署,以及敌我态势,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在这个计划之中,他甚至连杨继财带领的给挺进军运输物资的那个支队也算了进去。

    既然王副司令在电报上已经明确,这个支队在与挺进军会合之后,就地留在挺进军配合出关部队作战。那么算计到里面,也是很正常的。这个支队不仅装备了火箭炮,还有坦克和装甲车、二十三毫米双联装高炮,以及口径齐全的各种高射机枪。这个支队加入战场,挺进军的攻坚能力和防空能力至少提升了一倍。

    在协助参谋长拟定完毕作战计划之后,林志强没有在总部耽搁。知道现在部队即将东进的情况之下,作为一个主力旅参谋长,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的他连夜赶回了先头旅在围场以北的驻地。

    在之前的战斗中部队和装备损失惨重,先头旅眼下的编制已经残缺不全急需调整。部队分散活动在即,在上级命令下达之前,这些事情必须要完成的。鉴于此种情况,他不敢在总部过多的耽搁,急着赶回部队,对编制进行压缩、调整。

    等叶志强赶回部队之后,这次旅长对他的态度,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很多事情也知道与他商议了,该放手的时候也放手了吗,不在独断专行。部队此次压缩编制的事情,更是全权交给了林志强进行处理。

    这位私下里相当后悔,如果当初能听进去自己这位参谋长建议,部队也不至于损失这么大的老革命现在也是想清楚了。他这次之所以彻底放手给林志强,并不是因为林志强力保,自己恐怕会被撤职一撸到底的原因。

    作为一名原则性很强的老红军,他不会因为自己的感激之情,就将上级交给自己指挥的部队交给别人负责。而是通过这一战,他也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在指挥某些方面上的不足。以及部队真正存在的,不是单凭勇敢就能解决的问题。

    装备上去了、环境变化了,部队的指挥与作战能力也要随之上去。在像之前那样仅凭勇敢去与日伪军作战,只能让部队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这次对部队编制和装备的调整,他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林志强负责。自己则与旅政委一起给林志强做后盾。

    终于第一次真正行使参谋长职责的林志强,也没有客气直接对部队编制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编。直接撤销战斗之中损失最惨重的二团建制,将剩余部队调拨给了一团和三团。并撤销了三团营一级建制,改编为四个连。

    对原有三个团在战斗之中幸存下来的轻重机枪,按照口径的不同,重新进行了调配。除了眼下作为旅主力的一团补充到原有的编制数量之外。编制压缩的三团每个连留下四挺轻机枪和四个掷弹筒之外,其余的全部集中起来按照统一的口径编成两个全部装备了九二式重机枪连。

    总部下拨的二十万发补充弹药,也按照实际需求,进行了统一的分配。在轻武器的调配上,尽可能做到每个团的武器,口径相同。以避免再出现前面急需一种口径的弹药,后面送上来的却是另外一个口径的弹药情况再出现。

    同时针对之前担架队员动员不得力,出现丢弃伤员,甚至杀害伤员的情况。他专门与旅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商议,从政治部抽调了十名宣传与**干部,以及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专门组织了负责在战时转运伤员的担架队。

    实际上这些干部和战士,更多的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以防止在出现类似的情况。否则一个加强排五十多名战士,最多也只能抬十多个伤员。想要将一场战斗之中产生的所有的伤员撤下来,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第一百六十章 杨十继财的联想

    对于这些伪蒙军来说,怎么能尽快逃离这道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了地狱的山谷,才是他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情。至于其他的,该丢掉不该丢掉的全部都可以丢弃。伤员、辎重,甚至包括他们身上的武器装备和弹药。

    而在山下伪蒙军彻底的崩溃的同时,沿着两侧山地进攻的日军,再也无法承受在对方火力打击之下,快速上升的伤亡数字。在固执的,不肯撤退的德川中佐被一发打过来的十四毫米子弹拦腰截断后。

    山脊上没有了制约的日军给无法携带的伤员每人补上一枪,或是发给一枚手榴弹之后也随之溃退出了北隘口。没有办法,眼下山脊上的日军实在没有足够的人手去抬这些伤员。而原本应该做这些事情的伪蒙军,不是逃之夭夭,就是被困在山谷里面动弹不得。

    要是将伤员全部带走,对于处于山脊上的日军来说,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他们宁愿冒着被对手坦克部队追上,全歼的危险不抛弃伤员更。而这种事情,无疑对任何一个日军指挥官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情明摆着,这些被炸断脚或是腿的日军士兵,就算抬回去也只能彻底的残废。就算再怎么治疗,也不可能恢复战斗力。与其冒着被全歼的风险,抬回去一些已经没有了作战能力的人,还不如保住其他还有战斗力的士兵。

    这个账对于一支视下层官兵的生命为消耗品的军队来说,还是很容易算的清楚的。在作战不利的时候,勒令无法行动的伤员自尽以保全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也是日军中的一种惯例了。更何况山脊上目前还有行动能力的日军,就算全部的动员起来,也无法做到将伤员全部抬走所以,送那些无法行动的伤员回家,避免他们落入抗联的手中,对于眼下的日军指挥官来说,至少在他看来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在他看来,大日本皇军只有战死的士兵,没有被俘的懦弱分子。

    在他看来帝国只有为帝国荣誉而战死的军人,绝对没有被俘有损国体和军魂的军人。当俘虏,绝对不是武士该有的行为。至于那些士兵的想法是不是也是和他相同,那就不是他该考虑的问题了。无论那些伤员情愿不情愿,这都会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那个骑兵大队长其实并不想撤退,他在进入中国战场之后,曾经与不同派系的中国军队交过手,却还没有尝过败绩。还没有真正和对手交手,就受到这么大的损失,现在更是不战而腿,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但是眼下无奈形势不由人,他必须懂得取舍。在评估了一下周边的形势,以及自己手头上的伤亡数字之后。他知道再在这里坚持下去,自己这点人恐怕要全仍在这里。对方的火力实在是太密集了,自己这边打出一发子弹,那边能还击几十发。

    在炮兵全军覆灭之后,没有了炮火的支援,以自己手头上的现有兵力就是即便冲破火网的封锁,恐怕剩余的兵力也无法挽救败局。与其被全歼在这里,还不如先撤回去,将与抗联交手的经验去向上级汇报。

    对于蒙疆驻屯军来说,抗联是一个全新的对手。他们无论是火力,还是战术,都远远超过蒙疆驻屯军之前的主要对手晋绥军、八路军。如果还按照以前对付晋绥军和八路军的战术去对付这些新的对手,等待蒙疆驻屯军的只有惨败。

    虽说日本军官一般都有些死脑筋,而且普遍有着狂妄的心态。但并不代表他们很傻,硬拿着鸡蛋往师团上撞。相反日军各级军官,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其战术素养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之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如果这点问题,他们还看不出来的话,那么只能说日本军校的教育都失败到家了。与已经千锤百炼的关东军相比,这次战斗是蒙疆驻屯军与抗联的第一次交手。不管是给自己找撤退的理由也好,还是真的想把这次作战经验带回去。

    在局面越来越不利,伤亡越来越大,取得突破已经成了不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