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24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线固守华中地区。在南中国则固守武汉以下的长江中下游,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而在朝鲜南部则摆出了一副缩头乌龟,无论你怎么做我只坚守不出的态势。

    就是想要在时间上,尽可能的拖延到中国人自己动手打起来。到时候中国战场上的压力,一下子就可以消失。鹬蚌相争的结果,只能是渔翁得利。日本人死硬的认为,只要那支满洲境内眼下已经入关的强大共产军与国民政府生战事,日本军队就至少可以保证日军对长江中下游的控制。

    而且敌军的精力被牵制到关内,整个朝鲜南部的控制区,就基本上可以安全无恙。所以日军在关内战场,面对华北各个根据地,以及入关的抗联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大军,是一再的收缩。就是想挑拨中国人内部争斗,给他们渔翁得利创造机会。

    日本人算盘打的倒是蛮精的,只是中国人上不上他们这个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日本人放弃津浦线,甚至豫东部分地区打算祸水北移,将中国战场上的热点,转移到中国人自己的内部,这一点做的却是有些太过于明显了。

    杨震制定的从四五年开始,不仅仅要在战场上彻底击败日军,在心理和经济上也彻底击败日本人的计划,从四五年一月份开始按部就班执行的相当顺利。在这场战争的最后阶段,杨震采取多种手段,一步步的彻底从根子上瓦解日本人所具备的优点。

    两军的轰炸机群在天上,不断的点燃一个又一个的日本城市。将日本的军工基地,一个又一个的化为乌有。杨震制定的从心理上和经济上,彻底瓦解日本的计划,也在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展开的时候,地面上的新一轮作战行动也6续的展开。

    就在美国人全力肃清菲律宾战场最后日军残余,正在准备硫磺岛战役的时候。抗联留在东北的部队,也不断的进入朝鲜境内。在朝鲜独立军的配合之下,正在全力进行对朝鲜军作战的各项准备。

 第三百四十二章 杨震的建议

    相对于正在开始着手准备的朝鲜战场,关内战场上却是显得有些异样的平静。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关内战场在四五年的头三个月,主要的任务储备弹药和油料,以及医药、粮食等物资。

    中央要求在河北、山东境内,要保证华北部队两年弹药储备量,抗联入关部队一年半的弹药储备量,重武器弹药要保证按照抗联标准五个基数。油料和粮食等其他物资,要保证一年半的使用数量。

    刚刚完成抢修的北宁铁路上,每天都有大量向关内转运物资的军列在行驶。最多的时候从沈阳的苏家屯站,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向关内发送了三十一列转运物资的军列。抢修完成的沈阳兵工厂也将全部的产能开动,全力制造所需的武器弹药。

    按照现有的库存以及武器编制,眼下七九子弹和日式子弹倒是不用在制造了。此次南满总决战,缴获的日式轻重武器弹药,主要是山野炮弹足够关内部队使用几年的。杨震从苏联搞来的七九子弹,也足够关内部队三年所需的。

    整个东北的兵工厂,所需要制造的只有抗联所使用的弹药以及重武器的弹药,部分德制冲锋枪所使用的子弹,对缴获的日军重武器进行维修与翻新。剩下的就是全力生产和制造,各种航空炸弹以及空对地火箭弹。

    鉴于大量缴获的日式武器,在中央的要求之下,杨震已经终止了除了德制冲锋枪和机枪之外,与苏联人交换轻武器的计划。以节省宝贵的粮食弥补关内产量的不足,缓解关内粮食上的压力。

    整个华北根据地最大的粮食产区,就是河北的冀中平原。山东的粮食产量虽说也不小,但是整个四五年夏粮下来之前还是指望不上。整个四四年冬季连同四五年春季,单靠一个冀中平原,是无法满足关内部队以及大量机关所需。中间的粮食缺口,还需要从东北调运粮食进关补充。

    在接手抗联主力之后林总的决心很大,同时中央也想要利用抗联主力入关的时机,打通与苏北的新四军主力之间的联系。并在稳固山东解放区的基础上,将山东解放区与淮北、苏北,以及苏中、淮南根据地,彻底的连成一片。

    而中央意图席卷两淮,不单单是战略上的需要,也是整个江淮地区目前的整体态势需要。位于淮河以南的苏中、淮南两个根据地,在日军大面积收缩至淮南,并大量增兵皖东、苏北淮河防线后,一下子压力倍增。

    尽管当地的伪军已经是军心不稳,但是在江淮之间西起寿县、东至阜宁一线,日军兵力大增的前提之下。原来相对稳定苏中与淮南,这两个各大敌后根据地之中最富裕的根据地,形势有些急转直下。

    日军一方面在淮河沿线,不断的增加兵力、构筑工事。一方面为了征集足够的粮食,保证华中日军的战斗力,以及肃清淮河防线的背后威胁。不断的组织大股兵力,对津浦路两线以及苏北、苏中地区,进行轮番的大扫荡。

    整个江淮地区原来相对稳定的形势,短时间之内急转直下。淮南与苏中军区,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但考虑到整体战略形势,将两军区暂时南撤却也不现实的情况之下。为了策应苏中与淮南两个根据地的新四军部队,以及整体的战略需要,中央正在着手制定发起江淮战役。

    考虑到战役之中的巨大消耗,眼下华北部队的任务就是抢修黄河以南的津浦铁路,在淮河以北各条河流上架设桥梁,保证战时的后勤补给和部队机动。并囤积战略物资,保证战时弹药和物资的供应。同时调进关之前,刚刚结束了南满战役的抗联部队,也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和补充。

    在部队还处在准备阶段的情况之下,为了策应和支援淮南和苏中两大根据地,与日军几乎是持续不断的扫荡作战。抗联调往关内战场的航空兵,不顾一场大战后的疲劳,率先结束休整投入战斗。

    不断的给两大根据地空投弹药和物资,同时出动攻击机群,对日军出动的扫荡部队,实施空中火力打击。但地面作战,却是暂时还无法发起。调往淮河以北的部队,眼下能做的就是不断对淮河以南日军阵地,实施火力打击。

    同时在淮河以北大量调动兵力虚张声势,以将大部日军牵制在淮河沿线。但对于中央下一步准备发起的江淮战役,作为战役总指挥的林总依旧很慎重。江淮地带不是东北,那里水网纵横,河道密如蜘蛛网。

    再加上花园口决堤之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大量来水无处宣泄,整个淮南地区到处都是湖泊。在这种地形之下,抗联的重装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对于林总来说顾虑很深。

    而整个淮河沿线的情况也相当的复杂,寿县以西的地区是重庆方面新成立的第十战区,驻扎有桂系的主力一个集团军,以及川军和东北军各一个集团军。同时皖东地区,情况也相对复杂的多。

    两国三方搅在一起,如果采取河北战场那种大范围的迂回穿插战术,搞不好会影响到国内的政治形势。如果选择苏北进行突击河网又过于密集的同时,日军主要的兵力和火力,也都部署在这个方向。

    为此在战役准备阶段林总不断的飞东北,与杨震对中央下一步作战态势,进行研究与商讨。自身都一头烂账的杨震,对于林总这个自己回到这个时代第二个导师,特别还是军事上的导师,也只能打点起精神来一起探讨。

    整个江淮作战所面临的大河小河多如牛毛,河网密布的地形,对于杨震来说也是第一次。虽说在河北作战以及辽中战场,抗联也面对过的河流密集地带。但像江淮地区这么河流这么密集的地方,他也是首次经历。

    相对于地形上好一些,但三方纠缠在一起,形势相对复杂的皖东来说,林总制定主攻方向的苏北河道更多。甚至盐城以南地区,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不动用装甲部队,势必会影响到部队的突击速度。如果动用装甲部队,这一战场在地形上又存在着大量的制约因素。

    在研究良久,杨震认为还是应该动用坦克部队。但是要给装甲部队配备大量的工兵,以及架桥的工具。杨震建议如果选择苏北作为突破口,那么可以给每辆坦克都携带一定的架桥工具。

    同时在投入的坦克之中,可以选择以美制的m三、m五轻型坦克,以及英制的十字军巡洋坦克、德制的三号坦克,这些轻型坦克以及整体重量没有那么大的坦克。将最重的四号和t三四坦克作为二线梯队。

    在主攻方向的选择上,杨震慎重的建议林总,还是不要选择苏北一个方向为主攻方向,应该采取东西并进、两翼突击、向心攻击的战术。如果在选择皖东作为突击方向有顾虑的话吗,那么可以将西线的主攻方向,放在日军眼下重点布防的淮南铁路。

    眼下安徽境内虽说布防有桂系主力一个集团军,但其驻扎区域主要是在大别山区。在皖东平原地带,控制力相对来说是很薄弱的。在合肥、巢县以东地区,除了一些打着他们旗号的游杂武装之外也并无什么兵力。

    而这一带是我淮南军区的活动范围,无论是从群众基础来说,还是从地形上来说,如果选择这个方向作为西线穿插路线还是可以的。而这一线距离关内战场,侵华日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南京,也不过几百公里。

    从这个方向一旦打开突破口,将会大范围调动日军的兵力,可以为后续作战创造有利的战机。这个方向的河流数量虽说也不少,而且也处在江淮丘陵东延的部位上。但越是这样的地形,对战役发起时候的突然性越是有利。

    杨震的意思和想法是在穿插行动之中,避开位于皖西大别山区的十战区主要控制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顾及太多。如果在穿插过程之中,重庆方面对穿插部队动手,恐怕现在掌握他们军火来源的美国人都不会答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