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虽然换装了新式手枪,但直属侦察旅原来配备的苏制托卡列夫手枪,也并没有完全退出装备序列。每个作战小组,也就是每个战斗班都保留了一到两支。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保证穿透力。

    至于其余的作战部队,考虑到与冲锋枪弹药的通用性问题,以及一般部队作战任务不同,主要是以野战为主。即便是巷战,机会也并不普遍。最关键的是费用问题,则继续使用苏制托卡列夫手枪作为基层指挥员的配枪。

    不过考虑到警卫部队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城市内警卫时,手枪穿透力过大也很容易伤到老百姓。而在战场上执行警卫任务的时候,一般使用自动步枪或是冲锋枪。所以杨震给师以上干部的警卫员,也换装了这种手枪,作为贴身警卫武器使用。

    并不知道这种手枪出现在抗联会有如此多原因的这位老帅,在感慨之余也多少有些觉得抗联现在装备两种口径不同的手枪,此举显得有些浪费。一支军队装备两种口径不同的制式战斗手枪,根本就没有必要。

    而且此举在其他仅仅一个二级军区,装备的手枪口径就达到十余种。甚至很多手枪,每种只有几发子弹。除了毛瑟手枪弹口径比较统一之外,其余的手枪根极少有口径相同。在自己部队,已经装备了一种性能很优秀的战斗手枪的情况之下,另起炉灶新搞一种口径完全不同的战斗手枪,无疑是一种浪费的举动。

    抗联的标准配置的苏制托卡列夫手枪,这位老帅曾经试射过给自己送粮食的部队所使用的这种手枪。感觉到虽然有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后坐力有些过大,但是本身性能还是很出色的。最关键的是结构简单,适应性极佳。而且威力甚至还在目前关内部队装备的各种驳壳枪之上,精度也要好于驳壳枪。

    可以说在自己使用过的各种手枪之中,性能绝对是一流的。虽说精度与勃朗宁手枪相比,略差一些,后坐力也大得多。但是杀伤力却要比勃朗宁手枪大的多。重量,也比毛瑟军用手枪也要轻的多。与普遍作为自卫手枪的勃朗宁手枪相比,更适合作为战斗手枪使用。

    拜此时的中国,几乎成了世界各国轻武器展览馆的原因,这位从军已经三十年的老帅。对于国内的各种手枪,虽然不能说都使用过,但是都很了解。对于苏制托卡列夫手枪的性能,他还是很欣赏的。

    这种手枪,很适合部队目前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所以他认为抗联,此时在搞一种手枪完全没有必要,也浪费了本身就相对有限的资源。对于杨震搞两种性能差不多的手枪,他虽然没有说,但是显得很不赞同。

    但在随后的战斗之中,一场剿灭一股渗透进来的日伪军便衣队,解救被挟持为人质的挺进军政治部宣传部文工团团员的近战之中。除了见识到抗联警卫部队的战斗力之外,他很快便以从军三十年的眼光,敏锐的察觉到了杨震之所以搞这种手枪的用意。

    这位老帅的观察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他的耐性耗干之前,总算摸清楚了情况的负责担任挺进军总部警卫工作的警卫团长的汇报打断了他的思路。只是这位警卫团长的汇报,却是让这位老帅很是恼火。

 第二百零四章 遇袭

    眼下正在向挺进军司令部所在这个山区偷袭加强攻的日伪军,正如杨震预料的那样,驻赤峰的日伪军出动两个中队的日军,伪满军所谓的铁石部队一个营,在两支便衣队的引导之下。秘密绕路北面山区的小路,绕过在围场东北与赤峰交界处的两军战场,渗透到了挺进军总部附近。

    至于他们是怎么搞到挺进军司令部的具体位置的,目前暂时还不清楚。但眼下由于外围警戒部队的麻痹大意,整个司令部周边最重要的,可以俯视整个山村的北面两个山头制高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全部丢掉。

    这股日伪军在抢占作为村子北面制高点的两个山头之后,没有理会周围警卫团其余的警戒阵地,而是顺着山脊直扑的司令部所在的村庄。等到作为先头部队的便衣队,已经摸到距离村口不足两百米才被发现。

    除了抢占北面制高点之外,日伪军还以部分兵力迂回至村东,切断了这个不大的小山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并采取了两面夹击的战术,同时在村北、村东发起攻击。这股日伪军根本就没有进行试探性的攻击,一上来就是全力以赴。

    很明显,也许是因为地处后方,警卫团之前对司令部所在地的外围,尤其是周边的防御多少有些松懈和大意。两个至关重要的山头丢失了,山下居然一点都不知道,都让人家摸到眼皮子了却是才发现。

    听着警卫团长和政委的汇报,房子内的三人表情各异。挺进军的司令员、政委两位老帅的脸色显得很阴沉,而杨震的眉头拧成一个大疙瘩。挺进军两位最高军政首长脸色不好看,自然是因为下面的部队防备松懈,居然在白天,让日伪军摸到眼皮子底下才发现。

    而对于杨震来说,这股日伪军连试探性的进攻都没有发起,上来便全力攻击的行动明显很有相当有针对性。也就是说,他们是清楚这里是挺进军司令部的。就算不清楚,他们也至少知道这里是一个相对高级的指挥部。从刚刚警卫团的政委汇报之中,杨震很明显的感觉到,这次的偷袭恐怕是日军经过精心策划的。

    战斗之中,出现战俘的事情很正常。但以关内部队一向严密的保密性来说,即便是一般的干部、战士被俘,也不会清楚挺进军司令部这种高级指挥机关的所在地的。如果不是出现内鬼的话,那么就是很有可能在前面有一定级别的高级指挥员被俘。

    只是这些情况,都不是最让杨震担忧的。最让让担忧的是挺进军司令部被发现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引导这股日伪军摸过来的日伪军便衣队或是特务武装,在这里周围已经活动了不短的一定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对这里的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之后,分析出这里是挺进军的一个高级指挥部。但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那么才是最让杨震担忧的。能得出这个结论,日伪便衣队在这周边活动的时间肯定不会太短。而且观察的距离,也不会太远。

    太过于匆忙的侦察得出的结果,还不至于让日军下这么大的决心,下这么大的血本。在围场东面战局已经全面展开,正激烈的时候抽调这么一批部队绕道围场北面上百里荒无人烟的山区,进行远程奔袭。

    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总部警卫团却居然没有一点的察觉,那才是最让人担忧的。日伪便衣队在这里活动,不可能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而在陌生的环境之下,周边出现异常情况,他们却没有发觉,这才是对总部安全最大的隐患。

    而且杨震在抵达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之后,也发现了一个不太好的情况。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这里的村民进出居然没有进行控制。老百姓该上山打柴的打柴,拾捡山货的拾捡山货,该下地劳作的下地劳作,居然没有太多的限制。进出的村民,只做简单的盘查。防备情况,整个是一个外紧内松。

    热河与东北情况类似,同样是日伪军重点控制的地区。这里的日伪特务体系之复杂,与控制手段之严密,是关内无法想象的。谁能保证这里的村民之中,没有潜伏下来的日伪军发展并培训过的特务?没有日伪军的基层政权的人员?

    这里是新区,又是日伪军之前严密控制的重点地区,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因为是新区,又没有基层政权,老百姓对挺进军并不了解。甚至有些百姓很有可能因为征集粮食的问题,还很有可能对挺进军有一定的敌意。有特务潜伏下来,这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就算潜伏在村内的特务不知道现在驻扎在村子里面的这些人,是挺进军的最高指挥部。但是这么多带短枪的部队,还有大功率电台,甚至还有文工团和各个部门的女兵,这些情况都可以明白的告诉人家,这里的位置很重要。

    带短枪的人,一看就是军官,这是无疑的。谁看过一个团长,在没有战斗,远离战场的情况没事拎着一支三八步枪转悠?中国特色越是高级的指挥部,带短枪的人也就越多。除了骑兵部队之外越是高级指挥部,骑马的人也就越多。

    而在中国军队,包括十八集团军在内,都有一个相当不好的习惯,也很容易暴露自己身份的习惯。各级指挥部的警卫人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的贴身警卫人员,一般都是喜欢以驳壳枪作为武器。甚至警卫部队之中,驳壳枪占据的比例很大。

    当然这个习惯与眼下中国军队缺乏自动武器有一定的关系。驳壳枪射程比一般的手枪远,装弹量大,威力也大的多,而且轻便灵活。佩戴驳壳枪或是快慢机,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集中火力,又不失轻便灵活。

    尤其这种武器,在接上枪套后,整个就是一支装弹量小一些的冲锋枪。好一点的德国原厂快慢机或是西班牙阿斯特拉牌、或是比利时产的快慢机,在接上枪套作为枪托后,威力和火力密度并不会比一般的冲锋枪小。

    警卫部队一旦与敌遭遇,一般的情况都是在近距离之内。这个距离,已经不需要精度,而是需要火力密集度。在缺少自动火器的情况之下,正是射速快的驳壳枪或是快慢机这种武器最佳用武之地。所以几乎所有部队指挥员的警卫员,或是警卫班佩戴的都是这种枪。

    当年西路军在梨园口最后一战,三十军军部被马家军骑兵合围。正是依靠警卫排装备的十支快慢机,在近距离的密集火力,硬生生的从马家军骑兵包围圈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掩护残部冲出去的。

    这种武器作为警卫员的武器,还是一个比较适合的武器。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也使得很容易暴露目标。一支部队,如果带驳壳枪或是快慢机的人多,又是骑马与步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