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罪(书评)-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一枚糖果
  没有小说读的日子是单调无味的。我和大家一样,总在找吸引人的、让人一见钟情、欲罢不能的小说。
  庆幸,我找到了。本身也从事恐怖小说创作的本人对这部作品的喜爱超过任何一部大师级作品,无须膜拜,无须景仰,只要沉溺其中,不见谜底绝不罢休。
  雷米的《心理罪》最初我是在天涯社区无意中读到,从第一分钟开始,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下午,后来竟然舍不得马上看完,怕结束后的虚空让我难以忍受。
  却又恨不得马上看完,那个迷宫如果不走出来,我会寝食难安。
  不需要太多华丽描述,好看就是硬道理,这是雷米赢得读者喜爱的一个秘诀。
  雷米的文字表现出来的那种充满魅力的悬念之惑在《心理罪》里体现的淋漓,你不仅可以跟随着一桩桩命案心惊肉跳,而且比起其他恐怖小说而言,多了些许悲伤,另一面,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友情的心阔如海,爱情的质纯如玉,看过的,终要赞叹作者的用心良苦。
  小说里的犯罪心理画像,是指通过犯罪现场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推断作案人的心理特点,再通过心理特点的描述刻画犯罪嫌疑人的某些形象特点、家庭背景和一些个性特征。在分析带有变态特点或动机怪异的案件中,是一种较新的侦察思路和方法。
  雷米注重的是“真实”,文字简洁、直接、精确,看完他的故事,许多读者都要问,“真的是真的吗?”那些一环扣一环的悬念、毫不做作的文字是他独特的的写作风格,因为太真实,我对雷米的身份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不像一位作家,而更像天生的一个犯罪心理学家。也许他本人就是个迷。让人无法相信又不能不信。
  小说的主人公方木,个性鲜明又充满神秘感,灵魂干净,所作的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看似真相有它残酷的一面,但雷米并不残酷,方木并不残酷。这个故事本身在那些冰冷的案件里,我们从中会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雷米曾经借助网络来发表他的作品,被慧眼编辑识中出版实体书。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是金子总要发光。在悬疑界,如果你难以消除那些名作家所带来的艰深晦涩,我建议你读一下雷米的《心理罪》,如果喜欢真实的、让人窒息的恐怖小说,这位暂时“名不见经传”的大师或许有望成为你私人珍藏。
  谁来给灵魂画像
  文/大袖遮天
  《画像》是一本什么书?翻开它的第一页,接触到第一行文字,你的目光就会被吸引乃至融化——这是一种自然、深情的语言,仿佛不是在陈述外在的故事,而是一颗心灵面对孤独舞台的独白。黑色的基调,忧伤的旋律,在语言组成的音符中,阅读者不知不觉被书中的氛围完全浸润了。
  这段旋律由两条线索主宰。
  一边是黑色、坚硬、冷酷的谋杀,一桩桩匪夷所思的案件层出不穷,此时,文字的冷峻、客观和专业,能让读者完全意识到作者的身份——作者雷米,本身就是一名警官。无论是案件的描述,还是推理分析的过程,作者精准的语言如同解剖刀一般游走于现场,一切都被这种富有专业美的语言整理得清晰明白,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你知道罪犯的心理是如何一层层显露,但你始终不知道最后的真相。在故事设置中,雷米完全是从上而下的俯视角度,落笔时没有丝毫的犹豫,珠串般的案件以最凝练的姿态出现,雷米讲述的每一桩案件都惊心动魄,写来却不露声色,大量的犯罪心理学专业知识、案例以及术语被频繁使用,但作为外行的读者,读来却毫无障碍。你感觉不到雷米对读者的迁就,他在陈述中始终带着职业的骄傲,但这种沟通的便利却是事实——专业的知识没有排斥非专业的读者,雷米天然的讲述能力,让这一极其专门的行业,变得如此富有魅力。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年龄适合的读者,在读过本书之后,会选择犯罪心理学作为他们经后的职业。
  无论叙事手段如何高明、专业知识如何丰富,如果一部小说仅仅是讲述故事,没有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就不是一部能够让人长久留在记忆里的小说。在《画像》中,雷米创造了一个血肉丰盈的人物——方木。如果说叙事的线索构成这篇小说硬朗的结构,那么关于方木这个人的一切,则形成了小说的骨血和灵魂。这第二条线索柔软、绵长、缕缕不绝地穿行于全文中,它控制着读者的情绪,使得文章的节奏如同波浪起伏,在案件的惊涛骇浪里,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就是飘行于浪尖上的一叶轻舟,宏大的叙述海洋中,最令人牵挂的始终是这漂浮的一抹。
  “漂浮”这个词多次出现在的我的脑海里,方木这个人,似乎始终在漂浮着,从来不曾安定。他曾经是个和一般青年一样单纯、明朗的学生,大学时代,同寝室的好友在一系列案件中分别成为凶手和被害者,幸存者方木从此跌入了内心的深渊。在他的心中,似乎一直存在正邪之间的挣扎——好友和恋人的惨死,让他对于正义有着强烈的渴望,而曾经是密友的凶手临死前那句话,又仿佛咒语一般缠绕着他——“其实,你和我是一样的。”方木无法把握自己的内心,他常常在彷徨:自己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爱好,究竟是出于正义的需要,还是因为自己本质上的黑暗?世界似乎从来不曾怜悯方木,他所爱的人、所亲近的朋友,一个接一个离去,每个夜晚都有恶梦伴随,只有在枕头上塞一把军刀,他才能勉强入睡,但,那刀究竟是为了抵御外在的伤害,还是内心的侵蚀,谁又能说得清呢?方木的心灵如同油画展开,展现出复杂而多变的层次,黑暗时刻在进攻,他似乎无比脆弱,极度容易受伤害,却又偏偏坚定地守护着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他似乎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一直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但当人们离去时,感受到最深痛楚的也是他——强大而弱小,冷静而多情,对于前途和自身始终存在一份不确定,与生俱来的悲剧色彩,以及宿命般的与凶杀结缘——如此种种构成了方木这一人物,这是一个弱点与优点都很突出的角色,他完全不同于以往推理探案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就我而言,除了福尔摩斯之外,这一类型的小说中,还没有哪个人物能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他在推理和心理学方面近乎直觉的天赋,更多的是他的性格和命运,可以说,阅读《画像》,最令人揪心的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方木究竟会走向何方。
  忧伤深沉的人物线索和清晰冷静的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画像》优雅舒缓地前进,作者仿佛在黄昏的窗前,一个人徐徐抽着香烟,陷入沉思,慢慢地对着岁月深处的某个人讲述这段故事,虚构的故事在这样的讲述中,仿佛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讲述者是谁?是雷米还是方木?倾听者又是谁呢?作者自己?方木?正在阅读的我们?还是那些在黑暗和光明交织地带骚动的灵魂?无从知晓,人性脆弱而生动,谁能看清楚自己灵魂深处的秘密呢?谁来给灵魂画像,恐怕都要大吃一惊。
  让人不能自拔的心理罪
  文/肥丁
  很小的时候就有个梦想,想做一名侦探。那时候只认识福尔摩斯和波洛,侦探们把所有当事人都集合在一起,挨个分析作案可能,最后把最不可能犯罪的凶手揪出来,那一击溃所有人思维的瞬间酷极了。再长大一点,接触了各种类型、风格的侦探小说,欧美的,日本的,后来才知道这些小说都属于悬念小说的一个分支。
  悬念小说领域庞大,但凡情节曲折,悬念丛生的小说都能划在其中。近些年来,国内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此类小说,直到雷米的《心理罪》横空出世,才一扫国内小说之颓势,大有席卷江湖的味道。书里悬疑不断,变态是一个接一个,让读者不断承受着文字带来的精神压力,作者雷米通过小说来强奸读者的精神,不断折磨。他就如同书里的变态一般,躲藏在黑暗中,只留下两个如电的眼睛。
  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好一部犯罪推理小说了。雷米的才气,实在是令人敬佩。他是讲故事的高手,《心理罪》一书既有纯文学的美学价值,又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各种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叙述本领之高,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谁是老手
  文/老猫在村里
  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方木,因为对犯罪心理活动的研究颇有心得,所以有了替罪犯“画像”的本领,从而也成了警察侦破刑事案件的助手。他通过犯罪现场的判断,对案卷的分析,能基本判断出罪犯的年龄、职业、长相和成长环境,大大缩小警方的侦察范围。当然,他的这种神奇的本领也引起了犯罪者的重视,于是,围绕着他的一系列离奇残忍的凶案一一展开,仿佛是一份挑衅的考卷,而他,也无法自拔地陷入到这场无休止的角逐之中。
  这就是长篇小说《心理罪》的内容。很难明确地说出它的分类,校园恐怖?刑侦纪实?还是悬疑?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部小说写得很流畅并且引人入胜。一则叙述简洁;二则那些集世界变态杀人大全的杀人手法,确实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三则作者布下重重迷雾,不由自主带着读者和他一起思考,一起破解背后的疑问。在这种情形下,书一旦拿起,也就很难放下了。
  我认为,《心理罪》集中了很多畅销小说的特质。快速、清晰、冷峻的叙述,严密细致的铺垫,恰到好处的包袱抖露,以及合拍的分析穿插其中。作为日常的消遣也好,作为犯罪心理学的知识普及读本也好,都有着它不可抗拒的魔力。它能把复杂的理论通过故事解释得深入浅出,又不会让解释占据过重的份额。这样,读者很快就会掌握作者的思维方式,并且有了能力跟着作者在后面的案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