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咒-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层是停机坪;再往下是修理厂、油料库等基础设施。建造平台的理想材料是超能压缩混凝土,比普通的混凝土轻许多,但承载的重量却相当惊人。

最近十年来,随着一系列技术问题的逐步解决,美国、日本等国又相继推出“浮岛”式航母的构想。美国设想建造一个由6个长150米、宽90米的组装模块拼接成全长900米、宽90米的大型半潜型“浮岛”式机动海上基地,包括C-130运输机、KC-130空中加油机的大多数飞机都能在上面安全起降,而无需复杂的弹射和阻拦装置。这种“浮岛”式航母可作为海上前进基地或舰船、飞机的运输、补给和维修基地。

1999年8月4日,日本在横须贺港海面上首次建成一个由6块长380米、宽60米、高3米的巨型钢铁漂浮物板块组成的海上漂浮机场。该机场有1条1000多米长、最宽处达120米的起降跑道。有关专家认为,这种机场具有很大的军事价值,战时可以作为支援作战飞机的移动基地使用。对于日本的这一技术突破美国海军非常感兴趣,并迅速提出海上基地的概念。海上基地(JMOB)是美军提出的建设海上“浮岛”计划的方案之一,联合移动海上基地(JMOB)可以在绝大多数攻击范围外实施战区内海军基地—战舰—目的地的补给。JMOB能够减少现存的部队对基地的依赖,尽管它不能完全取代岸上支援设施,但它可以将岸上的军事后勤设施减少到最低限度。它还可以有选择地向岸上部队提供支援,从而避免了向前沿部队过多提供多余物资的情况。JMOB还能为远征部队提供全方位的联合作战平台。在没有作战任务的情况下,JMOB的不同模块可以分开使用。在不稳定的和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中,它的单独部分也能够为美军提供低风险但又很强的机动能力。如果这项计划付诸实施,美军后勤补给线将大大缩短,使美国军队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实施有效的海上作战。“海上基地”概念是美海军“21世纪海上力量”转型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美海军负责舰船的项目执行官海军少将查尔斯·汉米尔顿认为:海上基地不单纯是某个平台的概念,而是一种不同平台形成网络化、模块化,进行协同作战的概念。组成“海上基地”的多个任务模块在海上移动时,如果任务模块都能通用,那么就能提高海军的战斗力和灵活性。其中包括一种“未来海上预置部队”(MPF…FUTURE)的概念,可无需码头或船坞即能运送武器装备和人员。其他在研的平台概念包括利用可重新配置、装载容量大的大型舰船来装载F…35联合攻击战斗机、倾转旋翼机和像LCAC气垫登陆艇这样的两栖装备。当大批的人员、物资和装备送往战区时,海上基地需要有在战场周围进行快速机动的能力,而且还需要两栖登陆装备将物资运送上岸。

日本技术人员在美军“海上基地”概念基础上结合本国的技术优势,创造性地开发设计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海上浮台,工程人员们用废弃的集装箱作主体,在外面浇注一层特制超能压缩混凝土,这样一个标准的海上浮台模块就制成了,然后用特制的金属龙骨架将这些标准浮岛模块拼装整合,就可以建造出大小不一,适应不同战备需要的人工海上浮台,这些人工海上浮台再配备动力和一些特殊的设备就可以用来起落飞机、停靠船只、运载人员货物,还可以根据战斗需要,或潜伏于海面下掩藏行踪,或机动转移。不过这些简易的海上浮台也存在一些致命缺点,比如寿命期只有一年多,抗打击能力差等等,但在应付突发事件中它的成本低,组装快、机动灵活等优点,足以满足日军军部这次跨海作战的战术要求。

在中美两国酣战之时,大部分海上浮台模块被日军工程部队悄悄运往指定的海域,组装后潜伏于水下。当中日战争一爆发,这些巨大的海上浮台立即排空箱体内的储水浮出海面,日本空军对中国内陆地区持续不断的攻击力,主要就靠它们所提供的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虽然日军没有航空母舰,但专门设计的“航母型”海上浮台每个都有相当于二个航母舰船的起落面积,日军飞机大规模的起落毫不成问题。日军还根据这次跨海作战的需要专门设计了一些特殊的海上浮台,有些用于存放物资,有些暂时储备兵员,有些作为陆基导弹发射基地,有些专门供空军起落补给。就这样在中日之战爆发的同时,这些海上人工小岛迅速在宽阔的海域间构筑了一条蛙跳通道,配合着那些移动的船只源源不断的将兵员和物资运往中国大陆。

海上通道的问题解决了,接着面临的就是登陆点的选择,考虑再三,日军把主要攻击点选在宁波,连云港作为辅助的登陆点用来分散北京方面的注意力,但后来在连云港的争夺战中,日军的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宁波,最终连云港和宁波同时失守,让日军建立了两个前沿战略基地。在整个登陆战的过程中,日本人修建的海上浮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为日军空军的连续作战提供了海上基地,使日军在登陆作战过程中始终保持制空权优势,给中国海岸防守部队和各路增援部队造成了大量杀伤。

另外在登陆抢滩作战中,日军工程队伍还快速拼装了数十几个登陆浮台,当一览无余的海面上突然出现数十个浮动的庞然大物时,它们给中国守军所造成的心理震撼是极度震惊,这些巨大的海上浮台配备有强大火力和巨大的兵员投送能力,可以自由移动在不同的地点靠岸,让沿海守军的防不胜防。在完成抢滩任务后,这些浮台又被拆散,重新串联组合,构架起一道道海面浮桥,让作战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源源不断地直接由战舰开至岸边登陆参战。当宽阔的海上浮桥建成后,日军的重装甲部队开始源源不断地登上了中国大陆,协同前期抢滩部队向内陆挺进,在日军重装武器强大火力突击下,中国守军苦苦支撑的海防线最后还是全线崩溃。

战后,有位西方战地记者是这样评价的:

日军对华战争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首先应当归功于日本技术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没有他们创造的海上奇迹,日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破中国军队的海岸防线,并迅速建立起牢固的大陆桥头堡。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国人不是败在军事实力上,而是输给了日本人的想象力!

第四十一章 战争恐慌

10月20日晚,高翔和父母一起参加了由街道居委会统一组织的电视转播大会,居民小区内几千人在街心花园收听收看了国家主席程光的电视讲话,街道办事人员和部队信息作战部的同志们在宽敞的街心花园搭起了主席会议台,一块巨大的影幕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清晰地传达给每一位在场的观众,军委代表和省市领导也分别在电视上作了汇报讲话。那天晚上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解放军对美国本土的打击令许多人欢欣鼓舞,中美之间展开和谈又让善良的人们以为从此战争就将结束。谁都没有想到,更大的灾难眼看就就要降临……

晚上12点左右,第一批炸弹落到了高翔所在的城市,当时许多人还没有入睡,正和朋友或家人一起激烈地谈论目前的形势,预测未来的战局发展。突然刺耳的防空警报拉响了,让人们从美梦中惊醒,原来战争仍在继续……

在日军的登陆战役中,为了迟滞中国军队对登陆点的支援,日军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空降作战。战争一打响,一万多人的日本空降兵先遣部队就先后在南京、武汉、南昌、杭州四城市的郊区空降成功并迅速建立了战略飞地,切断了通往日军登陆点的公路要道和铁路桥梁,很快与中国军队的增援部队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除此之外,日军还派遣了一支数百人组成的精锐部队更进一步深入到内陆地区。战争一开始,日军这支训练有素的心理作战部队就冒着猛烈的防空炮火,穿越中国军队的沿海防区深入到警戒防备薄弱的内陆各个主要城市空降。在日本黑龙会前期潜伏人员的接应下,趁着夜色迅速化整为零潜入市区。这支部队的人数虽然少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负责执行“菊花的刺”计划中另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迟滞破坏中国军队对整个大上海战区的增援行动。这个行动计划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区区数百人如何能在上千公里的宽大作战面上形成有效的阻击力量,不被消灭已经纯属万幸,更别谈什么作战了。正是由于这种麻痹大意的轻敌思想,使得中国军队为此付出了意想不到的惨重的代价。

在当初接受作战任务时,所有的心理作战队员都被训示:你们的任务第一是制造恐慌,第二是制造恐慌,第三还是制造恐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们可以使用任何手段。

第二天清晨,高翔和其他饱受了一夜防空警报惊吓的人们一样,纷纷走出家门相互打听消息,自开战以来由于中国的信息通讯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消息滞后,兼之国内新闻媒体一向对失利的战况消息严密封锁,因此许多人家都私自安装了卫星接收天线或通过收音机,直接从国外电台了解整个战局最新形势。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严禁民间收听收看国外敌台的消息转播,不过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很难被真正执行,还是有许多人偷偷地在家收听收看境外转播,期望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消息。

高翔早早就来到街心花园,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几百人,人们相互交流从不同渠道得来的消息,很快他就了解到昨天晚上的警报是因为日本对中国开战了。听到这个消息,高翔和其他人一样都感到非常愤慨,小日本竟然不接受二战的教训又一次入侵中国。人们议论纷纷,有主张干脆用核弹灭了日本;也有主张这一次一定要让解放军好好教训一下日本人,让他们败得心服口服,领教一下中国陆军的无敌;还有人乐观地认为中国有14多亿人口,光是预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