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末魏武帝-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皇统一中国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活动;有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有的则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后者力量大于前者;破坏了推行那些正确政策;措施的社会基础;造成那样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严峻形势;对此秦始皇是要负责的。在以往的著述中;几乎总是说秦的统一有利经济文化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等等。这种把统一说成是绝对好的观点是不符历史事实的。在阶级社会里;统一总是同一定的政治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的统一比封建的战乱有可能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封建的统一的中央集权也可能为统治者胡作非为;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封建的统一同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比扰扰嚷嚷的战国是个进步;但统一之后;由于秦始皇统得过死;凭借极权强行搞了那么多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超越当时人民负担能力的活动;反而窒息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广大农民丧失了起码的生活条件。因此;对统一要进行具体分析。

三、从英雄到孤家寡人

秦王朝从胜利到走向灭亡的历史;也就是秦始皇从英雄转变成孤家寡人的历史。对于秦始皇的这种转变;要从历史客观现实的变化和他本人品质的结合上来说明。秦始皇是个幸远儿;他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这里我们先引几段当时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长平之战后;国子劝齐合纵抗秦时说道:〃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逼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一说客对韩王说:〃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地;行虽如伯夷;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不可以为存;适足以自令亟亡也。〃李斯入秦后;第一次与秦王政谈话也说到:〃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到;统一航船的桅杆已经露出地平线;已为人们的目力所及了。但是;秦对东方六国战争的艰难性所造成的严酷的现实;使那些与上述论调持相反态度的游说之士;仍有活动的场所。例如;秦王政十年;齐王建入秦称臣;就遭到即墨大夫的反对;主张联合三晋及楚;〃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即使在秦灭亡六国的前夕;顿弱在向秦王政献离间六国之计时也还说:〃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事实上;东方六国也常常在重大战役上战胜秦军;使秦始终不敢等闲视之。例如;魏安厘王三十年;即秦王政即位的前一年;无忌回到魏国;率领五国兵攻秦;大败秦军于河外;秦大将蒙骜退走。秦王政即位的第六年;韩;赵;魏;卫;楚共击秦;取寿陵。赵王迁三年;即秦王政十四年;赵国大将李牧在肥垒今河北藁城一带大败秦军;第二年;李牧又打败秦军于番吾今河北灵寿县南。至于秦始皇对楚国的战争;就更加艰苦。你看;果子已经成熟了;然而想摘取它又是这样的艰难。这就说明;秦始皇必须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方能争取战争上胜利。否则;稍有大意;就会招致失败;甚至前功尽弃。现实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恰恰是这种不时有漩涡出现的历史潮流;成为造就秦始皇这个英雄人物的基础。人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什么样的时势才能造英雄呢一般地说;要具备这样两个特点:即宜人之势和逼人之势。秦始皇善于在这样的风浪中游泳;他在宜人的形势中善采其〃宜〃;在逼人的形势下善克其〃逼〃;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品格。

第一;他敢于作出灭亡六国的战略决策。当时;秦始皇面临着两种抉择:有人建议他勿灭六国;免盛极而败;有的则建议他一鼓作气;统一天下。他自己也提出过〃山东之建国;可兼与〃的疑问。历史上常常有成熟的时机而被决策人物放走的事例;造成历史性的错误;人们为此而长叹。例如长平之战后;秦本可以一举而灭赵;白起就曾这样主张过;但是由于秦昭王的犹豫;这个时机悄悄从秦国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身旁溜走了。秦始皇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即像李斯所说的那样:〃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我们决不能把李斯的话视为危言耸听之论;因为当时的确是胜负未卜的。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头;处于决策地位的人物决而不决或决而不当;常会使历史走一段或长或短的曲折之路;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秦始皇在进行统一这个问题上英明果断;当决而决;正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第二;军事进攻与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配合得巧妙得当。我们纵观秦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第三;善于和敢于竭尽全力进行决战。秦灭韩;赵;魏;燕;有过艰苦的战斗;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秦军是一种势如破竹的格局。可是在秦楚战场上;情况就迥然不同了。秦始皇在灭掉韩;赵;魏;燕之后;想一口吞下楚国。

序章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的一句“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将汉末三国中曹操的一身经历叙述的淋漓尽致,至起兵以来,大战五十一场,胜四十三次,负八次,胜率高达84。3%其中对刘备、孙权两雄之战均为两胜两负,对其余势力战绩皆超过70%,可谓战绩斐然。

放眼三国英豪,这三国第一军事家除曹操外,无他人争雄。

其用人之能更是让天下人津津乐道,曹操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提出一条挑战性的选人标准——唯才是举。他要求各级官吏,要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

曾在建安十五年发布的《求贤令》中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而后又颁布了《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在此文中曹操近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在曹操六十三岁,行将就木之时,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韩信、陈平负污辱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数十年来,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见识。使得曹魏人才济济,其中大才、将才数不胜数。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的超于吴蜀两国。

可惜,时不予待。曹操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唯独江东孙权、西蜀刘备依旧偏安一方,占地为王。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孙权奇袭荆州,孙刘联盟正式破裂,蜀国动乱,如此正是破刘之天赐良机。奈何同年,曹操病故,无法完成毕生之心愿,死不瞑目。

可喜,上天垂帘,我们的故事由此开始。

第一章 魏武曹操

始皇帝三十五年,阿房宫和骊山工程正干得热火朝天。

此时,秦国正在修建万里长城,拒挡千百年来的胡人之祸,同时,为了加强边防力量,开发边郡,秦始皇多次将罪人、商人以及一些百姓大规模的进行迁移,移民实边,一路所需,开支浩大。

长城千古伟业,动工之大,古未有之,移民实边亦是劳民之举。此时,天下初定不久,百姓尚未归心。

长城、移民实边此举动为后世所思,为后世所虑,虽是劳民伤财,但情有可原。可修阿房宫,建筑骊山陵墓,完全出于享乐,实是不智之举。

但在赵高的劝说之下,秦始皇还是下了错误的决定。除工艺巧匠外,所有粗活苦工调各地方七十万百姓、犯人充任劳工,修建阿房宫以及骊山陵墓。

咸阳突然增加了七十万劳工,景观为之大为改变,运石挖土,装载木头,新解来的劳犯络绎于途。

地方上起先还是送来重刑犯,后来重刑犯不够,改用轻刑犯,最后轻刑犯也不够,得征集未犯法的普通百姓服徭役。这造成了地方官吏借机发财的好机会,他们超额征集,有钱人就出钱买脱,没有的人就只好上路。征集的都是负担主要家计的青壮男子,走了以后,一家人生活立即成了问题。

此外,两处工程始终要保持七十万人,但途中脱逃的和因营养不良、旅途劳累而病死的更多,十个人当中能真正送到施工处的,不到七、八人。

到了施工之处,生活条件恶劣,食物也差,工作更是吃力,再加上秦兵的虐待,一个

月下来又会病死、累死很多人。

蜀地、楚地多山林大泽,再怎样防范,每天都有大批逃亡的劳工。派出一千人,真正运木料回来的,有时还不到六百人。

于是工地又会向地方征求更多的劳工,地方官员为了满足上面的要求加倍的征集更多的善良普通百姓,造成更多的家庭破碎,陷于饥寒困境。

同时,再加上李斯和赵高的主意,为了表示天下百姓对始皇帝的爱戴和拥护,两处工程的经费全由盐税中捐出,盐税增加,向官方承包盐买卖的盐商借此机会高抬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