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第5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殿试原来如此而来,先天倒是不足了。请孙老师说说具体的规程又如何?”今年就算了,三年之后,朱由校可不打算再要这个武则天这头淫驴留下的殿试了。
    “回皇上,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但授高下,分为三甲出身而不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而已。殿试由皇上亲自出题,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等次。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上需要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以往两次皇上您都是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读卷是读卷官在文华殿,至御前跪,展卷朗读毕,司礼监官接卷至御案,尔后读卷官们以次进读如仪。而后众官出至丹陛等候。待皇上御批状元、榜眼、探花毕,同其余各卷发出。而后传制唱名,口传三甲,皇上登临奉天殿,一一接见新科一甲三名。尔后张榜,赐宴礼部,及新科进士。并赐状元冠带袍笏。第六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殿试相当的复杂,明初时,太祖朱元璋始策问贡士于奉天殿,赐一甲三人进士及第,赐二甲进士出身,赐三甲同进士出身。其中二三甲进士各科名额不等,无定数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名次将一直跟随着这样考生一辈子。
    “然后呢?考中了进士不就是可以当官了吗?怎么分配?”
    “回皇上,一般来说,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皆为翰林官。共创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好复杂啊!孙老师如此说,这殿试的考生,一个落榜的都没有,不过名次之升降,无有黜落,还都能直接的当官,那这殿试还有何意?”朱由校听着那个费劲,一阵的蛋疼,这折腾了半天,就是对春闱会试来了一个重新洗牌,只是再排排座次而已。劳民伤财为了哪般啊!殿试针对的圈子是已经入围的贡士,这些贡士只是在殿士上走个过场,把贡士的名称换成了进士的名称。区别就是你在贡士圈里所考的名次作废了,以进士为准。那管什么啊?这就是那头淫驴出的馊主意,别人是换汤不换药,这倒好,连汤都没换,直接的伸了要筷子在碗里搅和搅和,就端上来了。这就是为国取仕?那头淫驴的水平真丫儿的凹。
    “皇上此言差矣,殿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若干环节组成,三年一次严肃而又隆重有度地进行,其作用和影响是非同小可的。其一展示了朝廷对进士的高度重视。无论是殿试开考,还是读卷、传胪唱名、礼部赐宴与上表谢恩,皇帝临轩,仪式庄严隆重,官场及民间对于‘廷试三月十五、十八日传胪、二十二日谢恩、赐状元袍服,上皆视殿’所为何等隆重,何为?表达了皇上对新科进士的关爱与寄托。其二,激励进士为国效忠。凡进士及第者,统称天子门生,他们所感激的不是某人,而是天子,这对于‘恩出私门’而引起的朋党之争、沉滓泛起危及政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殿试的弊病,不仅仅是朱由校能听出来,从科举中走出来的孙承宗当然明白,殿试就是多此一举。如果是以前,皇上不问事还好,越是问事,朝廷诸事越闹的慌,那种情况下,殿试有无,当然无所谓。但现在的皇上是中兴之君。而科举中的殿试恰恰是体现皇帝威严、加强皇权的大事,孙承宗怎么可能让皇上自动的放弃这个武器呢?所以将殿试的形式,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一一的说了出来。
    这话听着,怎么听怎么象是说,殿试这种运动,在大明百姓的心中是相当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制度,是大明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节目。三年一次,大家都在翘首以盼,如同在等待着一项举国庆典一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有大明元首参与。其实老百姓就只是为了看个热闹,看看状元郎的夸官游街等场面而已。实际情况和他们又哪里有一毛钱的关系?(未完待续。。)

第730章争抢交卷
        “孙老师所言不无道理,那宋朝时赵匡胤可有殿试之说?”朱由校的心思当然没有被孙承宗的一番话给说服,孙承宗说了半天,就好比在说一件传统盛事一般,因为官方第三年都坚持着办一回,甚至还可以来个恩科,时不时的再加一下。让民众都成了习惯,是一个让皇上示恩,露一下自己的作用,告诉众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我来转的,不是礼部、朝廷在为国选仕,而是皇上。这有意义吗?为了保持这套传统,直接的把殿试这一套,直接的放在chūn闱会试上面,不一样的效果?
    这明摆着的事,一场会试所选中的贡生,就是殿士的全部考生,而且这些考生不会有落榜的可能xìng。只不过是分座座发果果而已。这通折腾啊,真不知道图的是个什么。
    原始的发起人是武则天那头yín驴,就她那松子一样大的脑仁,一个在宫廷里玩弄个权术如鱼得水一般的人物,参与到军国大事上,事事不通的老娘们,她能拉出什么好屎来?这种东西明摆着就是她宫廷权谋的一种延续,只不过是对手由一群老娘们变成了高门大伐而已。不要看她斗败了那些世家,就以为她有多厉害,那是她借着李唐的腿搓的麻绳,要不是有李唐,她一头yín驴算的了什么?
    而朱元璋将其拿来主义用上一用,目的当然是加强皇权了,这位大明‘农场主’所有的想法就是要把一切都抓到手心里了。
    “回皇上,宋朝的殿试也有过实行,那是事出无奈,倒是因为科举的判卷方式,出过一段笑话。”听到皇上不因加强皇权统治而对殿试推崇。孙承宗倒没有什么担心,皇上是比较睿智之人,这里面的道道也是一说就明,相信他更懂得取舍。笑着回答道。
    “哦,无奈?宋朝殿试还有过笑话?孙老师请教之。”宋朝的体制在朱由校的眼里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开国皇帝赵匡胤不知道怎么回事英年早逝,被他那sè鬼笨蛋弟弟当了皇帝,总让人感觉有点先天不足,老是被辽国、金国压着打的感觉。
    “回皇上,宋朝的殿试是始与一场考场作弊案,其实施的目的。倒与武则天的目的不同。”孙承宗轻松的说。
    原来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通过当面对话,赵匡胤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回答问题时张皇失措,牛头不对马嘴,就下令将他们刷掉了。这科是翰林学士李昉担任权知贡举(即临时负责科举考试之事)。而武济川是他的家乡人,因此赵匡胤很不高兴。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的冤情或谏议,悬鼓于朝堂之外,允许臣民击鼓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状告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允。赵匡胤就这个问题征询翰林学士卢多逊的意见。卢说:“我也听到不少议论。”赵匡胤就命令贡院将考完了3场而落选的人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三月十九rì,将这些人全部召见,选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准等已经录取的38人都发给卷纸,另外再考一场诗赋,并另委考官主持其事。两天后,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试卷,共录取进士26人,其他“五经”、“三礼”诸科共101人。都赐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进士科录取之列,仍以宋准为榜首。并且,赐给宋准制钱20万以举办庆祝宴会。李昉则被贬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试事的其他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从此,殿试就成了科举考试的一道必须经过的程序。
    而笑话就是宋朝的科举判卷的一个小弊端引起的。改卷的选官们以敏捷为主要得分依据。换句话说,谁第一个交卷,那就是最好的。
    当时宋朝的科举考场中,还没有发明糊明制度,只是谁的卷上写谁的名字,并无遮掩,谁的卷子、名字摆在了阳光之下。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30年,产生了22位状元。其中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则、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气的一种体现,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下,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
    有的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以制造知名度。已经有了应试资格的举子以此为荣,准备应试的学童也群起仿效,逐渐形成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影响十分恶劣。
    不怕写不好,就怕你交卷慢,只要抢到第一人交卷,那基本上就是状元之材了。三十年的笑话,最终经宋太宗决定不再以行文的迟速作为决定名次的标准。这出抢着交卷的风波也被平息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