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化城,大同那边的情况,当然被兀慎(又作兀甚、乌审)部所知晓了。该部系阿勒坦汗之弟剌布克台吉所领之部,其驻牧地在大同镇边堡边外正北克儿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不到二百里。兀慎部主持了和明朝的互市和朝贡贸易等项重大事务,当然也是最积极打明朝草丛的一个部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级数的地震对蒙古这些游牧民族能造成的损失真是微乎其微,除了震倒个帐蓬,还能怎么样?因为感到了地震是从大同方向来的,所以因为好奇,而派人前去查看,这一看不要紧,原来倒了这么多的边墙,这对蒙古族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大明靠什么抵抗草原男儿?还不是靠着那破城墙,如今城墙倒了,那可是天大的机遇啊,听说马市已经不再开了,这回可得好好抢一把了!急忙迅速的前往归化城报告。

第207章八大汉奸
        而不用他们报告,归化城里早已知道了这一消息,大同不仅有蒙古人的细作,八大商人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亦全部都有,虽然他们长期都在张家口,但沿着大明的边墙,宁夏卫、榆林卫、大同卫、万全卫(张家口)全部都有他们安排的产业。
    八家商人此时正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如何利用这个机会,给大明来个痛击。范文斗刚刚接到了从建州那边来的信件,是范文程写来的。
    两范并非一范,范文程此范,可是大名鼎鼎,宋代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史称‘范文正公’的范相,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千古传诵的佳作,更加是为国戍边可敬的官员,老了还写下了《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rì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如此可歌可泣的文章,但他的十七代孙,却可耻的当上了满清的谋士,如若让范文正公知道,估计肯定会挥刀自宫,彻底绝了这个后代!
    现在只是“参与帷幄”,并没有真正的登上满清的政治舞台。但所参与的正是拉拢、策反、间谍、扶植造反等活动。所以山西这八大商人和归化这条线由他进行联络。
    突然接到了八大商人,纷纷从万全、大同等地,逃去边墙,找到了土默特支持满清的势力后,进入了归化的消息后,范文程首先感到不解,按说这些商人从商都是几代人了,无论是路线、还是各方面的关系,基本上都做到了滴水不漏,怎么就突然要被抓呢?
    此八家商人对满清的中原战略有着相当重要的军事、经济、政治用途,首先范永斗等八家山西巨商以张家口为经营基地;为满清购买粮秣、军械;传递情报和宣传品;其次,把满清从辽东等地抢掠来的金银财宝进行‘消脏’,否则的话抢再多的金银在那白山黑水之间又有何用?再次,挑拨离间明朝和百姓、官员之间的关系,扶植当地的反动武装。
    此次八大商败走归化,虽然在中原腹地的关系网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从阳光下走到地下,无论怎么说都有这相当大的不便。而且关系也是如此,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无论什么样的关系,在这种叛国的前提之下,都会慢慢的疏远。还因为据京城的细作回报,明皇正在的迅速的整合朝廷,平定了二王的叛乱、让满朝文武都写了什么效忠书,这些情况不得不让满清jǐng惕,虽然再在老奴病着,大家谁也没有心思出征,但并不代表没有任何的作为。
    在老奴的许可之下,范文程写了这封信。要求八家联系暗中扶植的一些绿林好汉,高举义旗,反抗明廷。从大明内部制造混乱,以利于下一步满清的入关劫掠。
    范永斗把信给大家看后,大家都没什么意见,现在已经和大明朝廷撕破了脸皮,皇上还下旨来草原要把他们押回去,已经没有任何回头路可走了。条件虽有些欠妥,但如今正值如此地震的天灾,也可以弥补了。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一方面极力的支持在榆林卫那边的王嘉胤、吴延贵、杨六、不沾泥等绿林之人,促成其以最快的速度在当地发动民变。二是劝说土默特部前往大同叩边,此时边墙已毁,正是纵马抢掠之时,有熟悉中原情况相信八大商带路,相信他们一定会乐意的。
    派人去联系榆林卫的绿林人仕不说,但这个进攻大同的计划,得到了整个土默特部的全体响应,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正好明皇刚刚过来宣旨,极大的污辱了强大的蒙古族人。正好借此好好教训一下狂妄自大的明皇。
    于是,整个归化城动了起来,当然打仗不是直接就去的,还要招集各个部落前来,但时间不会太长,因为整个部族离归化城都不远。
    京师,皇宫,已经等了一天的朱由校已经等的不耐烦了,这时正巧宋应星派人来禀告,战车已经成功制出。请问皇上是否前去观瞻?
    那就去吧,反正该做的已经做了,只是等待消息而已。
    到了兵仗局战车已经在广场里停放着了,雨不大,但打在身上,仍然让已经酷热的天气变得凉爽起来。朱由校快步走了过去。
    在兵仗局王应科和宋应星的陪同解说下观看,这是一个四马的四轮马车,车宽四尺六、长八尺,高约五尺多,前后共两个部分,前部为车夫架车的部位,为了便于控马,座位离地面很高,几乎到了车厢的上部。为了保护车夫的安全,做了一个小铁屋,上面挂了一个山地弩,车夫的眼部高度则用钢网,以开扩视野,车夫虽然不是战斗人员,但却是整个战车的舵手,如果不保护好他,战车就变成了战堡了。
    四匹马的设计绳索也相当的到位,由于车夫的位置高一些,所以很容易通过绳索控制马匹。而车厢后面也有挂绳索的位置,通过介绍朱由校方知,草原上,骑兵有一人双马或者三马之说,为的就是求速度,这里也借鉴了一下,必要的时候,不仅可以轮换马匹,同时,也可以一车八马全部用上,这样机动xìng,应该不输骑兵了。
    车轮、轴承都是全钢打造的,轴承的位置用了钢制弹簧,这是朱由校提出减震功能,让宋应星生搬硬套的给用上了。而且为了防止翻车,底盘也做了加固,重量不轻,轻易不会有翻车的危险。
    后部为车厢,进入车厢后,可以看到,面对着车厢,是围成一圈的座位,前后各两个,中间相靠着两边各四个座位。座位是朱由校专门安排的沙发软座,坐上去相当的舒服。而对着座位的则是一面神弩,悬挂在车厢之上,掀起神弩,弩的前部正好伸出shè击口,透过‘瞄准镜’,正好能看到外面。而这个车厢板就成了大弩匣,板部的出弩口,也是装弩的位置,经介绍,这一面板能装弩六百支。
    因万向轮的作用,神弩的视角可以转动一百六十度左右的角度。下面是则是两个脚踏,一经上下踩踏,通过传动系统,作用在连接其上的钢丝上,可以轻松的给弩上弦。
    车厢的顶部,有着许多的凹槽,那是放竖盾和山地弩用的。据宋应星介绍,因为有许多时候,战兵们是需要下战车作战的,有时也并不适合用大型的神弩,那样山地弩的小巧,就能发挥作用了,所以有了这个设计。朱由校听了是大赞不已,直夸宋应星心思细腻。
    观后朱由校大感满意,只是对空间的利用提出了一些观点,如座位下边弄个跑道,可以让人可以调节座位离车厢的距离,以便舒服的shè击;座位的底部可以做成箱子,以便放一些食品和饮水等东西;还有安全带也给配备上,特别是车夫那们,位置这么高,太危险了。
    接着又问宋应星巨弩战车研制的情况,宋应星的回答相当干脆,在这部车的基础上,撤掉车厢,基本上就可以了。不过一部战车只能放一部巨弩,而且上弦可以用马力或者人力绞动绞盘发shè。
    其实朱由校对这个巨弩是相当的期待,千米的shè距,再配合上瞄准镜,在这个时候绝对是逆天级别的存在。带上他,哪里还用顾及蒙古族的回回炮,朱由校专门的查了查,回回炮这种投石机的shè程也就是四百米左右。如果遇着了巨弩,那只有一个死字。
    说了一大通,最后又问起战车在兵仗局的产量,当然先把流水线的事情给说了再问。王应科这个问题早就通过工匠们得知了,但哪里知道有流水线这样的事,只是老实的说了只要钢铁跟上,每天能造八辆。
    太慢了,这样的速度武装起八千净军来都得一百天才能造出这八百辆来。老办法,从单个的零件做起,然后组装。这样也有利于维修。
    这点宋应星已经有经验了,由他带头开始设计着将战车分成各个部件,然后再合理的组装。当然每个组合所需要的合理配搭也是最考量脑力的。
    这时朱由校深深的感觉到干活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也不知道那批叛军休息没休息过来,按理说从二十六rì就开始有人被宫刑,现在十天了,应该也差不多了。
    转头想问一下老魏,却发现没在,一问才知道,回家去了。看着宋应星这边,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而且天sè也已经变黑了,因为是雨天,所以天黑的比较早。小肚肚也差不多饿了,想到这里一百多工匠也没有吃饭,于是,让人送了晚膳来在这里和工匠们一起用膳。

第208章终闻准信
        朱由校还没用完膳,魏忠贤就来了,带来了两份折子,一是魏良卿和蒋秉采的,写的是地震的一眼情形,的确很惨,并着重写下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朱由校虽然知道地震有分级之说,但学识有限,真的无法判断这到底是几级地震。而且现在的房屋也没有抗震之说,倒了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折子中描述的那样子的确很惨。
    朱由校听完了立刻下令,准备的物质,立刻启程,发往山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