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士-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看看对面考舍,张璁已经睁开了眼睛。他盘膝坐在床上,双目在黑暗中闪着绿油油的光芒,就像一头饿狼。或许,这才是他的真面目吧,张璁同学对进士功名是渴望已久了。

总算人都入场完毕,应该发卷子了。

这是孙淡第一次参加会试,当然,他也不想来第二次,一次就够了。

对于会试的试卷究竟是什么模样,内心之中他还是很好奇的,也不知道同乡试有什么区别。

等到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果然与以前的考卷不太一样。

以前的考卷同后世也没什么区别,就一张张印有题目的纸。而如今的会试试卷则装订成册,是一本本小册子。看模样,却有些像大臣们使用的奏折。

试卷一共五份,乃是考前三天第一场的五篇史论。

卷子长二十五厘米,宽十五厘米,是上好的竹纸,厚实有韧尽,吸水性也好。每份卷子有五页,页面上印着红色的竖线暗格,每页九行,每行二十五字,以限定字的大小粗细。

孙淡算了一下,除去题目一行,就算将五页纸都写满,总字数也不会超过两千字。这也算是考官们在以前的考试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否则,如果不限定字数,任由考生写下去。大家都用蝇头小楷写他个几万字,这么多考生,要想把卷子都审完,阅卷的官员也不用活了。

考卷的封面印着“顺天府贡院”几个大字,左边则印着“第X等第X名”字样,估计是将来为考生排名次用的。

“顺天府贡院”几个大字下面是一个大圆圈,圆圈下面空中。

孙淡知道,这里应该是考生署名的地方。

卷子发下来之后,孙淡并没急着动笔,反好奇地朝前面看了看。

却见,张璁一个纵身从床上跳下来,急冲冲地翻看卷子看了一眼。然后手脚麻利地给砚台加上水,右手如推磨一样地磨起墨来。

他的动作极其敏捷,真看不出他已经是一个四十七岁的人了。

在现代,四十七正值壮年。可古代因为营养的关系,四十七岁的人基本可以划到老年人的行列之中,可自称“老夫”了。也有不少四十来岁的人头发花白,行动迟缓,甚至掉光了牙齿。

大概是动作太快,砚台里的墨汁飞溅而出,落到张璁的脸,看起来颇为滑稽。

这个时候,孙淡才发现,张璁磨墨的右手在微微颤抖着。

看来,他刚才盘膝而坐时的神态不过是一种掩饰,其实他也非常紧张。

同样,贡院考场里也满是赫赫的磨墨声,良久才停了下来。

张璁被孙淡看得不自在,抬头朝孙淡看了过来。

孙淡朝他一笑,指了指自己的脸,示意张璁的脸上有墨汁。

张璁伸手一摸,脸更花。

若不是因为有考场记录在,孙淡就要大笑出声。

他摇了摇头,也开始磨起了墨汁,等磨好,他才提起笔来在卷子上面写道:顺天府举人孙淡。

算是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了。当然,这份卷子在考完之后要先被人抄下来,糊住名字交给考官阅卷,等名次排好之后,才在考卷上写下名次。

对面,张璁好象是紧张过度了,看了题目,就呆住在一边苦苦思索,久久也未落笔。

孙淡心中奇怪,却不去多想。他自己也有些担心,担心蝴蝶效应的威力。

如果考题同历史记载中不一样,事情就有些麻烦了。他长于八股,对这种史论题目倒不是很擅长。若让他不靠抄袭,自己作,未必能拿到高分。

想到这里,他突然有些紧张,也不敢再想下去。想得太多,这题也没办法做了。是福不是祸,是祸也躲不过,总得要勇敢面队才是。

他猛一咬牙,伸手翻开了卷子。

一看到题目,孙淡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没变,同真实的历史上一样。看样子,史论这一场我是过了。”

第一张卷子的题目是:《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第二张卷子的题目是:《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第三题:《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四题:《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第五题:《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

孙淡心中一阵欢喜,没变,所有的题都没变,我手头可有现成的答题可以抄袭,得来也不费工夫。

一切,如我所料。

第三百五十九章 第一场(一)

这五道题说起来还真有意思,若不靠抄袭,比起写死板的八股文可有意思多了。

比如第一题涉及举贤,第二题涉及变法,第三题则与外交有关。第四题涉及,平戎,第五题则关系到国家如何处理中央政府于藩镇的关系。

其实,会试比起以前的童子试和乡试要有趣味得多。童子试和乡试考的是读书人对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写文章,能背书就可以了。可会试不同,是为国家选拔高级人才,选拔可以担任一县之长的基层领导。光能背书写字,并不足以为君主和国家分忧。

能中进士、赐进士和同进士的,不但要有理论基础,还得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以及对当前这个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第一场三天所考的史论,不但可以从中看出一个考生对国学和历史的掌握程度,也能看出他以史为鉴,对如今的社会形势的判断。

至于第二场,则需要写奏折,写公文,写策论。

这两场六天的内容全部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如果真的认真选材,倒也能很容易将有知识,有能力的读书人选拔进公务员队伍当中去。

所以,现代人所认为的科举不过是写写八股,选拔的都是一群死读书的书呆子的印象并不正确。至少,就明朝的科举制度而言,一个书呆子,最大的成就也不过中个举人,要想中进士,那是断断没有可能的。

再说了,就孙淡所认识的如杨慎、王元正等那些中过进士的翰林们,又有那一个不是人情练达、知识渊博的学者?

如今这五道题的标准答案孙淡手头都有,其中第一第二第三题还有好几篇,他只需从中选一篇抄上去就可以了。

分析了一下题目,第一题《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涉及举闲。答题之前先要审题,举贤,历来都是封建君主统治天下的最佳手段,特别是在政治制度还未完善的古代,一个好的人才,的确可以使一个国家变得强盛。春秋战国时,国家选拔人才,大多是贵族世袭制,至于秦汉,中央和地方官员大多由世家大族子弟担任,于是就有了曹丕的九品官人法。

所以,隋唐之前,国家的官吏大多从勋贵和世家中挑选,近亲繁殖的恶果使得国家所筹备储备的人才越来越匮乏,也堵塞了下层百姓上进的通道。

大概是看到这一制度不利于发掘人才,也使得社会被人为的分成几个阶级,到唐朝时,科举制度开始兴起,到明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终于变成一种相对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

所以,这一篇文章的着眼点应该在科举和人才选拔制度上。

孙淡略一思索,就从题库里抄了一篇上去。

史论要求的是史料详实,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对文字上倒没什么要求,只两个字“严谨”。

因为这一科春帷的题目同历史上一模一样,倒有不少范文可抄,不过,抄他们的,就撞车了。好在,每次科举考试之后。下一届考生都会拿往届的考试题目再做一遍,其中也不乏佳作,倒让孙淡拣了便宜。

孙淡现在所抄的这篇就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人写的,也不会有撞车之虞。

三天做五道题目,时间实在太长,以孙淡现在的速度,这五篇考题,一天之内就能做好。可古代的科举考试又没有提前交卷一说,就算就完成得再早,也得在考舍里呆着。

因此,孙淡也不急,就那么提起笔用工整的馆阁体一笔一划地写,尽情起享受这个过程。

这篇文章也不过一千来字,无论孙淡如何磨蹭,总归有作完的时候。等他写完最后一个字,肚子里却发出“咕咚!”一声响,他这才感觉到了饥饿。

抬头一看,日上中天,估计已是中午十二点钟的模样。

他苦笑了一声,喃喃道:“时间真不好混啊!”

心中突然有些烦恼了。

再低头看自己刚写完的那道题,字迹工整得好象刚从胶印机里出来。

“苍天啊,九天八夜,不找点乐子,我肯定会被闷死在这里的。”

肚子饿得厉害,孙淡也顾不得忧愁,就俯下身去将考篮提起来,看能不能找些吃的冲积。

篮子很重,来的时候已经被枝娘塞满了食物。进场的时候,因为东西太多,提得孙淡手都软了。可东西再多,篮子再大,也不够吃九天。

据孙淡所知,以前就有考生因为带的食物不够,到第七天的时候就断了粮,加上考试时心力耗尽,最后晕厥在考舍里,到考试结束才由人抬了出去。

这也是古代科举中不人道的一面,可未来保证绝对的公平,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孙淡现在因为长期练拳,身体已经不是往日在山东时可比的。可以说是浑身健美的肌肉,每顿都能吃一斤米白饭。一想到将来可能挨饿,孙淡有些发愁。

枝娘为孙淡准备的食物都用干荷花叶子包着,上面又用席草仔细捆扎。一共有三大包,看起来好象大颗大粽子。

先前检查食物的时候,这些荷叶包都被衙役打开过,又用刀子一一切成小块。孙淡记得其中有一包是芙蓉桂花糕,至于其他两包是什么,孙淡当时也没注意看,也不去操这个心,自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

现在,孙淡肚子已经饿了,就拆开一个包裹,正是那份糕点。他吃了一块,感觉比往日甜了不少,估计是放了许多蜂蜜。

孙淡心中赞了一声:好个枝娘,果然心细,知道不能带太多东西进来,就多放了糖,也顶饿。

吃了一块糕点,孙淡心中好奇,又将另外两个荷叶包打开了。

刚一打开,他几乎欢呼出声:“好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