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新阶段之前,族长对族人地安排有着几乎至高无上的权力。正是这种权力让我忽视了对太昊或大元技术人员的家庭照顾。轻易地一次次决定将太昊骑兵或匠人派遣到远离家人的地方去。

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我在这一次派遣匠人到斟戈氏去地时候,给了族人选择带还是不带家属的权力。

结果所有已经成家的族人都选择了带上家庭所有成员离开。

我开始检讨以前的错失,并立即开始纠正。从近的地方做起。在大河码头上的匠人们是第二批享受到家庭温暖的“外派劳务人员”。剩下来地300余骑在数天内带着码头匠人们的家属赶到了码头建设工地上,我亲自带的队。

“族长!族长!”

由于提前就派遣了一个小队将消息带给匠人们,让他们作好接待家人的准备。当我们的大队还在远离码头近10里开外的地方,提前赶到那里等候的所有匠人们欢呼起来,争先恐后地拥向我们的骑兵队伍,从马背上牵下自己的亲人。

让这些族人和他们的亲人畅叙别情,只我特意到大河边察看水势。

现在地大河不复盛夏的威势恢复了如去年冬天般的孱弱,宽度仍在里许,却只有不到马膝深。

“族长。我们这地方可选对了,往下游一天的距离,就有一个大湖,可宽了,比我们这里夏天的水面还宽!”一位经常往返于码头和太昊城的运输骑兵对我说。

河中来来往往都是太昊的骑兵,负责盐和铜锭的运输,两岸的匠人们正紧张地建设基地,尽管现在的大河看起来很“温柔”,但大家都知道,如果到了明年洪水期。照样又是浊浪活天的景象,这两岸的码头始终都是要派上用场的。

现在的码头已经初具一个城镇的规模,只是城墙用的是简化版的土坯墙,为了防雨,土坯墙顶上盖了瓦,看上去也只是起一道围墙的作用。这道墙现大已经圈起了河岸两边各一个边长约300米的正方形,圈子里大量建设的都是土坯房,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还没有开窑烧砖。匠人和经常往返于码头的骑兵一起,也不过就是700来人,现在的建设规模对他们来说,已经非常的大了。现在就是加上才来的近300名家属,也不过就近千人的样子,两个码头都还显得很宽松。

“族长,这两个码头叫什么名宇?”一名匠人过来问我。

呵呵!还真是忘了,这两个码头都还没有名字呢!

“这样啊,反正现在主要运的是铜和盐,就叫铜码头和盐码头吧!”

工业村那边距离太远,考虑到运送家属有很大的困难,我就没有采取跟两个码头相同的作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这一批骑兵没有随我返回太昊城,而是过大河继续向前,往工业村而去。

在我回到太昊城后,城中已经是一派繁忙,族人们已经在我的带动下,形成了“过年”的习惯,眼下正在为过年而准备。

但就在12月29日,大年前夕,一个极坏的消息从姜由那边传来。

派遣往骊山族的姜氏长老被由族人设伏击杀了!

同时派遣到由族去的黎族8名长老已经被由族扣起来,要求石头城中的这8位长老分别所在的8个部族搬迁到南方去,否则就会被视为已经投靠了炎族,成为由族的敌人。

姜由决定不再采用我所建议的“攻心为上”之策,全面转向征服作战,并派遣人到石头城来催促黎族各部出兵,同时其他姜氏各族也得到了宗族族长的命令。

唯一的例外来自骊山族,他们的长老已经全部放回,并向姜由表明了不会派遣战士参加对由族的作战。

我该怎么做?

就在这时,一队带着黍的由族人到了我的太昊城,要求交换盐。

第一百六十二章 … 立法会议

大年都不让人好好过!

不管了,先过完年再说。

三十那天在宗庙内举行祭祖大典,我让人把这一年来在太昊、大元、少昊、姜氏、公孙氏等族发生的大事作了一个汇总,记录成册,存入宗庙档案室,并嘱咐诸长老,此后要有专门的长老负责本族大事和其他各族大事的记载,于大年三十日存一次档。为此在宗庙内专门规划出一间办公室:记事室。

初一日,太昊六年第一次长老会在太昊宗庙内召开。

主要的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成文法的制订。

之前的“约法三章”主要是为了方便族人理解,尽量减少法律的条文,现在从执行情况来看,族人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一般的纠纷由族内长老调解,族长裁决,大一点的纠纷或跨部族的纠纷才找到宗庙来,由风余主持,负责法律事务的长老们协商后裁决。这些长老们有一个重要的基本条件,就是对太昊的法律得很清楚,并积累了一定的执法经验。

但考虑到以后的纠纷越来越多,像我在贸易城看到的那种纠纷将层出不穷,是到了制订第一部成文法的时候了。这部法律将在未来的很多年以内,决定太昊族的走向,甚至决定太昊文明的性质。

法律的制订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我让风余组织平时参加组成临时法庭的长老们成立了一个“立法委员会”,让他们在一个月之内尽量的先制订出一个草案来,内容包括太昊的领导体系、太昊地管理办法、长老和族长的产生办法、太昊的财产管理规定、私有财产与部族财产的关系、小部族与太昊族的关系等,当然还得有两个小的专门法律。一个是太昊产权法,另一个是太昊婚姻法。

总的来说,是要求制订太昊宪法和两重要的民法组成部分。刑法还是先按原来的方式运行,由长老们组成的合议庭裁决后,太昊骑兵执行。

这个工作量其实并不小,我地想法是在制订一个初步法律的基础上,用陶制或铜制的方式向族人宣布这个法律体系,将太昊从人治引向法治,使长老们逐渐做到“有法可依”。

同时立法委员会还应该邀请各部族的长老们广泛地参加讨论,具体工作先由风余去落实。我还得为另一件事伤脑筋。

那也就是长老会议的第二个议题:姜氏的内部战争。

长老们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总算在我地控制之下没有演变成争吵,却仍让我想起后世地议会政治。长老会应该就是议会制的前身吧,从骨子里就带着这种特质。

主要的观念分为两派,一是主战派,坚决要求站在姜氏一边,毕竟姜由是族长的好兄弟。黎族这几年来与太昊建立起了如此良好地关系。也让长老们先天地对现在的由族没有什么好感。

第二派更接近我的想法,即认为黎族也好,炎族也罢,或是眼前的由族。都是姜氏的内部问题,只要没有涉及到我太昊族地切身利益,不必介入太深,倒不如与两边都保持一个中立关系,反正双方都还没有逼我们选边站。

最后是第二派占了上风。毕竟在原始这些年来,长老们也好,族人也好,都不希望轻易发生部族冲突。失败的一方通常意味着灭族或从此一蹶不振,很多年后都发展不起来。

所以最后长老会达成决议。不得为任柯一方提供武力上的支持,也要求战斗的双方都不得侵犯太昊族地利益,我们还是与双方都保持贸易关系,希望这场仗会以较小的伤亡和较短地时间结束。

最重要的是不能损伤太昊的利益,这个原则让那些对由族颇有成见的长老们无从反驳,只得按民主原则,少数服从了多数。

初二天,由族的族人拿到换回的盐和太昊对战争两不相帮的承诺,兴高采烈地回去了。

很快,局势向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迅速发展。

姜由的正式代表来到石头城,要求各部族的战士们立即作好战斗准备,带上武器和牛皮,在石头城外参加训练,姜由的大军将取道太昊前往南方,越过大山与由族作战。

11个黎族小部族的族长见事不妙,连夜串联开会,随后几天里陆陆续续地有黎族人跑到了太昊城里来,要求太昊族收留。

我让长老们清点了一下,11个部族竟来了800余人,这已经是石头城现有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了,还有没跑过来的老弱没算。

太昊的长老代表团立即组成,并向石头城派遣,两族长老在黎族宗庙内谈判了一整夜,第二天回来的长老向我答复,黎族在近日内将关闭城门,禁止族人外出。

我这才定下心来,将已经过来的黎族人安置好。

同时,太昊的“开发先遣队”也在迅速地组成,已经定于元月占日出发,向公孙氏所提供的土地进军,争取在春播之前在那里建设起一个立足之地。为了这次远征,我们甚至准备了数十辆“长途牛车”!

其中有一辆牛车上什么货都没拉,全是打制好的成品或半成品铜配件,预备在路上对车辆进行维修。其他车上的就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资了,大量的粮食、陶器、麻绳、麻袋等物资都装在上面。

这支先遣队的规模达到了1300人,其中含200余名骑兵。

又是一次规模庞大的迁族之举。

这一次,我们是为了开发太昊族的明天去的。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座新的太昊场面会在北方建起,并创造更高的文明成就!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战争边缘上的骊山族人却给我带来了一件重要的礼物。

骊山族人翻山十多天才来到太昊城,只为了给我带来一块发亮的石头,据说这是为了报答我对骊山族人的大恩,听说太昊族长喜欢搜集各种特殊的石头,才特意给我送来的。

可是石头竟然在路上碎掉了。

送石头的战士欲哭无泪,连死的心都有了。

什么样的石头?这么易碎?

第一百六十三章 锡锭重融

将要出发的族人在紧张准备,城内一片繁忙,牛羊的划分,栗米装袋,陶器包扎,铜锭捆绑,牛车检修,一应事务都在长老们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却在这个时候得到通知说是骊山族战士正在宗庙内等着我,为我送来了骊山族的礼物。

是什么东西,值得在这大冷的天里翻过十来天山岭送过来?

我也很好奇。

等我进了宗庙的会客室,才看见十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