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能理解姜由地烦恼和痛苦,却难于为他作出决断。

“事有轻重,必有所取舍,族长可选取立稳根基。再缓缓图之,这件事急是急不来的,不如先派遣黎族长老赴由族各部,探听一下各族想法。看有没有缓和的可能?”

当年姜由得到我给的立足之地后,在草原上奔波大半年,将流散的由族各部尽量的集中,却没有办法联系上已经返入南方山地的族人。如今这些由族人已经在没有炎族骚扰地条件下,历经多年发展,达到了另一个高度,再加上从黎族出走部族那里得到了弓箭技术,如虎添翼,要想在大山中将这些由族人击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为姜由出的主意是“招安”!

毕竟都是同族人,何必一定要血染丛林?

姜由是聪明人,一听之下,明白自己的确操之过急了。

坐在姜氏族长的位子上,姜由日夜担心的就是出现姜氏各部族分崩离析的局面,尤其是各异姓部族,远离牛神山,更让姜由放心不下。由族这一次不直接打牛神山,却攻打骊山族,正是攻姜由所必救之处,难怪姜由中招。

牛神山所在的地区,本来就是骊山族发祥之地,当年为立宗族之争,骊山族被炎族击败,才不得已往南迁,本来就对宗族心存芥蒂,加上这次无辜受宗族拖累,以后还来不来祭祀神山就难说得很了。

姜由正是为此不得安寝。

当务之急,的确在于“站稳根基”!

只要在牛神山下立稳了脚根,就不怕一两个部族翻了天去。

归根到底,姜由和他所率的战士们在牛神山下还“寄放”在炎族名下,不是彻底掌握牛神山下地大局,才让姜由如此烦躁。

如果按我的建议做,第一步是稳住阵脚,把城建起来,让黎族人尽快从石头城迁出大部到牛神山下,这样姜由的族长位置就比较稳定了。

同时派遣全是黎族人的一队长老到由族去,进行同族内地谈判;另一队各族长老组成代表团到骊山族,好言安慰骊山族人。

晚上,姜由心中计较已定,终于有心情摆开大宴,牛神山下的草原上,篝火处处,烤肉飘香。大帐内更是欢声笑语,宾主尽欢。姜氏族人对太昊族长之能佩服无已,更对姜由能转燥为安衷心宽慰,这一夜成了姜氏的狂欢之夜。

次日,大帐内紧急召开长老会,姜由安排了两队长老先后出发,前往由族和骊山族。但比我想像的要多了一个步骤——召集族中战士,在筑城之余进行轮流训练,主要以射术为主,看来姜由还是要做战斗准备。

实际上按我地想像,由族人并没有足够的实力直接进攻牛神山,否则就不用玩那么多花样了,所以我没有让姜由进行作战准备,而是全力投入筑城。

骊山族那边已经可以有所交待,姜由暂时并没有出兵地必要,为什么还要抓紧进行战斗训练呢?

看来姜由实在忍不了这口气。

但愿诸神保佑,让出使由族的长老们能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

姜氏大局已定,我跟姜由简单地说明了一下公孙氏的情况,要求姜由派遣长老与公孙氏建立联系,毕竟两族同饮一河水。另外就是建立运盐通道的问题,以及在公孙氏旁建城的事情,都需要姜由支持。

姜于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但临别时,姜由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太昊为什么不到姜水对岸也来筑一座城呢?”

第一百五十七章 … 祸延太昊

呵呵!这个问题就留给姜由去想吧!

姜氏不过是我的发展大计中路过的一环,尽管处在一个关键的位置上,但将来发展重心一定是在大河两岸及黄土高原,这里是农业的天堂。

另一个方向则是面向南方。

大江两岸,鱼米之乡,百物丰茂,现在由于水上交通条件较差,还难以大规模开发,在后世的很多年里,中原文明一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和精华所在,这一点我也无力改变。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阡陌纵横……

农业时代的发源地在北方,真正的高度却在南方出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是后世农业文明的一座丰碑。

我可以遥想这个未来,却不知道在有生之年能不能一见。

估计很难了。

现实一点看,我的农业发展梦将首先在黄土高原和洪水相对不是很频繁的河北平原实现。

所以公孙氏的祖地才是我的下一个重要跳板,因为他们更靠近黄土高原腹地,并拥有足够多的人口。

所以姜氏的所在地只是一个通道,而公孙氏所在地却是一道大门。

这道门将通向农业发展的天堂。

以公孙氏为基础向北发展,以斟戈氏为基础向东北延伸。

太昊文明将在最短的时间覆盖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整个中原地区,然后才谈得上江南、关中和巴蜀。

沿大河往东,进入草原后快马向南,一路我都在淌着口水,yy着太昊的未来。

为了避免两渡大河,我在通向少昊的方向所建设的“码头”将承担所有从大元送过来的盐和工业村运过来的铜锭的运输任务。实际上在我前往公孙氏之前,还没有过多地考虑到盐的运输,而是考虑在将来把牛车技术传到姜氏和公孙氏以后,怎么运输铜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得加上盐的运输。

过了这个码头以后。一路只需要过姜氏涉姜水,再通过陆路就能送往公孙氏,这条路线可以满足姜氏和公孙氏的大部分部族对太昊出产的需求,包括盐和铜。

驱马向南。出行近50天后,在太昊5年12月20日,我们终于到了石头城。却只有两名黎族长老随我们返回,其他的8名长老已经被派遣到由族去当特使去了。

将黎族长老送到黎族宗庙,介绍了此行的情况,大长老心事重重,叫其他长老全部退下,说有事跟我商量,看他郑重的样子。我连木驼也赶到了殿外,让他负责殿外的守卫,与木驼公事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自太昊族长去后。石城中传言四起,都道炎族将以十长老为质,迫黎族举族迁到炎族的势力范围内,以后将任炎族宰割,不复有逃路可走!”大长老一边说,一边看我的脸色,见我一脸坦然才又继续。

“前几日,我由族数部又派遣长老到石头城,说是南方更有佳地,其广无边,无强族为敌,可容无穷族人生息!我族不必再依附牛神庇佑,可另立祖神,与炎族各自相安,不需征战而得安身之处!”

我笑笑,这个我当然知道了。往南是淮河上游平原,再往南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这都是后世的富饶之地,兵家四战不休于此,也是皇图霸业的根基所在,怎么会不是佳地?

但如今那里不仅无强族为敌,而且连弱族估计也没有多少。由族打算往那里安身正合我意,但“无需征战”却是难说。从由族目前对姜氏各部族的态度来看,要由族采取守势,恐怕很难,更加不会大举南迁。

那由族长老来拉黎族各部的意义何在?

人!

他们也已经和我一样,认识到了人口的重要性!

没有人,什么都是空的。向炎族开战,或者开发南方,都需要巨量的人口。

在畜牧业高度发达的时代,人口也是一种负担,如先前我所知道的皋陶,人口一增加,立即要分家,否则牧场养不了这么多牲畜和人口。尤其又是在牧而不游的情况下。

但农业高度发达的时代,人口就是资源和财富,人口就是生产力。

我相信那些在大山里躲避了炎族追杀的由族人,一定有几个部族在南方建立起了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否则既没有能力和炎族叫板,更没有可能到石头城来拉人。

“那石城中各族如何应对?”我好奇的问答长老。

“按此前对太昊族长的承诺,我没有让一个族人随他们离开,但也同意等赴牛神山回来的长老们说明情况后,再给他们答复。”大长老略有些不安。

这已经是我所能得到的最佳结果了。

问题是姜由真如由族所料,正打算让黎族人迁回神山,这岂不是让由族人言中?

“但有近半的部族并无打算迁往别处,都道愿与太昊共存,祖地不足依,南方不足取,石城已经是最好的安身之处了!”大长老言下感慨万端。

看来黎族人是厌倦了多年的漂泊,不会再被其他族的族长或长老的劝说所动,而是相信眼前看得到摸得着的才是最好的。

农业时代族人观念的可爱之处即在于此,理想主义必然要为现实主义让步。

“由族长老们劝说未果,认为太昊族是最大的障碍,只要太昊族驱赶黎族人,黎族人将归入由族,一并南迁。”

这从何说起!

什么时候我们太昊族又成替罪羊了?

“前几日由族的长老们离开时,曾称要前往太昊城,不知道最后结果如何,还望太昊族长小心应对!”

什么?已经冲我太昊族来了?

我坐不住了,立刻叫木驼准备集结骑兵,马上返回太昊!

“大长老请代黎族族长安抚好城中族人,一定不要引起纷争,姜氏的内务还是由姜氏族人来解决吧!有什么疑问可以问从牛神山下回来的长老们,我就要先回太昊处理族中事务了!”

跟大长老道过别,我们急冲冲上路了。

而此时的太昊庙内,太昊的“第一夫人”正在接待一名美丽的女“外宾”。

第一百五十八章 美女外交

族长回来了!”

太昊城头的战士们远远看到200骑从天际出现,一面墨龙旗高高飘起,木驼掌旗跑在最前面。

城门口的吊桥白天是不放下来的,晚上才吊起来并关闭城门。这个阶段还没有太多的敌人需要防御,主要是为了防兽。本来战士们一般不在城门口站岗,只在门楼上了望,但战士们看到我和木鸵回来,还是很兴奋地下到城门口来,列队欢迎。

“嗬!嗬!”

经过城门时,在门口的战士们举矛齐声高呼。

但我心急如焚,不知道由族长老和太昊长老们交涉得如何,能不能让太昊少一次不必要的流血,再多给我几年的时间稳定发展!

没有理会城门口的战士们,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