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抗战悍将-第2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办了,通常这时候的情况就不会很妙。

推开房间的门,刘建业走了进去,一边敬礼,一边高声的用宁波话喊道:“报告校长,学生刘建业奉命前来。”

“快坐下吧。”最高统帅指了一下沙发,对刘建业说道。

“多谢校长关心。”刘建业高声的表示感谢,然后才走到沙发前坐了下来。

房间正中,坐着一身戎装的最高统帅,一边的沙发上坐着陈长官,另一边的沙发上坐着一名身穿美国军服,戴着眼睛的白头发干瘦老头。

“仲良,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美国罗斯福总统刚刚任命的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将军。”陈部长指着那位美国老头对刘建业说道。

“幸会。本人是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20军军长刘建业。”刘建业对美国老头说道。

在后世的无数文章里,刘建业早就多次的见到过这位曾经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上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的美国人。

史迪威1904年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是年21岁。此后42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战功卓著,荣升为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在40多年的军职中,他曾先后在中国任职达13年。曾任美国驻天津军官、美国驻北平使馆武官等职,其间五次来华,最后一次是二战期间。史迪威在华10多年中,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事件,加上他能讲流利的中国话,了解中国官场和社会情况,被人誉为“中国通”。

他在中国期间曾经领导过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和后来的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地区打通中印公路的作战。在美国军队刚刚加入二战的时候,根据美英两国首脑和两国的三军参谋长联合召开的阿卡迪亚会议,美军准备派遣远征军横渡大西洋,在法属西非登陆,作战目标初步定在达喀尔。这次行动是美军在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必须由一名最出色的军官来指挥,以确保首战必胜。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让他的助手马克·克拉克准将对全军的将级军官作了一次全面考察。史迪威在所受教育、部队训练、作战思想、指挥艺术、军事经验和应变能力等各方面,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坚定、自信、刚毅、果敢的典型的美国军人性格,更使得这一重要使命非他莫属。

从世界战争的全局来看,同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明显处于劣势,而大西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尚未被德国完全控制。美军首先从西北非登陆,与东北非的英军汇合,尔后以非洲为基地向欧洲反攻,应当说在战略设想和战役决心上都是正确的。但是,英国人急不可耐地要求美国立即采取行动,主要是想把美国尽早拖入欧洲战场,把他们身上的重负压到美国人肩上。罗斯福为了紧紧拉住英国人,不顾军方的种种反对意见,同意接受丘吉尔提出的以卡萨布兰卡为目标的“体育家”计划,并且准备在1942年春天就匆匆动手。

史迪威在他的日记里发泄着对罗斯福的不满。他把这位美国总统戏称为“我们的孩子”,认为他像个孩子似的“感情冲动”,“心血来潮”,“异想天开”,被英国人玩弄的把戏所欺骗,“对英国人言听计从”,“把我们逼进了一项鲁莽而糟糕的计划之中”。史迪威认为,在战场形势变幻不定,兵力装备严重不足,海空军掩护毫无把握,后勤保障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贸然派遣美军长途远征,其结局难以预料。美国已无力承受再一次失败的沉重打击,“万一失败,谁又愿意做这样一次行动的替罪羊呢”?他认为,美国应当研究和制定一项全面的基本战略,同时认真做好战争准备,待拥有绝对制胜的把握,并赢得有利的作战时机时,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作战。

史迪威还想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同盟国“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这意味着中国在独立抗击日本侵略达4年半之后,仍然不得不承担起牵制和消耗日本的主要任务。中国会怎样看待这个间题呢?他们能继续坚持下去吗?1942年的元旦那天,马歇尔找史迪威谈话,向他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情况。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珍珠港事件的当天,蒋介石就召见美、英、苏三国驻华大使,主张成立以美国为领导的军事同盟,共同对轴心国作战。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文告,正式对日、德、意三国宣战。12月11日,蒋介石又致电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提议在重庆召开对日作战问题的联合军事会议。他还特别召见一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将军,要求美国出面制定一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联合军事行动计划,以及军事互助协定方案。

12月23日,阿卡迪亚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由蒋介石主持,中国军队参谋总长何上将、美国陆军航空司令勃里特、英国驻印军总司令韦威尔作为本国代表出席会议。不幸的是,会议一开始,三国的“同盟关系”就出现了裂缝。中国为协调各国的作战行动,主张研究和制定一项全面的对日作战计划。美国从其战略利益出发,基本上支持中国的意见。但是英国却对中美两国心存介蒂,不愿让两国染指其在亚洲的殖民地。因此,韦威尔蛮横地拒绝讨论一项全面的计划,只同意研究加强缅甸防御问题。

中国对英国素来就心存不满。自中国抗战以来,英国人为了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做了不少损害中国利益的事情。1938年,英籍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将中国的关税收入转存日本银行;1939年,英、日达成初步协定,承认日本对中国的占领;1940年,英国先是将中国政府在天津的存银5369万元交给了日本人,后来又封闭了滇缅公路运输3个月;这次会前不久,驻缅甸的英军又在仰光劫夺了美国援华的150辆卡车和一批武器弹药。现在英国人还是只顾自己保卫缅甸,丝毫不顾及同盟国的利益。

第二部

第二百三十一章 … 血战落幕(二)

最高统帅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悦,面露温色地说:“讨论来,讨论去,都只谈保卫缅甸,没听见一句支援中国战场的话。不知英、美两国以后是否还支持中国抗战?”何上将也随声附和着最高统帅,怒气冲冲地说:“中国愿将在缅甸的所有租借物资全部退还美国,撤回中国驻缅甸人员,停止中、英、缅的一切合作。”

美国代表见状,急忙出面调解。勃里特一面大谈一旦缅甸落入敌手,美国的租借物资也将无法运抵中国;一面又提出建议,将“支持中国战线”的内容写入会议文件。最高统帅也深知确保滇缅路运输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清楚难以说服英国,只好作出让步。会议终于达成了一项以保卫缅甸为主要内容的“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两天以后,何总长和韦威尔又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重庆会议的风波传到华盛顿,引起了美国的不安。美国虽然把与英国的同盟关系放在第一位,但对拉住中国也十分重视。如果中国战场能有力地吸引和牵制住日军,那就会大大减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压力。中英关系的不睦,特别是英国对华的轻视态度,实际上损害了美国的战略利益。陆军部长史汀生对英国人传统的傲慢和骄横深为反感。他批评韦威尔“过于武断,不讲方法,还以旧日的英国方式对待中国”。马歇尔直接给韦威尔拍去一封电报,充满忧虑地指出,日本正在利用香港、马尼拉等英、美殖民地的陷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对西方特权的宣传攻势,企图以此来瓦解中国的抵抗。因此,应当让中国增强对英美的信任,理解英美的诚意,“使他们确信我们在远东有着共同的目标”。罗斯福甚至曾要求丘吉尔把韦威尔从那里调走,以平息最高统帅的不满。

在极力弥合中英关系的同时,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最高统帅的抗战热情。12月29日,马歇尔向阿卡迪亚会议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建议成立以中国的最高统帅为最高统帅的盟军中国战区,并在中国成立盟军的联合作战参谋部。丘吉尔最初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美国对中国在目前战争中所能作出的贡献估计过高,但罗斯福最终还是说服了他。第二天,罗斯福把这一安排电告最高统帅。最高统帅非常高兴地表示同意,并要罗斯福派出一名美军高级将领担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1942年1月1日,26个同盟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根据美国的意见和安排,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列于美、英、苏之后,在宣言上领衔签名。丘吉尔虽然拿不出充足的理由反对此事,但心里是耿耿于怀的。他在后来给韦威尔的一封信中,愤愤不平地写道:“我应该让你明白美国的观点在很多美国人的脑子里,中国和大英帝国一样重要。……如果我要把在美国学到的东西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中国’。”

阿卡迪亚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陆军部长史汀生约他到家里个别谈话。史汀生告诉他,陆军正在物色一名最合适的人选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并且直截了当地对他说:“命运之神正在向你招手。”

史汀生让史迪威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和他对中国的看法。史迪威认为,目前问题的关键是最高统帅能否把中国战区的实际指挥权交给一名美国军官。他十分了解最高统帅对中国军队的严密控制,担心难以做到这一点;而没有指挥权,手下又无美国军队的空头参谋长将一事无成。史汀生告诉他,最高统帅已同意交出部分军队由美国人指挥,当时在华盛顿的中国外交部长宋部长也答应了这一要求。他问史迪威对担负这项任务有什么想法,史迪威虽心存顾虑,但仍然表示:“我听从调遣。”

年已75岁的陆军部长对史迪威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他在日记中写道:“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良好印象。他对中国了如指掌,在半个小时里所谈的关于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第一手材料,比我以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