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4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从,于玛瑙山破献贼,献贼遁入深山之后,不知于何处渡江,潜至湘西山中,如今裹挟汉苗诸族,声势又振,兵指岳阳,扬言要率众八十万南下,寻我们虎卫复仇。”
    “献贼狡猾!”宋献策抚掌笑道:“不过恰好为我所用,破此悖局,就在献贼了。”
    他身为俞国振的军务参谋,也得到了不少情报,虽然没有高二柱所得这样细致,却足以让他对新襄面临的局面有个大致的认识。如今新襄所处的战略环境,可谓是自建立起以来最差,四面皆敌,而且自己兵力不得不分散守卫。
    但宋献策却从这种种不利中,看到了希望。
    “宋先生有什么想法,说说看。”俞国振很是高兴,他不怕如今的局面,因为新襄羽翼已封,自保之力已足,就算是放弃一下吕宋城,收缩一下防守,再咬牙苦熬两年,也可以扛过这一关。
    但他希望能有更为积极地应对方法。
    “事实上,自从崇祯十二年之后,朝廷就在对付我们,这一年来,从大明投到我们新襄的百姓,平均一个月只有一万余,而这还是高局座启动了‘地道’的结果。而此前我们的估计,每年可以接纳二十万移民,相当于我们新襄全体百姓的四分之一,这便是朝廷限制所致。”
    “新襄之货,在江浙、山‘西等地,已经受到抵制,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新襄有一百万人口,按照主公与诸位制定的规划,每年需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补充,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内部市场,故此,除了通过‘地道’悄悄投来的那十余万人,我们还要再得到十万人,这样只要三年到四年的时间,我们的人口总数便可以超过两百万,再有两年,便可过三百万……”
    宋献策算起人口来,当真是意兴飞扬,这也是新襄体系下大多数人的习惯,对于数字,他们都极为敏感。
    这样的结果也直接使得新襄的数学发展得极快,象是宋应星、蒋佑中,都是数学高手,甚至连癸泉子与盗泉子这两个道士,对于数学研究也颇为深入。俞国振都觉得,自己的那点数学功底,怕是都比不上这些专注于学术之人了。
    数学昌盛,也直接带动了新襄各种实学的发展,特别是制造工艺的jīng确度极大提升。
    宋献策说到这里,稍稍停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咱们如今看似危机四伏,实际上朝廷不会与咱们撕破脸,而荷兰人远水难抵近渴,倭国十五万大军看似人数众多,却无法威胁咱们本土,真正惹事生非者,不过是郑家。既然献贼在湘境,那么一支献贼横扫赣、闽,前去灭了郑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又狡猾地笑了下,众人惊愕的神情让他非常高兴,他目光yīn冷:“郑家把持东海的时间可不短,家财几百万千万两都有,主公不是说过么,杀头肥猪过年。有这笔收入,咱们还撑不过这两三年?”
    章篪这个时候忍不住击掌,同时看宋献策的目光怪怪的。不唯是他,所有人目光中的惊愕都变得怪怪的。
    这个矮子胆大yīn险!
    俞国振最初的思路,也只是在海面上消灭郑家的舰队,却不曾想过,从陆地上彻底端掉郑家。故此听得宋献策之语后,他也是微微一惊,但是不得不承认,冒充流寇灭了郑家,那么整个局势都活了。
    对于新襄来说,倭寇、荷兰人,都是外因,都很难影响到新襄的发展,真正至为关键的还是大明内部。灭了郑家,对那些上窜下跳的小人,是一种震慑,同时借着张献忠的手搅乱大明南部局势。
    流寇所过之处,大明的基层官府会受到毁灭xìng地打击,这种情形之下,就无法控制人口的流动,甚至不用新襄招纳,就会有无数听闻新襄这世外桃源的百姓涌入新襄,成为新襄的新鲜血液。
    “为破此局,矮子用了不少心思啊,只不过主公一向对朝廷保持一定的敬意,采用矮子之计向,会对朝廷的权威造成极大的打击,同时也要冒朝廷恼羞成怒的风险。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情形,还是建虏大举入侵,让朝廷无暇分身……”茅元仪心中暗想。
    众人开始七嘴八舌讨论宋献策计策的优劣,俞国振没有开口,这是他们会议的习惯,若是俞国振开口就是定下基调了。在他做决定之前,众人可以就是否执行某个计划进行探讨,但在他定下之后,所有的反对意见可以保留,却不能再说出来,只能就如何让计划更好实现进行讨论。
    尽可能避免因为不同意见而导致的党争,一直是俞国振动脑筋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这种制度上的规定。
    商讨了一会儿之后,众人都觉得,宋献策这个计策确实是破局的妙手,甚至可以说,有了这一策,今后大明朝廷就再也无法限制新襄了。
    这一计策的副作用,却没有人提及。
    原本相对较为安稳的湘、赣、粤、闽四地百姓,只怕要因此吃不少苦头了。以新襄的实力,一年接收二十万百姓没有问题,但是,这四地百姓加起来,何只二十万?
    所以众人故意避过不提,他们知道,俞国振最为重视的就是百姓。尽管有的时候,对于百姓中的个体,俞国振会流露出不满乃至轻蔑的神情,但是,对百姓这个整体,俞国振一向是心怀敬意与同情的。
    用俞国振的话来说,华夏百姓个体当中,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从华夏百姓整体来看,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界最具有创造力也最具有活力和智慧的,同时,他们还拥有远超任何民族的勤奋。
    在新襄施政当中,一向是尽可能避免伤害到百姓,有的时候,众人会觉得俞国振对百姓的“仁”已经到了让自己束手束脚的地步。他们却不知,俞国振是为了避免开一个坏头。
    俞国振很清楚,只要他流露出一点不尊敬百姓的意愿,那么底下的人就敢将百姓踢倒在泥浆中再踏上几脚。
    他手指头轻轻敲打在桌面上,陷入了深思之中。(未完待续)RQ

五一二、海东暗钩织罗网(四)
    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飞过树林,飞到这排高大的建筑物前,自从这种钢筋混泥土的建筑取代了木屋草棚之后,麻雀们原本温暖的檐下窝巢就没有了,好在它们聪明而且适应得极快,现在已经学会在水泥楼的最高隔热层下衔草为巢,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它们停在六楼的窗台上,侧着头向里望,好奇地看着正在开会的人们。
    分明有十个人坐在里面,但这时里面却极为安静,大多数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其内一人身上,而这人则在敲着桌子,若有所思。
    对俞国振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他不是狠不下心的人,但那是对个体,若是对某个整体,他还是很容易宽容的。不过这几年,他的心xìng也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在北面杀绝觉罗氏的建虏俘虏,还是在南面吕宋城划出半径五十里的无人区。这些都证明,他已经越来越冷酷。
    但那是对着敌人,今天要对的却是他一向想要帮助、唤醒和指引的百姓。
    “章先生,我们的存粮是多少。”许久之后,俞国振开口问道。
    “一共有存粮一百五十万吨。”章篪对这种数据是张口就来:“另外,到五月便是夏收,那时我们的存粮可能要突破二百五十万吨,仓库储存的压力已经极大。”
    这个数字不说出来众人不注意,但一说出来。众人都是吸着冷气。
    二百五十万吨,也就是二十五亿大斤,以一人一年吃二百五十大斤粮计算,够千万人一年的口粮!
    “很好,很好!”俞国振也有些惊讶:“夏粮能丰收?”
    “一来是夏粮丰收在望,二来则是因为这半年来我们的渔业发展极迅速,得了琼州的盐场之后。我们用于腌渍鱼干的盐有了充分保障,这半年的产量,达到了五千吨。”章篪道。
    新襄对渔业很早以来就极为重视。因为渔业捕捞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人体对动物蛋白的需要,节约植物粮食的消耗。而南海又是极佳的渔场,这个时代几乎没有污染。也没有过量捕捞的问题,对于整个大海来说,一年被网走几千吨渔虾,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新襄的粮食业来说,半年五千吨的产量,这可是了不起的数字,与新襄渔政局管辖之下多达千余艘大小渔船有密切关系——龙门船厂虽然只造大船,但周围的小船厂却在夜以继rì地制造渔船,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如今在钦‘州、新襄等诸地。至少有三十余家船坊,每个月都有众多的渔船下水。
    就连远在广‘州、福‘州的船坊,也深受其益。
    在新襄,渔民造渔船,可是可以到渔政局领取补贴的。大体来算,渔民只要成立正规的捕捞队,在渔政局注册,便可以获得相当于其购船价格一半左右的补贴款,而且还能获得渔政局的护渔,不必担忧海上的海贼。
    “家明。你在昌化已经有一年了,说说昌化的情形。”俞国振又道。
    顾家明起身向众人行了一个军礼,然后坐下,将自己的小册手翻到其中一面,大声道:“在我们去昌化县之前,昌化县在籍七百一十九户,人口一千七百五十三人,经过一个月的清查,发觉实际人口是一千一百四十七户,四千一百一十六人。我们派去的五百人工作组规模就显得大了,一人只要负责教化八人,而最初时我们是做好一人教化三十人的准备的。”
    说到这,众人都轻声笑了起来。
    “针对这个,我们调整了原先计划,加快了从耽罗移民的速度,将一些未曾进入新襄的百姓,也直接送到了昌化,在半年之后,昌化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四百四十九户,一万二千六百九十一人,这样,工作组与需要教导的人口比例达到了一比二十五,正好在工作组的极限范围之内,到现在,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我们新襄的要求……”
    所谓新襄的要求,就是新襄对于正式拥有新襄户籍的种种限制。首先是在纪律上的要求,农民式的散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