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4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孔炤倒是很认真地四处走四处看,有先来此的张秉文陪着,两位长辈在一起,用不着俞国振多陪,这让俞国振可以huā费更多的jīng力处理庶务。
    但四处转悠了一个月之后,方孔炤终于来找俞国振了。
    “伯父这些时rì觉得可好,新襄风物,多不类于大明,伯父还习惯吧?”
    俞国振对他仍然是很尊重很客气。这是让方孔炤甚为满意的地方。他捋须道:“有一件事情,我不知济民是不是已经知晓,我们来时,在上海泊船,发生了一件事。”
    俞国振有些好奇。方孔炤慎重其事地说的,当然不会是什么小事情。
    “当时上海一个寡妇吊死在卖新襄布的布店门口了。”方孔炤看了俞国振一眼:“此事太小,你可能不知,我当时听人说起,倒是有意打听了一下。”
    方孔炤的眼光。比起张秉文又高过一筹,他说起这件事时,声音多少有些深沉:“我原本不知道,那寡妇为何会吊死在布店门口,后来才知道,她守寡十年,家中婆婆年老昏悖。只靠她rì夜织布维持生计。但是因为来自新襄的布匹冲击,她的售布收入,已经不足以维持生计,到后来甚至连买棉huā的钱都赚不回来,家中困顿rì益。最终便只能自寻短见。”
    说到此处时,方孔炤眼中显出不忍之sè,然后,他叹息道:“济民,济民,原本我以为这是一个偶然事情。但到了新襄,看到你的工厂之中,流水一般产出产品。便知道这些产品的价格将变得极低,如今冲击的还只是上海之类沿海沿江之地,再过些时rì,只怕大明每一个角落,都要充斥这些物品,到时因之断绝生计来源的。不知凡几!济民,这个问题。你有没有解决之道?”
    俞国振微微抿了一下嘴。
    “伯父,害死那寡妇的,不是我们新襄之布,而是朝廷。”他想了想,然后道:“若是在新襄,那寡妇绝不会死,她会被招募入工厂之中,凭借着心灵手巧养活自己——不对,说她是被朝廷害死的,还有些冤枉,害死她的乃是食古不化的礼教。即使朝廷在上海开办工厂,招募女工,只怕象她这样的也不会去抛头露面。”
    听得俞国振指责礼教,原本方孔炤很有些不以为然的,但又听了俞国振的理由,他就肃容称是了。
    “故此,礼教之数,有些是要遵守,如华夷之辨。有些后人附会的则需要破弃,如裹小脚、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是对士人君子所提出的要求,但如今某些士人君子不以勾通外国、敌国为耻,反要逼得妇人女子活活饿死,是为大伪无德之辈!”
    俞国振很巧妙地将矛头指向了士林中的伪君子假道学身上,方孔炤苦笑了起来。等俞国振说完,他才道:“济民,大道理且不说,也不追根溯源,如今确实是新襄的物产冲击了百姓生计,你总得替他们做些什么,人心向背,至关重要,若是被人借起此事生事,你难以自辩,恐怕对新襄声望,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俞国振抿紧了嘴,这确实是一个大麻烦。方孔炤能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出来,新襄物产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市场,是在大明内部,每年直接间接售入大明的货物价值总量,不下于两千万两白银,同样从大明收购的原材料等产品,价值总量也不下于一千五百万两,若真被人别人借此生事,而新襄此刻对美洲的出口已经因为和西班牙人的战争受影响,在可预见的将来,对欧洲的出口也会大受影响。
    说白了,还是新襄自身的市场狭窄造成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人口流入,调整产业结构。”俞国振想了想,然后回答。
    这话仍然是避实就虚,方孔炤也不深究,只是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将话题岔到了别的地方。
    新襄造成的产业冲击是难免的,对俞国振来说,或许这种冲击更猛烈些为好——那些破产的农民、城市小生产者,不可能远隔万水千山来找他的麻烦,他们要生存,还是得将目标指向大明朝廷。换言之,俞国振间接为大明朝廷掘了一个坑。
    见完方孔炤,紧接着来求见的是王传胪。
    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他与陈子龙完成交接,不过他未曾急着离开钦‘州,陈子龙也没有催促。俞国振知道,他是在做艰难地选择,到这个时候,才算是下定了决心。
    “南海伯,我是到你这来讨口饭吃了。”
    一见着俞国振,王传胪便毫无形象地开口,俞国振与他也是惯熟,知道他不拘俗礼,笑着道:“既是如此,那我就吩咐厨房里准备些好菜,算是为你高升饯行。”
    王传胪顿时恼了:“我下定这决心容易么,你还来耍我!”
    “哈哈不是你自己说来讨口饭吃嘛。”
    “我要的可是长期饭碗,你以为一顿就足了。”王传胪白了他一眼:“哪个研究所,给我个位置吧,要不我去电力研究所,给方直之打下手?”
    “方直之可不敢用你当下手。”俞国振笑着摆手。
    王传胪一心就是搞实学研究,单论实学综合方面的造诣,在俞国振认识的人里,他可以排在宋应星、蒋佑中之后,位于第三位。对于半道出家靠着看俞国振的一些笔记学习的他来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了。本来俞国振也有意请他主持电力试验室的事情,但一直以来,他这个钦‘州知州官位对新襄很是重要,因此便搁置下来。
    现在他旧事重提,俞国振想了想:“王兄,暂时还不能……我需要有人替我管理基隆民政,此事极为重大,我有意请王兄任基隆总督,主持基隆政务,王兄觉得如何?”
    王传胪顿时坐正了身躯。
    与俞国振关系如此密切,他当然知道基隆指的是哪里,台湾岛北部的那座良港,俞国振嫌“鸡笼”这个名字不好听,因此改称为“基隆”。
    俞国振夺取基隆、马尼拉,都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胡静水已经被任命为吕宋总督,同时以俞大海为南海第一舰队司令,驻守吕宋城——也就是原马尼拉城,以孟广仁为吕宋城防司令,驻扎有三千虎卫,相当于半个旅,但给予整个旅的编制,只待新兵训练成后进行补充。但是基隆总督的职务却迟迟没有定下人选,俞国振最初时是倾向于自己的叔父俞宜轩,但俞宜轩眼见家族兴旺,自觉自己才器有限,怕会误了俞国振的大事,坚辞了此事,如今悠哉游哉地在新襄当着五老爷,又在盗泉子主持的文献编撰上挂了一个名。
    所以,俞国振正为基隆总督一事头疼。
    王传胪的能力没有问题,这些年来钦‘州发展得也同样很快,而且他以极为巧妙的手段,将旧的钦‘州官场与新襄的体系相对接,既不令那些胥吏佐员嫉恨生事,也约束住他们使之不敢胡乱伸手。原本破旧狭小的钦‘州城,也被王传胪整修了一番,虽然还不象新襄那样充满新气像,却也有模有样。而且他在新襄体系中也颇有声望,不少新襄体系中的人,都视之为自己人,所以即使将他提为基隆总督,也不会有人说他是幸进。
    王传胪自己也明白这一点,算来算去,俞国振身边,还真只有他最适合这个位置。
    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道:“多少年?”
    “这个……到有人可以取代你为止吧,到那时,我专设一个实学研究院,给你调集jīng兵强将,把这些年担搁的全补回来,如何?”
    “便如此吧。”王传胪又沉吟了许久,然后无可奈何地道。
    “如此便有劳了。”
    “基隆如今最迫切的是什么事情?”王传胪既然答应了,便进入状态,询问起俞国振具体的战略来。
    “移民,建城,开矿。”俞国振道:“还有,在基隆建成之后,其治下辖区将包括琉球和整个台湾。”
    “整个台湾?”王传胪一惊:“如此不就是要与郑家和荷兰人开战?”
    (求月票啊,马上分类前十都呆不住了,呜呜,最近实在太忙……)

五零九、海东暗钩织罗网(一)
    崇祯十三年在南海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情,使得南海和整个东南半岛局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便是向来困守于大陆之上的明国出了俞国振这样的一个妖孽,至少在郑芝龙的眼中看来,生在内陆而非海边的俞国振就是一个妖孽,他竟然出兵与西班牙人是行两场大战,先是攻占基隆,然后攻克吕宋,将西班牙人在南海的势力拔除殆尽。
    其次便是荷兰人聚集大军围攻麻六甲,迫使葡萄牙人交出了这个咽喉要道。当初葡萄牙人病急乱投医,还造谣说荷兰人是要对付会安,想将俞国振卷入这场欧洲殖民者内部的冲突中来。
    这两件事情,使得西班牙的势力与葡萄牙的势力在南海变得微不足道,甚至还比不上刚刚伸来触手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但对这两件事感受最深、压力最大的,还是郑芝龙本人。
    “大哥,事情真到这一地步?”
    “老三,我也不想这样,这都是俞某人逼的!”
    在郑家当中,郑芝凤是主张与俞国振谈判来解决问题的,他不只一次与俞国振打交道,亲眼见着俞国振的势力是如何从陆上发展到海上的,比起郑芝龙,他对俞国振的才能更有切身的体会。
    但郑芝龙说他是被俞国振“逼”的,自有他的道理。
    在崇祯八年,刘香老死了之后,整个东海海面上,郑家就是头号老大。便是西班牙人、荷兰人,都要给郑家面子,他们的商船,同样要挂郑家的旗号,才能安全行驶于前往倭国的航道上。
    这旗帜可不是白挂的,一面旗,就是两千两白银!
    不仅如此。郑家还亲自上阵,经营海贸,从倭国到东南诸岛。都有郑家的商船在活跃。每年郑家的收入,都是在数百万两左右,单论经济实力。其实比起崇祯十年以前的俞国振还要强大!
    但当前后两批近三十万移民到了新襄体系之下后,事情就发生变化了,俞国振有了充足的兵力来源,打造了一支舰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