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3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堂举人,与贩夫走卒一起活动手脚殊为无体,但宋应星与其余几人却极感兴趣,他们最后向城中老君观的老道人癸泉子学了三十六式散手,每日早上晨练之时,便一起在院子里活动。
    一个多月来,万时华倒真觉得自己的身子骨因此好了许多,这和想到当初华陀创五禽戏的典故,华陀的弟子吴普便是练习五禽戏活到了九十余岁。这让他对俞国振的敬佩又加深了一层:不仅关心百姓的衣食还关心百姓的健康与寿命。
    “真乃仁主也。”他心中暗想。
    唯一可惜的是,俞国振敬孔孟而远经义,对于四书五经,他也看过,却不去精研。万时华觉得自己应该寻个机会,与俞国振好生谈一番。
    就在这时,他看到俞国振一个人慢慢跑了过来,见到他点了点头:“万先生早,宋先生没与你一起?”
    “他已经去了吧,他一向比较积极……哦,是去道观前的那个广场,我们每日在那里练拳。”
    “万先生这些时日,在新襄过得如何,生活上可有什么困难?”
    “承蒙伯爷厚爱在新襄我衣食无忧,还可托人将银钱带回去。只不过……我虽然衣食无忧,百姓的日子似乎过得有些……”
    万时华想了一下措辞觉得不好说,因为说新襄百姓日子过得不好,显然是不顾事实的胡言乱语,新襄百姓在衣食住行上都是万时华见过最好的。可这同时,新襄百姓的日子又过得似乎有些紧巴,存不下什么钱来。
    他想了好一会儿,才想到了措辞将自己的疑惑说与俞国振听。一方面,新襄百姓的生活甚为奢侈,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家的住房都已经拆了窗纸改成了玻璃。家中的器皿,瓷器、陶器且不说,玻璃器皿也绝非少见。每人的衣裳,不仅年年有新衣,甚至不少妇人每个季节都有四五套衣裳,打补丁的衣裳虽然还有人穿,但多是在做活儿时才会穿上。
    听得他的疑问,俞国振哈哈笑了起来:“茂生先生,你觉得新襄百姓收入如何?”
    “学生曾调研过,新襄百姓收入极高,便是一个普通工人,月入也在八两以上。”
    “对,有一个数据并未公开,故此你还不知,崇祯九年上半年,新襄正式居民的月均收入是十二两六分一钱银子……这些钱放在别处,收入算是不错的,一年下来能有一百四十两银子,即使是南直隶富庶之地,也是中等人家的全家收入了。可在新襄这只是一个劳力的平均收J、。”
    “这些收入若是放在别处会怎么处置呢?花个三四两银子,解决基本的吃喝穿用已经足够了,其余的大多都会藏在坛中埋入窖里。这样藏起来的银钱,与王块有什么区别?”
    俞国振这话对万时华并不陌生,宋应星也曾提过相应的观点出来,因此他很认真地回答道:“可以买田置地、盖屋建房。”
    “买田置地,说的好,但是你想过没有,谁会卖田?卖了田的人,今后如何生计?”
    万时华顿时哑然。
    土地兼并虽然是经常的事情,但在任何一个朝代,土地兼灭严垂都意味着灾难,无论这个兼并是以“流转”还是别的什么名义进行,在解决掉因为失地而失业的农民生计问题之前,允许它大规模存在的人都可以说是包藏祸心!
    就是万时华自己,也觉得如今大明要重振起来,抑制兼并是必须的。
    “相反,你看在新襄,百姓在工坊、农庄劳作,获取工薪报酬,然后再用这工薪报酬购买工坊、农庄产出之物,供自己衣食和生计享用。如此百姓生计改善了,工坊、农庄可以维持乃至扩大,将更多的百姓雇用进来,整个新襄,都受其益。宋公在《天工开物》中所言,金银只为货币而不是财物,实物方为才富,我以为还要更进一步,实业方创造财富,金银只是辅助实业的手段,绝非其终极目的。”
    对于皓首穷经将大半辈子时间都花在了科举上的万时华来说,俞国振的话语,当真有些振聋发聩,他停住步子,看着俞国振跑了过去,俞国振回头看了他一眼,他老脸微红:“累了,终究比不上伯爵年轻啊……”

三六九、华海宴平江河清(五)
    感谢潘多的慷慨打赏
    癸泉子竖掌行礼,向着眼前的人笑道:“无量天尊,李贤弟果然不见南海伯一面?”
    “不必见了”cāo着一口中原口音官话的汉子相貌堂堂,他笑着道:“我已经见到想见之物,这位南海伯,虽是当世英杰,但生此乱世,需要的不是英杰,而是枭雄”
    癸泉子听到他这样答,不禁长叹了一声:“我请贤弟来,原是想为贤弟谋个前程,南海伯志向远大,才器兼备……”
    “师兄不必再说了,朝廷的伯爵,与我这等人物,向来是不对付的”那李贤弟摆了摆手:“我还是回开‘封,当我的店铺伙计,或者回家乡,这个世道”
    他说完之后,大步就走,转身之间甚为果决在他身后,癸泉子长长叹息,而宋思乙一双妙目,则转了两下,嘴角轻轻撇了撇,表示自己的轻蔑
    “思乙,你不服气?”
    “不知道为何师傅如此重视这位李师叔,反正我瞧他不顺眼”
    “不过是他来时不愿教你太极拳养生功么?”癸泉子笑道:“此拳与我三十二式无极散手颇有渊源,学了我三十二式无极散手亦……”
    才说到这里,癸泉子眼尖,便看到远处跑来的人,他“咦”了一声:“南海伯一大早就来了?”
    宋思乙瞄了那边一眼,然后匆匆跑回了老君庙癸泉子则又转过去想要将那位李师弟召呼回来,结果那李师弟身影已经消失了
    看来他是真心不想为俞国振效力……俞国振得到这个南海伯的头衔爵位,镇住不少人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在心底与他划清了界线啊
    癸泉子多少有些遗憾,这位李师弟jīng通技击又博学广闻,可谓文武双全在俞国振麾下,他本可以有用武之地,错过这次机会,看来他终究只能去店铺里当他的学徒了
    “南海伯今rì怎么有空来?”看到俞国振身边跟着的万时华,癸泉子笑着颔首
    “昨rì便想来了,但昨rì刚到,杂务太多,只能今晨来看看……道长的气sè不错啊”
    来找癸泉子,很重要的原因是想问一下他的生物分类工作做得怎么样了癸泉子的这个工作要是完成了的话,那么下一步就是为学堂编一套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生物科目教材——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而生物科目对于农牧渔这三者合并的大农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这里,也见到了宋应星除了宋应星之外还有好几个和他们一起来此的“名士”在锻炼运动之余,众人免不了谈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俞国振有意引导之下这些话题全都是围绕着民生展开的
    万时华一直在冷眼旁观,看到那些原本和他一样饱读圣贤书的,如今为了三两斗米的增产而面红耳赤,他心里既有些鄙夷,同时又有些羡慕
    “为什么在孔孟的话语里,找不到襄这样的一个怪异地方为什么襄这样的富庶康乐之所,却几乎没有孔孟礼仪?”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万时华有些时rì了而且还将继续困扰下去他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心态,已经从最初想用孔孟之说驳倒俞国振在襄推行的这一套,转变为如何用孔孟之说证明俞国振的治政之策了
    从京畿回到襄,对俞国振来说,只是从一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他要关注的事情极多,首要的事情,便是给前去经营耽罗的将岸派去援军除了“华清号”之外,他另外组织了四艘大福船北上,这些福船的帆具也经过改造,度有所提高,因此跟不上抢风也能达到八节航的华清号因此,华清号载着五百六十名水手和海军,由俞大海率领先期北上,四艘大福船则由罗九河指挥,载着另外三百名水手和海军北上
    俞国振给他们许诺是稳定了对耽罗的控制之后,便给海军扩军,渔政局的战斗人员,至少要扩大到三倍,也就是三千人的规模
    不过要扩充海军,首先要扩充船场龙门船场已经有正式的工匠四百七十九名,但这个数字俞国振仍然觉得不够,他已经决定从两个渠道增加船场工匠数量第一是学徒培养,从各个工坊挑选十五岁以上聪明伶俐的少年到船场充任学徒,这些学徒工享受正式工匠一半待遇,而正式工匠采取定级制度,他们每带出一名学徒,便可以升一级,其个人待遇增长五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原本每月薪金为二十两银子的船匠,若是带出五个徒弟,他们的薪金就直接涨到四十两
    另一个渠道则是招募,二十两一月的待遇,对于船匠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要知道自从虎卫扩军之后,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月是十五两,伙长一个月的待遇也只是二十两——当然,对于虎卫来说,他们的收入是纯得,不象船匠或工人,还要用收入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重要的是虎卫都知道,他们今后的发展前途要远胜过普通的襄市民
    自然,造船另一个急需的是材料,也就是木材俞国振高价向安南各方势力购买木材,然后经水路拖到窑场进行烘干处理,充分利用铁坊的窑温,这就可以为制造海船提供充足的材料另外,大量使用铁钉、铆钉,也算是造船工艺上的一个进步
    同时铁器工坊开始研制钢制龙骨,为下一代战舰做技术储备
    俞国振并不知道所有的技术细节,但他知道技术的发展方向,知道大致的外型,手中有一批经过他点拨后可谓这个时代最强的能工巧匠,又有充足的资金给他们去折腾,因此很多时候,他都可以提前进行技术储备
    扩充海军之外,便是针对此次京畿之战进行总结虽然此前小规模低层次的总结,已经在各队各营之间进行过了,但全面系统总结还没有进行针对此战中的经验教训,最终总结出三条非常重要的经验:首先是虎卫的火器优势必须尽可能增强;其次是有炮兵相助的火器部队拥有极大的优势,故此虎卫中有必要设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