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同人)三国霸主-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平淼橙酥缓迷浇缟比胭鹬荨

青州的黄巾党人军团号称百万,浩浩荡荡朝兖州而来,任城相郑遂出城抵抗,然而黄巾军斗志高昂,这支官兵哪里是其对手,很快便败退下来,郑遂在逃亡间,被黄巾兵追杀致死。

士气大振的黄巾军乘胜打到东平,兖州刺史刘岱就准备出兵对敌,刘岱自从杀了东郡太守桥瑁,接收了桥瑁的军队以后,自觉得力量很大,早想消灭在他地界里的黄巾军,以图一方平安了,此时正好这些黄巾军自己送上门来,刘岱是怎么也不肯放过他们地。

济北相鲍信闻知此时,拦住刘岱劝道:“黄巾军队有百万之众,兖州百姓人心纷乱,军队无心作战,不可以正面和他们敌对啊!否则,我们准会吃亏的,依我看,正因为黄巾军人多势众,才感到粮草供应困难,我方不如采取坚守战术,养精蓄锐,等待机会,到时候让黄巾军想战不得,想攻不成,时间一长,供给不上,没多久必作鸟兽散之,届时我们再选精锐之兵,攻其要害,便可给以致命一击,这样一来,才可彻底消灭他们啊!”

而刘岱却十分藐视黄巾军,认为这些装备简陋、缺乏训练的农民军无论如何也敌不过他的正规部队,所以刘岱根本不听鲍信的话,觉得鲍信是过分小心了。

于是,刘岱亲率大军,仍采取和黄巾军正面对抗的办法,但是刚一交战,刘岱就发现这批农民军的斗志确实高昂,大有锐不可当之势,可是,这时发现已经迟了!

黄巾军直冲刘岱主力军团,刘岱军抵挡不住,往后溃退,黄巾军冲入军团内部,将刘岱军完全冲散,刘岱也在战乱中身受数伤而倒下,最后被乱马踏死,成了一堆肉泥!

兖州刺史刘岱一死,黄巾军气焰更盛,兖州陷入危急存亡之秋,但是,这一路黄巾军人数虽多,可缺乏出色的领袖,虽然打了胜仗,却不知道怎样去管理城邑。

大部分义军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打完仗就想回家种地,真正像当初张角等人那样有政治谋略和远见的人却还数不出来,因此,青州的黄巾军杀了任城相郑遂和兖州刺史刘岱后,并不思谋如何去统治,而是率军继续往前推进。

黄巾军一路杀来,首当其冲的便是屯军东郡的曹操了,东郡太守曹操正在东郡治下的濮阳操练兵马,他刚听到兖州刺史刘岱被杀的消息,心中就谋划开了。

为了重建兖州防务,曹操立刻邀请附近郡县的官员,召集紧急军事会议,曹操有个新投谋士,乃是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姓荀名彧,字文弱,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后更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叔父荀爽都向曹,遂遣荀彧来投曹操,如今荀彧是曹操手下部将,又是曹操的谋士。

荀彧向曹操献计道:“兖州刺史刘岱阵亡,如今朝廷又无法立刻委任刺史,彧打算去跟州里面的一些头面人物联络,尽量说服刺史府的僚属,替明公争取代理州牧之事,如果能争取到这块地盘,便能以此为争霸天下的基础了。”

荀彧的这一番话说得曹操心下颇为异动,曹操很感激荀彧的献计,当即就同意了荀彧的意见,并请荀彧亲自辛苦一趟,荀彧领命,在曹真(秦真)与曹彬(秦彬)两兄弟的保护下去了。

兖州刺史府正为刘岱战死、黄巾党人的攻击迫在眉睫而惶恐不安之时,荀彧在曹真(秦真)与曹彬(秦彬)两兄弟的保护下到了,荀彧乘机游说道:“如今全国处于分裂中,本州又没有领导人物,很容易被人并吞,大家便会失去统领州民的官位,不如迎接东郡太守曹大人,由他来领导,不但可以对抗骚动中的黄巾党人,并且可以保护本州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

济北相鲍信一向很看得起曹操,并对曹操寄予很大希望,他也曾劝过曹操回到黄河南边等待时机,这会儿鲍信也在旁听了荀彧之言,表示完全赞同荀彧,并以此鼓动在场的官吏。

鲍信又帮着荀彧再去跟别的官吏接头,那些做官的正担心黄巾党人跟他们过不去,现在能有人出来领头撑持局面,既可保护生命财产,又可继续做官,何乐而不为呢?于是都很同意让曹操接任刘岱任兖州刺史。

于是,在鲍信鼓动下,充州内的大小官员连名上表,说黄巾势大,兖州刺史刘岱身亡,兖州恐不保矣!长安一方接到报告,又有太仆朱隽保举,曹操顺理成章地暂领兖州军政大权。

曹操得了手谕,一面征兵备战,一面安然自得地等着济北相鲍信,济北相鲍信鼓动兖州这些州吏渡过黄河,到东武阳迎接曹操暂摄州事,并立刻整编州郡防卫军,准备和气势正盛的黄巾党人周旋到底。

但是,黄巾兵毕竟人数众多,作战能力也很强,又刚打了胜仗,声势十分浩大,曹操的兵马少,力量也薄弱,怎么能抵挡得了这么强的黄巾军呢?两军刚一接触,曹操便立刻感到悬殊太大,难以取胜,果然,第一仗便败了,曹操果断地收兵退回坚守。

第1卷:叱咤三国 第11章:曹军战黄巾

第11章:曹军战黄巾

虽然第一战告败,但曹操仍然显得信心十足,他认真分析了黄巾党人,认为黄巾党人缺乏马匹,机动性不高,而且组织松懈,目前虽然人数众多,但恃胜而骄,警觉性相对下降,因此,曹操不打算和黄巾军再作正面会战,决定改以奇袭战术,来消磨对方的气势,只要对方气势丧颓,便不难剿灭了。

曹操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准备将奇袭的战场设在寿张城,即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南,寿张城在济水和汶水中间,有个颇为开阔的平原,最适合于骑兵的突击,而骑兵作战却正是曹操之长,曹操曾数度出任骑兵校尉,除了本身骑术高明外,更善于指挥骑兵作战。(怪不得曹操会败于赤壁呢?原来如此啊!)

黄巾军集结在无盐城与寿张城之间,离曹操的大军很近,但曹操仍想到对方阵地去观察一下,于是曹操大胆地偕同鲍信,率领一支一千人组成的步骑混合部队,亲自到前线勘察地形,以一千人部队,跑到数十万人的跟前去搜集情报,曹操有时的确大胆得近乎于鲁莽!

曹操心思细腻,长于创造性策划,而且一向勇于行动,经常喜欢自己跑到最前线,因此,后世诗人苏东坡称赞他为中国史上最善于用兵的军事家,但曹操一生的战史中,却经常出现狼狈的危险状况,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过分的大胆行为。

曹操对寿张之役的计划周密很感骄傲,因此在会战前夕,带着鲍信到前线去视察,口沫横飞地向鲍信说明他的作战谋略,或许是兴奋过度,曹操和鲍信的骑兵部队超出了步兵部队前面一段很长的距离,正好来到汶水边。

就在此时,突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支数千人的敌方部队,曹操只有以数百人的骑兵仓促应战,但岸边地势不平,骑兵队无法发挥冲锋的力量,加上步兵未能及时赶到,人数远居劣势,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之时。

危急之中,鲍信要求少数勇猛的骑兵健儿,护围着曹操先突围逃走,自己率仅存的骑兵部队浴血死战,虽然曹操极力反对,但鲍信表示军队不可没有指挥官,为了顾全大局,曹操只好趁隙突围而出,结果曹军死伤殆尽,鲍信也力战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鲍信原是一方富豪,家世不错,在关东军团中,算是难得的有志之士,想当年曹操势单力薄,鲍信却鼓励曹操道:“缺乏智谋的人是无法脱颖而出的,即便目前很强,但总有一天会失败的,将来能拨乱反正的,我想只有你了,将军你可是上天所降大任的人啊!”

如此的知心朋友,却为了自己的大意和冒险行为而牺牲,曹操非常的痛心,他悬赏寻找鲍信的尸体不得,只好请人用木头刻了个鲍信的模样,涂上油彩,祭吊下葬。

祭吊之时,曹操哭得很伤心,士兵们都被感动得流了泪,大家看到曹操为了一个阵亡的将士竟然哭得这么伤心,心里无不十分感动,很自然的便在心理上和曹操贴得更紧了。

为了纪念鲍信,曹操决心非赢得这场战争不可,曹操集结了兖州所有的青年,只做了短暂的训练,便参与实际作战,为了弥补军队作战经验的不足,曹操全天候身着铠甲,亲自指挥战事,因此,全军士气旺盛,新的兵源增加了不少,加上刘岱及鲍信所遗留下来的兵士,曹军的战斗力量越来越强。

相反,黄巾党人组织松懈,缺乏军事常识,虽然人多势众,但经不起曹操马拉松式的穷追猛打,士气再而衰,三而竭,接连数十次的大小会战,曹操几乎不让黄巾党人喘一口气。

曹操将所有军团全员出击采取主动,轮番作战,曹操军队机动性高,作战士气旺盛,几场漂亮的大会战下来,把数十万黄巾党人的战斗意志完全打垮了。

曹操一向同情民变,如果不是鲍信这事件,他也绝不会对黄巾党人如此的穷追猛打,因此等到黄巾党人连续受挫,势衰气竭,曹操也从激烈的情绪中慢慢冷静下来了。

曹操深知民变是政治问题,就不应该用军事武力来解决,屠杀!虽然能震慑于一时,但只要稍一放松,叛乱便会卷土重来,政治问题要用政治方法来处理,这才能有效,因此,当黄巾党人势力削弱时,曹操也展开了招抚的工作。

曹操甚至公开地向武装部队将领们表示:“这次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安抚比追剿更重要得多!”

曹操大量的向黄巾军团领袖发出劝降书,双方谈判争取停战机会,但曹操倒不只是一味地想和敌人和谈,曹操想利用停战期间,不停地调动部队,重新部署战线,曹操集结了不少的精锐部队,要设置了不少的作战埋伏。

不久,谈判宣告破裂,曹操立刻展开行动,但曹操却尽量避免杀戮,而以赶鸭子的策略,把大量黄巾党人,逼压到他预先设好的埋伏圈内,再将他们围堵起来。

时值寒冬,被围困在济北国的黄巾党主力部队,在曹操不停的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