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7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鸿升笑了笑,不置可否,又说道:“其实,让你去定州,陛下还有其他的考量。”

    “哦?”李承乾大为好奇,立刻道:“升哥儿,快些与我说来听听!”
………………………………

第996章 太子镇定州

    二人一边往东宫走去,夏鸿升一边同李承乾说道:“陛下,让你留守定州监国,依我来看,有两个目的。”

    “哪两个目的?”李承乾问道。

    “这第一个嘛……是为了后勤。我告诉过你,你也亲身体会过。打仗不仅仅打得是将士,打得是计谋,更打得是后勤。将士再拼死,计谋再精明,若后勤不行,都是白搭。”夏鸿升边走边对李承乾说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再威风的将军没有粮食什么也干不成。自古以来因粮草出问题,被敌人断了粮道,而一败涂地的战例数不胜数。故而,战争之中,粮草问题必须最优先考虑,有多少粮草打多少仗,逞能是没有用的。而且,我曾经给你讲过,后勤可绝不是粮草这么简单。除了这口中吃的,还有手上用的,身上穿的,脚下踩的……所有将士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可以说全都是后勤。大军作战,几十万人所需的吃喝和消耗是个巨大的数字,这些东西也不可能全部跟随大军同步前进。于是后方统筹后勤者,便尤为重要。”

    说话间,二人已经到了东宫,李承乾令人去找来自己的衣物,拿给夏鸿升,然后又急切的问道:“升哥儿,你且边换边给我讲讲吧!”

    夏鸿升一边换着衣物,一边又讲道:“就拿前朝来说吧,整个隋朝四伐高句丽而不胜,就军事角度而言,后勤补给不畅是主要原因。开皇十八年,汉王谅率马步大军自河北出发,讨伐高句丽,在临渝关值水潦,魄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只能半途而废。后来到了炀帝,大业八年炀帝亲征高句丽,当时那是一个盛况空前,想来你也是读过的。“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这么多人,他们的粮草几乎全部出自黎阳、洛口仓,然后通过漕运集中于涿郡;衣甲器杖集中于高阳。而馈运者倍之。倍之啊,那是什么概念?就是多达二百万人以上的民夫,去替前线的大军运送后勤补给。这么大规模的劳役,所造成的惨景,史不绝书,我就不与你多言了。大业九年,第二次征伐高句丽时,杨玄感利用运粮卒的不满掀起叛乱,这你方才也说了。大业十年,炀帝第三次伐高句丽,那时天下己然大乱,不复行伍,只好乘高句丽囚送斛斯政乞降这个台阶草草收了场。可以说,前隋的天下,是被征伐高句丽所需后勤给拖垮了。”

    李承乾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正是读过杨玄感之变的事情,才觉得不该将长安空着啊。”

    夏鸿升笑道:“朝中大臣,自然也有这种担心。之前刺史郑元还上过奏疏,说辽东道远,粮运艰阻,东夷善守城,攻之不可卒下。征讨高句丽的军资筹措、运输,都直接关系时局之稳定,因此陛下不能不把这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河北道是陆上那一路大军的粮草来源之地。陛下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以民部侍郎崔仁师副之,自河北诸州皆受挺节度,听以便宜从事。韦挺分工监督河北漕运,崔仁师分工监督河南漕运。将各地粮食物资由陆路、漕运集中于幽州,由幽州北输粟营州,东储粟古大人城,将此二地作为前线后勤补给之基地。”

    “那照此说来,若为粮草后勤之须,我也应当坐镇幽州才是啊!”李承乾反问道。

    夏鸿升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承乾,若你只是一个朝臣,若为后勤故,那肯定是要去幽州了。可你并不是一个寻常的朝臣啊!定州,汉曰中山郡,后魏日定州,后周及隋因之至今。亦曰博陵郡,凭镇冀之肩背,控幽燕之肘腋。关山险阻,西足以临云代。川陆流通,东可以兼灜海。语其地势,亦河北之雄郡也。虽不似幽州那般为粮草集散之地,然其地处河北腹地,控中原向东北陆路交通之枢纽,实为军需之要地。坐镇其地,可督察河北、遥控河南,去永济渠亦不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乃是要害之地。若有太子坐镇,再加之高士廉老大人、马周、刘泊刘大人等干才辅佐,足可解后顾之忧了。承乾,陛下这么做,将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你来坐镇总督,又何尝不是对你的信赖?!”

    “原来父皇是这般考量!”李承乾听了夏鸿升话,竟然颇为感动,说道:“我一定要做好分内之事,不辜负父皇之厚望!”

    夏鸿升这边已经穿好了衣物,二人又回李世民处,一边往外走,一边夏鸿升又说道:“不错,陛下的确是对你寄予了厚望。让你坐镇定州,除了督管后勤之事,另一个原因,就是要震慑和防范薛延陀。”

    “薛延陀?”李承乾一愣,随即又是一凛:“升哥儿,我明白了!大唐如今已经荡灭突厥和吐谷浑,薛延陀已成为北边最强者。高句丽素来同北面那些人有交通,常引其为奥援,冀图成犄角之势以对抗中国,自南北朝至今日始终如此!胜、夏等州素来是防范薛延陀的重镇,其与定州之距离,远小于与长安之距离,距离辽东也更近。且,定州通过飞狐道可直通漠北,万一薛延陀真有变数,定州可直接指挥胜州、夏州等地,征辽的大军亦可直接回转定州往薛延陀而去!”

    夏鸿升点了点头:“正是如此!至于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纯属为你着想了。”

    “哦?”李承乾一愣。

    “你身为太子,这么多年了,该学的东西学了不少,该见的世面也见了不少,该听的话也听了不少,陛下也培养你了这么多年,总得给朝臣们一个交代,让他们觉得,这个诸君日后值得他们继续辅佐,不会辜负了他们打下的江山。”夏鸿升说道:“定州乃此番征伐高句丽之后勤要害之地,前为大军之基,后为大唐之本。对前,你要总领大军后勤,保证大军顺利推进。对后,你要处理国政,使得大唐仍旧按部就班,正常运转。这个任务,不可谓不重要,不可谓不艰巨。若你能处理得当,给朝臣们留下好的印象。那么于你而言,朝臣便会更加信服。你也能够落下一个好名声,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唯有这样,你才能够不靠陛下的威严,而真正靠自己的能力来服众。”
………………………………

第997章 夏字儿倒着写!

    二人边走便说,很快便到了前面殿中,拜见了李世民,见李世民亦换上了一身便装,又带了几个便装的护卫,就一道出宫去了。

    长安城中,本在东西二市等人流密集之处,设了几处报名的地方。剩下的,都在各卫营前。长安城之外,军校中也有。除此之外,在定州、幽州等一些地方,也各自设有应募之所。

    众人直奔西市,老远就见前面已然车马不通,全都给人堵住了。

    下来马车,又往前挤进去一番,便听见前面登记造册之人在那里大声叫喊:“莫急,莫急!一个个来,一个个来!”

    光是此情此景,就已然叫李世民脸上带笑了。

    却见他忽而抬手拽了拽前面一年轻男子,问道:“这位兄弟,敢问此处为何如此多人?是在作甚?”

    对于李世民这种举动,夏鸿升暗地里表示嗤之以鼻。

    那年轻男子,显然也不知道自己竟然得以有这番境遇,居然同皇帝称兄道弟的。只是扭头来,看着李世民年纪比他自己大,于是叫了声大哥,说道:“这位大哥有所不知,陛下下诏募兵,征伐高句丽,收复辽东,为前朝战死辽东的汉家子弟报仇雪恨!高句丽人欺人太甚,不仅占咱们的土地,还把前朝战死辽东的数十万汉家儿郎斩去头颅筑作京观!京观您知道吧?就是人头堆成的山!此仇焉能不报?!如今陛下欲复子弟之仇,阿爷与大兄早年身死辽东,如今尸骨无处,我为幼子、幼弟,当年所赖有阿爷与大兄庇护,得以避开辽东之事。如今堂堂七尺之躯,不能不为他们报仇!”

    “好!”李世民赞叹一声,说道:“朕……咳……真希望朝廷能够即刻出兵辽东!”

    那年轻男子点了点头,又开始转身往里面挤去。

    李世民几人默默从人群中退了出来,站在远处看着应募者云集的盛况,不禁叹道:“我有民意如此,何愁高句丽不灭?!”

    夏鸿升点了点头:“高句丽,的确不是大唐的对手。”

    说来也是,原本的历史上,李世民未能灭掉高句丽,乃有两个最重要之原因。第一个,是矫枉过正,担心前朝之事重现,因而太过谨慎,太过追求万全,以至于选择了较为温和的进军策略,延误了不少时间。

    当时李世民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水军率先渡海袭占卑沙城,李勣军又于陆上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后来李世民放弃了李道宗等人的建议,采纳了长孙无忌的颇为稳固和万全的进军策略,进至安市城,围点打援,将高延寿、高惠真所率十五万大军击败,使其余众归降。高句丽因此举国震恐,自后黄城至银城一带空无人烟。然而这样虽然稳妥,却消耗了唐军自己的时间,此时已是临近深秋,李世民因辽东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且粮食将尽,只得班师还朝。

    李世民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史册有言“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

    可知这一次亲征高句丽,战果是远大于损失的。

    而后,朝议认为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李世民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勣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唐军数次击败高句丽军,高句丽王被迫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